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用史料培养历史逻辑思维
高中阶段学习节奏较快,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会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会起到阻碍作用。因此,高中历史教学要将思维的培养贯彻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借助历史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分析解读历史现象,挖掘历史现象的深层内涵,给予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机会,将历史逻辑思维的培养渗透其中。在此过程中,历史教师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搜集与课程相关的文字史料,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加以引导,让学生抓住史料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班级中学生思维发展有所不同,教师在讲解历史概念时,可以引入文字史料来降低历史概念的理解难度,筛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并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尝试解释史料,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类比,分析的同时在脑海中构建知识框架,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丰富,涉及多个历史事件的学习,教师在讲解的同时要帮助学生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脉络,从产生原因和呈现结果等角度入手,在分析比较的同时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比如,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在课程学习中呈现列宾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网络漫画中的苏俄(联)领导人图片,结合幽默漫画提出问题“在列宁等带领下农民的境况会随国家发展发生怎样的变化?”由此引出新课内容的学习,接着呈现立体地图帮助学生理清时间脉络,形成正确时空观念,在学习“列宁主义的诞生”这一概念时,呈现史料供学生阅读,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理清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之间的联系,在脑海中形成大致的雏形,在分析比较中概括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走进俄国十月革命的学习,结合教材和史料思考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展开分析,理解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在史料的阅读中,学生的思维能够被充分激活,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理解历史概念并结合史料归纳总结,在脑海中形成脉络图,有助于学生历史逻辑思维的发展。
2运用图像史料培养形象思维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占据重要的地位,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了阅读和探索的机会,在阅读中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而历史史料内容丰富,按照其呈现类型可以大致划分为文字史料和图像史料,其中图像史料对高中生而言更具吸引力,能够带给学生新颖的学习体验。高中历史教材中文字材料较多,以往教学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会产生阻碍。而图像史料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能够带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学生会被丰富的图像所吸引,从而对历史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兴趣的指引下付诸努力。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注重图像史料的收集,在课堂中抓住时机引出图像史料,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观赏图像材料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加以引导,让学生借助图像材料开展分析总结,挖掘其中蕴含的历史知识,鼓励学生结合图像史料展开沟通讨论,助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比如,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课本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在课堂学习中,呈现张纯如女士的作品《南京大屠杀》的封面,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感悟世界和平的来之不易,接着呈现相关的图片讲述德、日、意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以形象的图画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讲述“法西斯主义的发展”时,借助图片史料简单介绍法西斯主义的概念,并从中梳理20世纪初德日意法西斯政权的出现和发展,结合图片尝试归纳总结法西斯主义的特征。接着呈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的漫画,借助漫画抓住学生的眼球,在观赏漫画的基础上理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过程,降低理论知识的理解难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讲述“雅尔塔体系”时,先呈现重新确定的亚欧国家的版图,结合纽伦堡审判图和东京审判图来帮助学生掌握战败国处理,并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评价展开评价。接着走进“国际格局的演变”这一板块内容的学习,通过趣味漫画带领学生解读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以形象的图片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运用史料培养创造性思维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教师会重视学生成绩的提升,课堂教学的重心也会有所偏移,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并引导学生死记硬背,会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在新时期下,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教师会借助史料组织课堂教学,并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围绕课程内容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其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联想,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基于此,历史教师打破以往教学的束缚,帮助学生走出思维困境,活用史料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在理解历史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高中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在讲述“学校教育的发展”这一板块内容时,呈现唐代国子监课程体的相关史料,让学生在阅读的此基础上思考“中国先秦时期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是什么?”并与现代的学习科目相对比,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在对比感知古代学校教育,同时助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师要注重对史料的引入,带领学生开展细致的阅读,将史料当做教学的辅助工具,在观察和阅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接触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感知历史学科的魅力,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提供助力。高中历史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整理历史史料,围绕课程内容进行筛选,在课堂中抓住教育时机引入史料的分析解读,带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将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其中。经由历史教师的精心设计,学生能够重新燃起学习兴趣,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史料的阅读付诸努力,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智琪.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33):34-36.
[2]曹昕月.启发性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23,(22):121-123.DOI:10.16550/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