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对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建设期、运行期环境影响因素及调查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进而对建设期、运行期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进行环境影响分析。结合目前环评报告书中的相关内容,从施工设计、施工、现场管理等角度提出建设期环保措施落实的建议;从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制度变化层面提出了运行期应采取的环保措施;最后,对目前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存在的建设期监督管理和环保措施落实等问题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为绿色施工、环境友好型运行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全过程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1环境影响因素调查
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施工工艺包括施工准备(施工道路建设、材料运输)、基础施工(土石挖方、塔腿浇筑)、铁塔组立、架设线路(通道清理、牵张场选址)等阶段。不同阶段的污染源调查可按行业进行排查,根据受公众关注的问题和环保投诉信息统计分析。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投入运行后,受公众关注及投诉较多的环境问题包括合成场强、噪声等。为了核查特高压直流线路穿(跨)越环境敏感区的合法合规性,需要对环境敏感区的概况、范围、级别、功能区划、主要保护对象及线路穿(跨)越位置等进行详细调查。为避免特高压直流线路与生态保护红线相冲突,应实时跟进分析所经区域的生态保护红线区以及“三线一单”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的实施情况。
2相关环境影响分析
2.1建设期环境影响分析
建设期施工活动集中于塔基区、施工道路、牵张场等点线形式的区域,主要表现为地表植被清理、土石方开挖、机械车辆行驶、施工人员活动等对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固废和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等技术导则,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关于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以定性分析为主,并且特高压直流线路施工过程中监测数据匮乏,由此导致施工活动对周围环境影响程度界定模糊,因而削弱了施工期间的监督和管理作用。施工期间应采用定量监测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加强施工活动的监督和管理,以实现绿色施工。
2.2运行期环境影响分析
运行的输电线路对周围环境影响集中于声环境、电磁环境。在电压、电流作用下,会产生电晕噪声和合成场强,导致线路两侧一定范围内声环境和电磁环境背景值明显增大,居民的正常生活遭到破坏。为了分析输电线路运行后居民的正常生活环境是否满足相应标准,首先对线路周围的环境进行了调查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要求环评报告书中对评价范围内居民敏感点进行背景值监测,并根据铁塔和线路设计数据、设计工况负荷等特点理论预测声环境、电磁环境,进而开展达标性分析。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运行后的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过程中,并进行现场监测,分析输电线路调查范围内居民敏感点声环境、电磁环境达标性,可定量分析输电线路运行后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程度。
3环境保护措施对策
由特高压直流线路建设期、运行期的环境影响分析可知,在不同阶段其对居民和周围环境表现出不同的影响方式。结合特高压直流线路本体的设计、建设、运行、管理等过程衔接模式以及现阶段监管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从直接产生环境影响的建设期、运行期两个阶段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3.1建设期的环保措施建议
根据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建设、运行特点可知,输变电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主要在建设期。根据目前输电线路施工特点、现场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图纸设计、施工、现场管理等角度提出建议,确保环评报告书及其批复文件中要求的各项环保措施落实到位。
(1)图纸设计:环评报告书处于可研阶段,但施工活动依据的是施工设计图纸,可研阶段到施工图纸期间工程路径可能会有较大变化,同时环评报告书中提出的定性环保措施无法落实到施工设计图纸上,导致环保措施半途中断,施工过程中极易发生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事件。应根据环评报告书及其批复文件编制施工阶段环保专题设计,有机衔接可行性研究与施工设计,确保各项环保措施全面地贯彻到施工单位。(2)施工活动:施工人员对环保措施理解不到位,环保措施打折扣落实,也会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事件。需要专门的环保专业人员现场指导解释,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保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环保意识,避免野蛮施工,促进绿色施工。(3)监测管理: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塔基施工周期为2~3个月,施工完毕监理随之消失,因此过程监管显得尤为重要。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了输变电项目的环境监理技术规范文件,但在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层面没有相应制度发布,在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中环境监理实际落实情况存在较大欠缺,远远达不到环境监理应有的效果。随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的发布,专业的环境监理在建设期间起着环保措施设计与施工落实衔接作用,还发挥着促使建设单位和生态环境部门有效沟通的作用。专业环境监理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要进行监测,以实现施工过程中环境影响的定量分析,避免发生环保投诉、纠纷等环境污染事件。
3.2运行期的环保措施建议
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运行后仍然需要采取环保措施,以确保输电线路对周围的声环境、电磁环境影响处于标准允许的控制范围。《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发布后,建设单位成为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责任主体,接受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制度的监督检查。因此,建设单位在输电线路运行后首先应及时进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其次,制定运行期间的监测计划,定期对居民敏感点的等效连续A声级、地面合成场强进行监测;最后,安排专人进行线路巡查,若发现环保问题,及时处理。
结语
建议从法律法规层面、施工过程的环境监理角度以及环保专题设计内容等方面加强政策保障,以确保特高压直流线路建设期、运行期等不同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做到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张文亮,吴维宁,胡毅.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研究与我国电网的发展[J].高电压技术,2003,29(9):16-18.
[2]王文明,孙宗德,曾玉洁,等.大跨越输电塔—线耦联体系风振响应风洞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17,47(5):79-84,95.
[3]吴桂芳,陆家榆,邵方殷.特高压等级输电的电磁环境研究[J].中国电力,2005,38(6):24-27.
[4]罗汉武,乐健,毛涛,等.扎鲁特—青州±800kV特高压直流换流站传导电磁干扰水平研究[J].高压电器,2018,54(5):161-168.
[5]杜欣.我国电网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公众纠纷的形式及其应对策略的探讨[J].环境与发展,2018(9):11-12.
[6]吕红迪,万军,秦昌波,等.“三线一单”划定的基本思路与建议[J].环境影响评价,2018,4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