有限空间作业是任何行业开展生产作业重点关注的课题,对于垃圾焚烧发电厂也是如此,做好有限空间范围内的作业安全管控,方可为企业生产服下一颗定心丸,可见探讨有限空间作业的事故危害很有必要。
一、有限空间作业事故
1.垃圾存储环节。垃圾焚烧发电厂通常将垃圾保存在密闭负压设施中,属于典型的受限空间作业。生活垃圾在存储状态下会产生大量危害人身健康的气体,例如甲烷气体易燃性能良好,挥发到空气环境则容易生成易爆混合物,与此同时提升工作人员中毒的概率。生活垃圾发酵环节会释放大量热能,诱使温度升高并提升物质易燃度,自燃事件发生概率大幅度提升。由于生活垃圾长期存储会渗漏很多污染液,因此在垃圾存储设施底部设置了密闭性能良好的收集沟,也属于受限空间的范畴。在收集沟内存在大量有害气体蓄积的概率,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垃圾运输环节。垃圾焚烧发电厂主要承担对生活垃圾的处理发电职责,生活垃圾的中间环节与垃圾焚烧发电厂基本无关。运输来的生活垃圾在卸料大厅内完成卸车,由于卸料大厅与保存过往生活垃圾的设施连接,理论上存在生活垃圾臭气或者其他类型有害气体的外泄概率;现场卸料行为通常情况下由多个垃圾运输车同时执行,产生有毒气体规模偏大,在卸料中心场景内存在作业危险。
3.垃圾焚烧环节。垃圾焚烧发电厂在焚烧垃圾阶段主要使用机械炉排炉,工作原理与火力发电企业的工作原理基本吻合。由于生活垃圾组成成分非常复杂,焚烧过程会产生大量剧毒气体,对垃圾焚烧设施维修工作带来极大考验。如果在垃圾焚烧设施维修环境内没有做好保护工作,则有可能造成有限空间内的作业危险。
二、造成事故的原因
1.风险辨识不当。垃圾焚烧发电场景中可能会产生多种有害气体,而且产生途径多种多样,如果对气体危害辨识能力不强则容易造成事故。在垃圾焚烧前没有对有限空间内部风险进行排查,如果有限作业空间长期存有有害气体或者处于封闭状态,则会诱发有限空间风险。作业过程和外部环境同样造成垃圾焚烧有限空间的风险,垃圾焚烧作业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以及可能存在的点火源,都会导致作业事故;如果不能辨识外部环境中的易燃易爆气体,大量有害气体会进入到有限空间作业环境,降低作业安全性。
2.检测手段缺乏。根据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行业特征,最主要的危害来自于大量垃圾储存或者焚烧释放的有害气体,如果气体的种类和浓度达到一定标准,容易引发人员中毒、物体爆炸等不良后果。很多垃圾焚烧发电厂虽然已经掌握常见有害气体的种类,但是对于有害气体浓度的检定缺乏有效的检测体系流程和技术手段,对于有限空间作业环境内的有害气体浓度检定更是无从谈起。各种检定手段的缺位意味着垃圾焚烧发电厂无法掌握当前生产环境下有害气体的浓度,进而无法对有限空间内的作业人员形成很好的警示作用;即便采用一些相对传统的办法或经验检测有害气体浓度,检测结果与实际状况也是千差万别。
3.缺乏安全培训。安全培训是大型企业管理体系的必经场景,对于垃圾焚烧发电厂同样如此。原则上在日常工作中应当落实有限空间作业环境内的安全培训机制,在安全培训体系中体现对负责人员、作业人员的具体作业要求以及紧急场景下的防范措施,另外对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场景下应急人员的职责和技术能力也应当有明确的要求,并由此形成安全操作规程。但是很多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安全培训却时常处于缺位状态,例如在垃圾存储处理场景中,过往存储的大量垃圾有可能会释放大规模的毒害气体,理应在安全培训中有所涉及。但是很多安全培训体系对于常见的有毒气体种类并没有详细说明对应的多发场景;在现场发生类似事故的情况下,责任人员无法妥善有序安排各项救援措施,现场作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自救手段支持,最终引发严重的作业事故。
4.作业过程监护不当。有限空间作业必须要有完善的监护体系作为后盾,很多垃圾焚烧发电厂的作业过程监护体系基本形同虚设,无论是作业监护过程的人员和特殊物资都没有储备到位,意味着垃圾焚烧发电场景中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无法提供充足的应急保障。作业过程监护的核心在于加强对有限空间作业过程的实时监控,原则上要在第一时间掌握有限空间作业的最新动向。如果监护体系不到位,意味着有限空间作业的隐患可能会不断累积,与安全管控的理念相违背。
三、安全管控模式
1.标准化生产体系。针对有限空间作业的各项要求,垃圾焚烧发电厂建立的安全标准体系应当涉及常规的管理制度、操作流程以及对有限空间作业内各种隐患的监控排查体系;同时对有限空间内的重大危险源进行及时检定排查,在发现可能导致严重问题的危险源的基础上建立对应的预防机制,有效规范垃圾焚烧发电厂内的各种生产行为。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关键在于发挥行业法规制度的约束力,真正体现标准规范对垃圾焚烧发电厂生产作业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2.质量环境健康体系。该体系顾名思义包括质量、环境、职业健康等多个方面,具体来讲根据质量、环境、职业健康等多个领域发布的安全标准和使用指南,建立有限空间作业内的安全管理体系。该体系的颁布面对全行业,此前没有针对全部行业的特征进行细分处理。
质量环境健康体系的改革突破口由此清晰可见,在建立与垃圾焚烧发电厂相适应的标准体系时,一定要结合有限空间作业的具体要求,充分研究现行体系与发电厂有限空间作业的吻合之处;同时结合行业内有限空间作业的生产特性准确评估该环境下的生产风险,确保最终建立的标准化体系与有限空间作业要求相对应。掌握行业特性是建立质量环境健康体系需要把握的关键构件。
3.具体建议。在垃圾焚烧发电厂范畴内开展安全管控时,首先要对垃圾焚烧发电厂作业使用的工艺进行全面分析,尤其对垃圾焚烧、发电等有限空间内的作业过程详加分析,在掌握行业独到特征的前提下构建有限空间安全管理模式。标准化理念在有限空间作业内已经大量应用,对于垃圾焚烧发电厂也可以取他山之石,根据垃圾焚烧的条件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建立生产标准体系。
结束语:对于垃圾焚烧发电厂而言,受多种条件所限,有限空间作业体系仍然处于不断完善改进的状态。垃圾焚烧发电厂应当对其建立正确的认识,积极发挥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防护经验手段的作用,为有限空间作业生产构建一道防火墙。
参考文献:
[1]. 垃圾焚烧发电厂废水来源[J]. 能源与节能,2021,(03):19.
[2]宋兴健. 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污染控制策略研究[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21,(04):114-115.
[3]于洋. 垃圾发电厂高处作业分级管控探讨[J]. 中国设备工程,2021,(01):196-198.
[4]黄健锦. 垃圾焚烧发电厂生产危险性分析与对策措施[J]. 安全与健康,2012,(17):45-46.
[5]曹蕾,薛诚,王永林,徐文军,张娟. 徐州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J]. 中国卫生工程学,2010,9(06):439-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