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思考
韦利锋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韦利锋,. 人工智能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思考[J]. 人工智能研究,2023.6. DOI:10.12721/ccn.2023.157220.
摘要:
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逐渐从传统重视数量增长,转变为重视高质量发展。这一背景下,制造业也进入升级转型关键时期,但在高质量发展中,也不可避免产生了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想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快速突破发展困境,就要制造业积极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以此来加快自身技术改革速度,有效提高剩余产值生产水平。政府作为引导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导机构,也要出台各种扶持政策和支持措施,加大对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应用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同时要转变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加强劳动者的培训教育,全面提高其技术水平,从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社会经济建设夯实基础。基于此,本文将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优势展开分析,结合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几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策,旨在为国内制造业快速度过升级转型关键时期贡献一己之力。
关键词: 人工智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DOI:10.12721/ccn.2023.157220
基金资助:

引言:

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制造业也面临着创新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迫切要求。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成为制造业需要深入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这就需要制造业围绕供给侧改革要求,从自身生产效率、生产质量、生产要素等方面进行优化和完善,加大力度建设集科技创新、实体经济与人力资源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尤其新时期,制造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日渐提升,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已经迫在眉睫。所以,基于相关理论探索如何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成为相关专家和学者研究的重点课题,这无论对提升制造业竞争优势,还是促进中国经济健康发展,都有十分显著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制造业发展优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不断升级转型,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尤其在关键技术开发、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加快产业改革速度提供了技术保障。这也意味着,我国在不久后的将来,势必会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结合过呢制造业发展进程来看,可以将发展优势归纳为以下方面:

(一)取得了优异的经济发展成果

自我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后,国内制造业也顺利度过疲软期,并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二工业制造大国,制造业的增加值远远超出日本,并呈现出逐年上涨模式,截至2010年,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高达19061.86亿美元,一直到2020年,我国制造业总产值始终在国际市场位居第一。这也意味着,我国制造业在短短几十年间已经取得了十分优异的经济发展成果,作为社会经济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加快了国内经济建设速度,还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深入奠定了良好基础[1]

(二)科研能力显著提高

据相关数据统计分析情况来看,从2002—2019年,我国制造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在国家GDP总值中的占比持续提升,从最初的1.06%到2.23%,意味着制造业科研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国内基于国外先进技术进行优化改造的经费也大幅度增加,结合2004—2019年的经费支出统计情况来看,从最初的3953.5亿上涨到3740.2亿。并且按国际专利标准进行分类的中国专利授权数量也从2002年的112103件,上涨到2019年的2474406件。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国内制造业的科研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持续增强,不久后的将来,我国势必会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

(三)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

制造业的生产运营离不开煤炭、电力等能源的支撑,据相关数据统计来看,从2004—2019年,制造业煤炭消耗量从73097.33万吨上涨到159894.00万吨,电能消耗量从11303.02亿千瓦时上涨到38108.53亿千瓦时[2]。可以看出,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国内能源消耗率不断加快,但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我国能源的综合利用率正在逐渐提高。例如:制造业在2004年,单位产值消耗煤炭量为1.48吨/万元,发展到2019年,下降到0.45吨/万元。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在长期发展中已经实现了总量和质量协同增长的目标。

二、国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大而不强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速度较快,增加值始终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依然没有进入制造强国行列,而造成我国制造业发展“大而不强”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第一,发展方式缺乏先进性,长期通过增加要素投入方式加大制造业发展规模,不仅不利于提高制造业发展速度,还增加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另外,发展方式滞后也是影响国内制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原因,导致发展速度进一步放缓,即便增加值增长速度快,但在我国GDP中的占比仍然不高。现阶段,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在本国GDP中的占比基本维持在35%左右,而结合我国制造业数据统计情况来看,2019年的增加值仅在GPD中占据27.2%的比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3]。第二,传统促进制造业发展的优势逐渐丧失。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保障,使得国内生产出的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具备较强的成本优势。但新时期,国内制造业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加上企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导致部分企业出现“用工荒”问题。并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生产率始终不高,这也成为阻碍国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原因。第三,国内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方面在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较慢,很多核心技术需要从发达国家引入;另一方面在于国内市场涌现出大批低附加值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得行业竞争形成恶性同质竞争局面,严重影响国内制造业健康发展。第四,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越来越多国家推行回流计划,以此来应对产业空心化危害。这一背景下,很多国家采取措施打压竞争对手,使得国内制造业发展寸步难行。

(二)科研能力与国际一流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由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针对科研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与制造强国相比,无论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明显落后,据相关数据统计分析情况来看,2019年,美国制造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在本国GDP总值中占比2.79%,日本3.21%,德国3.04%,而我国仅占2.23%[4]。另外,我国制造业科研经费主要流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用于生产技术改革,而美国、日本等发展强国的科研经费主要流向高新技术产业,用于新技术的研究与创新,正因为经费流向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我国核心技术的研发始终无法突破。与此同时,我国虽然专利发明数量呈逐年上涨趋势发展,但与制造强国相比,质量相对较低,短期内很难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三、人工智能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一)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相对剩余产值生产率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是科技发展的前沿技术,也是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将其引入制造业生产中,必然会与传统落后的生产技术产生矛盾,这就需要制造业合理调整生产关系,确保自身可以更好地适应技术变革创造的先进生产力。由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在高质量发展方面起步较早,对其发展进程进行探寻可以发现,工场手工业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小规模作坊迅速解体,并发展为大规模工场手工作坊。这一背景下,传统封建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制造业生产力迅速提高,所以对劳动力的需求也逐渐加大,促进大量农民进入城市,使得越来越多封建农奴成为城市市民[5]。在工业革命持续推进的同时,各种新自然科学技术也广泛应用到制造业生产中,机器大工业成为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主要生产方式,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也成为提高制造业生产率的关键条件。通常制造业每进行一次技术改革,就要调整一次生产方式,这也是重新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所在。人工智能作为科技改革的先进产物,应用到制造业生产中,自然会转变原有生产方式,从而有效提高相对剩余产值生产率。

(二)人工智能能够促进制造业技术水平快速提升

制造业是否能够提高相对剩余产值生产率,在于是否先进技术是否符合制造业发展需求,同时考虑该技术已经投入制造业实际生产中。制造企业在出现超额利润的同时,市场竞争也会进一步加剧,促使其他企业正向采用新技术建立竞争优势,这对于加快制造业技术改革速度而言大有裨益。在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后,科学知识存量也会大幅度提高,为制造业相对剩余产值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通常情况下,制造业基于传统生产模式进行升级转型,往往会有固定路线,这是因为长期发展中使用的技术手段和经济范式相对固定。后发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难免受到固定升级转型路线的制约,所以会通过比较优势开展贸易活动。并且结合大量实践来看,一直沿用固定升级转型路线发展,其发展过程也会十分漫长,只能在时间推移下逐步进行。而技术的革新并非只局限于技术本身,实际上也是“创造性的毁灭过程”,也就是制造业基于先进技术进行创造式革新。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先进高新技术,也是创造式技术创新的核心所在。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能够切实转变制造业传统固定的升级转型路线,从而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6]

(三)人工智能能够为制度条件优化完善提供保障

金融现象成为现代经济市场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核心,而金融化就是社会制度和金融资本深度融合的产物。金融化之所以会对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产生直接影响,主要在于金融部门利润里相对较高,金融部门在分配剩余价值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并且金融化能够大量吸收社会资本,并应用到经济投机中[7]。但对金融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展,金融行业的利润率会远远高于实体行业,使得资本逐渐呈现出逐利性特点,这也使得实体行业不得不转向金融行业。人工智能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投入制造业生产中会明显提高产业创造力和利润率,通过吸收剩余金融资本,为社会经济体系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内制造业在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会更加顺畅地度过升级转型关键阶段,向高质量发展趋势迈进。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快制造业技术改革速度,完善和优化制度条件,全面提高剩余产值生产率,使我国从制造大国迅速发展为制造强国。

参考文献:

[1]李舒沁,王灏晨,汪寿阳.人工智能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发展水平综合动态评价研究——以制造业为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0,40(11):2958-2967.

[2]张凯.人工智能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管理机制[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24):20-21.

[3]王东.人工智能技术在先进制造业领域中的发展与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2,34(17):174-176.

[4]高煜.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智能化模式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9(05):28-35.

[5]蒋南平,张明明,王柿林.人工智能如何促进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改革与战略,2021,37(11):72-83.

[6]郭永.河南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1(04):73-76.

[7]李颖,李浩宁.人工智能发展对天津制造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21,41(03):20-27+3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