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的意义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重要意义。
第一,推动了社会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土流失带来的不利影响,从社会层面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从经济层面上,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从环境层面上,对生态环境做出修复,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第二,促进了环境保护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改变。为了使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展开,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式要进行全方位的改变。比如:国家需要制定出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期发展规划,应用现代的地理信息技术对周围的环境保护的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测工作。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保护方式的转变,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重要意义。
第三,推动了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不仅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保护了森林资源和水资源,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水土保持的生态服务功能
2.1防风固沙
沙尘暴是严重的自然灾害,如没有植被遮挡破坏力极强。为发挥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的基本功能,需要我们合理科学的进行树木种植,利用绿植减缓自然风力的风速,从而防止风尘天气的产生,保护地表资源。干旱地区采用耐寒耐旱的绿植,能有效提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效率,有助于恢复生态,而且灌木根部不仅能稳固土壤颗粒,还能转化固定沙土,有效防止土地荒漠化。
2.2涵养水源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 水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保护水资源已成为全球共识。 然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极度短缺的国家,淡水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口的 1/4 ,怎样节约保护水资源已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 有效的水土保持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植物根部会吸收地下水分,能够储存一定的水分。森林能够涵养水源,在暴雨气候下,水资源在流经森林区域时流动速度会相较于其他环境大幅降低, 从而使得水分能够缓慢渗透入森林的土壤内,最终汇入林中溪流,可以预防洪水灾害的发生;而在枯水时期,森林中土壤蓄存的水分能够避免河流干涸,从而起到调节流域水体流量的效果。
2.3 净化空气
工业的大力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极的环境影响, 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大气环境问题。 由于工业污染物质向大气中的大量排放,空气质量急速下降,对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都带来了一定影响,温室效应已成为一个全球问题,必须进行科学治理。 保持水土有利于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 森林是地球的主要碳库,树木可以在光合作用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且可以吸收空气中某些有害物质。 因此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可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并且吸收某些有毒有害物质,改善人类生活的空气质量。 所以, 采取水土保持措施能够有效净化空气,这对于发展环保事业而言极为重要。
3、加强水土保持的有效对策分析
3.1 有关机构配合完成工作
水土保持工作不是一个单一的活动,为了改善水土流失、防风固沙,恢复生态环境的目的,它必须要相关机构高效配合。 水土保持工作不仅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工作时间也要很漫长。 另外,工作人员为了获取外力帮助,要及时同相关部门进行交流并打好配合,对于当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解决,并对于产生的错误加以改正。
3.2 提高综合治理能力
经济要发展要进步,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环境不能无限制的被破坏, 严重的水土流失状况必须加以解决。 因此,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有关部门应当结合现代科技和成功的治理经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方案进行水土保持工作。 如大面积被开垦的地区要退耕还林,水资源紧缺的地区采取小流域治理等, 同时地方政府也要积极欢迎科研人员到当地做研究,根据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更加了解自己脚下的土地,从而可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水土保持措施。
3.3完善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管理体系
“三分靠治理,七分靠管理。”这句话也说明了我国要想彻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水土保持管理体系。通过完善水土保持管理体系可以监督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促使其提升工作效率。据有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通过完善水土保持的管理体制,对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水土保持工作来讲,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管理体系的内容很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以建立起工程规划体系,在我国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之前,可以结合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展开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法,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水土保持工作。第二,在工程规划进行的过程中做好监督管理工作。我国水土保持工作者在进行生态环境的修复过程中,对于一些工作人员不合法的行为要及时劝告,对于在修复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和解决,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破坏。第三,在生态环境修复结束之后,需要对水土保持工作者的工作进行二次审查,从而杜绝可能产生的二次破坏和污染。通过采取以上三种措施,完善我国水保持的管理体系,可以维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及时解决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结束语
水土保持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具有减少自然灾害、改善土质、净化空气、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水土保持工作有效进行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水土保持工作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 充分认识理解水土保持工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管理,全方位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管理体系,加大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投入,保障水土保持工作进一步落地实施, 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生态平衡的进程,提升美化人们生存环境质量,从而推动环境、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对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功能进行探讨和分析,有利于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进步,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晓利 , 江勇 . 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功能探讨 [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0(10):29-30.
[2] 王承海 . 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功能研究 [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0(03):36.
[3] 张晓利 , 江勇 . 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功能探讨 [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0(10):29-30.
[4] 王承海 . 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功能研究 [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0(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