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机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赵楠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赵楠,. 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机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 中国机械研究,2023.10. DOI:10.12721/ccn.2023.157094.
摘要:
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国务院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要求落实产教融合创新机制,在职教20条中,再次强调: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特点,如何培养出符合当代企业需求的创新人才,是中职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为此,从“双师型”队伍建设、校企共建平台,实现校企之间无缝衔接、优化培养方案与评价机制、打造科学合理的创新课程体系等方面挖掘提升机械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改革举措。通过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并为中等职业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实效性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产教融合机械专业创新人才
DOI:10.12721/ccn.2023.157094
基金资助:

引言: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工业4.0,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培养。目前,中职校相关专业响应国家政策,落实产教融合,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同时结合地方产业的发展,整合课程体系,注重了师资培训,让企业的专家走进课堂,通过一系列的人才培养计划,从而促进了校企合作,学生职业素养得到了提升。但是,目前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由于中职学生整体综合素质较低,学习自觉性较差,导致在就业中大部分学生的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针对目前现状,对如何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满足企业需求,对创新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策略,改变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企业对于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一、研究机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实现的意义

随着新科技的不断出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符合学校和企业双方的需求。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以中职校机械专业为着眼点,机械企业的需求为切入点,研究如何将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促进机械专业课程的多样化、实用化,从而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也促进了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

1.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发展

学校为了更好的发展,在产教融合大背景的影响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科学创新。首先,采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并结合机械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采用校企深度合作,订单式培养,从而能够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养,符合机械企业的用人标准,从而能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也促进了中职校招生与学生质量。其次,中职校通过开展产教融合,订单式培养,实现了与机械行业的主动对接,根据企业的需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切实推动中职教育理念发生转变,提升教学质量,根据企业订单的需求,结合教育理念,发挥教育优势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能够提升机械专业品牌影响力,促进学校发展。最后,产教融合使学校的教学资源得到了更好的整合,使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更好的创新发展,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同时符合学校和企业对学生的发展需求。

2.有利于学生发展

在目前的中职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导致学生综合能力不够,在就业时,毕业生的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根据企业人才培养订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3.促进产教双赢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机械企业的发展,同时机械企业新的技术也能够更好的促进优秀人才的培养,同时优秀人才也支撑企业持续发展。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企业能够从中职校直接吸收创新型、技术型的员工,促进学校专业的发展,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实现双赢的局面。

二、中职机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出现的问题

1.培养创新人才在办学思路、课程体系、目标定位存在不足

目前中职校在机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能力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办学思路不够清晰,对社会需求和企业定位不准确,课程体系安排不合理,课程安排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企业的需求不一致,培养的人才达不到企业的需求标准。该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安排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问题,实践课程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对实践操作掌握不足,在技能实践安排上与区域机械行业的需要脱节,针对性不强,限制了学生的就业发展。其次,对产教融合的认识不够,仍采用以往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法。当前,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需要适用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但在目前中职校教学中,没有顺应产教融合的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导致培养的学生面对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无法适应,不能够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

2.教师职业能力与企业需求脱节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对于机械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的构成很重要,教师是课程体系的承载者,没有对口的优质教师团队,无法将课程体系呈现出来。目前,中职校对教师培训重视程度不够,教师队伍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导致指导能力不强,在实操教学中只能依靠少量的外聘教师,导致教师的实操能力不能跟上高速发展的企业需求。

3.人才培养实训不足

结合目前的产教融合要求,对中职校的人才培养应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现知行合一。但在目前的教学安排中,实训教学普遍安排不足,实训时间达不到要求,导致学生技能掌握不好,另外校外顶岗实习安排的比较机械,针对性不强,使学生在顶岗实习后不能够很好的锻炼技能,最终导致实践能力不强,难以符合机械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机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优化师资团队,调整机械专业课程体系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结合机械行业产业需求,个性化、人性化的人才培养,离不开师资团队和创新的课程体系。在具体实施中,采用“双导师制”教学理念。从青年骨干教师中选拔职业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教师,进入企业,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在企业与企业的专家进行交流学习,解决了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提升了理论知识与实操相结合的能力,同时参与企业项目设计与产品的开发,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打造出一支双师型教师团队,能够更好的完成创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时学校聘用有生产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每周融入到教学中去,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及时的更新知识储备,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相关技能。在课程体系,“双导师”的教学模式能够将岗位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三种能力对知识、技能、情感的要求,结合企业的需求进行课程优化整合,将理论知识与实操相结合,将专业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在课时安排上,向专业技能课倾斜,让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专业技能,构造出“大课程,小任务,多能力”的课程体系。

2.实施多渠道育人,深化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来实现人才的想象力和开创力发展,有目的性的加以激发引导和系统性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对其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有一定的个性化定制。为进一步促进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教育与就业市场的有效衔接,加快中职校与区域企业的紧密联系,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学校+基地+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进入第三学期,可以进入企业与学校联合打造的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学习,第四学期可以在实践基地参与企业的产品订单加工,第五学期可以进行到企业实习。根据实践基地和企业实习中的综合选拔,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提高其应用能力的同时,激发其创新能力。采用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改变了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素养,满足了企业的招聘要求,从而加强了中职校与区域经济的紧密联系,实现合作双赢。

3.强化教学科研,打造校内外实践创新基地

要想培养出创新人才就得有优秀的教师团队全方位、多层次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通过技能比拼,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制定各种奖励政策,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之余,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带领学生参与技能大赛,创新大赛等,开拓教师和学生的眼界,提升了内涵,得到了学校和企业的认可,使更多的老师和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其中。机械制造专业是一个专业实操性强的专业,其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实践操作,首先必须建立一个符合企业生产场景的校内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在仿真的环境中进行技能的学习。我校针对周边企业的需要建立了三坐标测量仪实践基地,四轴五轴加工中心,为周边企业提供人才培训,订单加工等合作,给周边企业培养了这部分人才。其次,要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学校与太一光伏、江苏华芯智造半导体、江苏神龙巨力、中航迈特粉冶科技等多家企业进行合作,为机械专业的学生提供校外实践平台。

4.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来促进人才培养

多元化的评价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评价体系是检验教学成果的关键依据,因此老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要理性合理,既要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与问题,也要善于表扬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对其进行肯定,激发学生自信心,从而才能将评价目标转变成学习的动力,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根据产教融合的理念,中职校应结合岗位需求、行业特点、企业需求三方面构建机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加强技能竞赛,中职学校通过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在专业技能竞赛中使学生岗位技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在教学中,将技能竞赛的模式与课程设置紧密结合,通过学习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锻炼了学生的技能水平,使其达到了企业对岗位能力的技能要求,从技能竞赛的结果可以对学生进行排名,记录到成长档案;其次,各种技能等级证书的认证,技能等级证书包括中级工、高级工等考工。中职校结合机械专业特色,推行“1+X”相关职业证书,也为学生添加就业砝码。再次,在学生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的学习过程中,过程性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基本素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技能竞赛和“1+X”证书这种结果性的评价是对阶段学习的评价认证,而过程性评价对于学生的引导就像雨后春笋,虽然悄无声息,但会悄悄长大,决定结果性评价的优劣。在学习的过程中完善的过程性评价记录和及时反馈体系,能及时给与学生反思,能够指引学生在良性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过程性评价的过程中,评价人员不能单一,需要由教师、学生、企业导师在内的人员共同参与到评价中来,这样评价结果就能更客观立体。最后,学生最终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应该作为机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指标,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跟踪机制,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动向的连续三年追踪,实现发展性评价。

结语:综上所述,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完善了中职校机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分析产教融合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改变策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合理规划理论与实践教学,优化师资建设,整合课程体系,拓展实践基地,进行客观合理的多元评价,提高机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新民,谭晓斌,孟灵灵等.产教融合背景下服装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西部皮革,2022,44(23):54-56.

[2]张俊,戴震班,胡敬宠.产教融合背景下机电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职业技术,2020,19(10):47-5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