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当代价值和路径指引
李卓然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李卓然,.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当代价值和路径指引[J]. 城镇建设与科学,2023.3. DOI:10.12721/ccn.2023.157699.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问题日趋严峻,成为新时代全党全国亟需解决的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要求,立足我国国情,正确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总结现实经验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各领域,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巨大价值,提供行之有效的路径指引。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乡村振兴
DOI:10.12721/ccn.2023.157699
基金资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工业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较过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生态环境问题却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1972年,中国参加人类环境会议后也开始了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经济快速增长多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资源消耗过快;复合叠加的环境破坏状况屡见不鲜。因此,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内涵及当代价值研究

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依据。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2013年习近平在海南调查工作时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正是基于理论和现实的思考以及对我国国情的具体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逐渐形成并走向成熟。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过程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形成过程可以从理论思考和现实维度两个方面予以概括。

1.习近平生态文明形成的理论思考

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理念。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开始从社会生产的现状中探索生态问题。欧洲作为工业革命的主要阵地,其工业在18世纪蓬勃发展,同时也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要合规律性,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满足人类无休止的欲望。“我们连同我们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1]这句话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深刻理解。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以人的主体性、顺应自然规律,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马恩的经典著作为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蕴意。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入人心。《周易》一书中提及:“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如果破坏了资源、环境就超出了自然的限度。各家各派的思想体系中都蕴涵了对于“天”与“人”这一对关系的哲学思考,都注重二者的和谐共生,以此来寻求利益平衡。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提到:“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明。”[2]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三是西方国家的生态实践。西方国家由于两次工业革命,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所以西方国家很早就开始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在此基础上形成诸多生态理念。20世纪70年代,西方提出工业生态学的概念。工业生态学强调产业间对废料的彼此转移和利用从而达到资源节约和回收利用,同时提高产业经济效益达到双赢的效果。最值得关注的是,西方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里约热内卢大会呼吁全球各国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我国同期的生态实践探索落后于西方,对于西方的生态理念,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丰富我国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

四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探索。毛泽东历经革命,建设时期的艰苦岁月,促使他很早就在全国提出要勤俭节约,严禁铺张浪费的口号。同时要求人们要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要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寻求工业化体系的建立,1956年,毛泽东提出:“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跑的所有的物质,都是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而这一切物质必须通过人的努力才能转化。”[3]然而忽视客观实际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都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开始对经济和环境问题进行调整,毛泽东也认识到前一时期在经济和环境协调中的失衡并开始新的探索。尽管此时期的生态文明探索有过失误,但是其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对于生态文明的思考。邓小平对于农林方面则关注较多,强调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探索农林业的发展。通过生态立法和植树造林环境建设来保护生态。江泽民认为:“控制人口和保护环境要置于重要位置,使经济建设与生态资源相协调。”通过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数,以此平衡人口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鼓励科技创新,通过科学技术来推进生态保护。胡锦涛认识到改革开放前期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因此提出科学发展观,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借鉴西方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与环境的有机结合。中共十七大提出,必须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进一步丰富注重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历届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都是在中国生态探索的实践中总结而成,不断深化发展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参考。

2.习近平生态文明形成的现实维度

一是生态问题成为全球挑战。过去几十年,全球气温不断上升,极端天气现象层出不穷,生物多样性大幅减少。诸多生态问题汇聚在一起,成为新的全球挑战。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我国目前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美好一词强调了人们对于良好生态环境质量的渴望。因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现实需要,不断致力于探索生态建设的有效形式。

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工作时期对于生态思想的实践探索。在正定县工作时期,习近平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探索新的产业模式,通过发展旅游业来帮助正定县脱贫。“绿色发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思想,把生态建设作为整体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浙江工作时期,习近平提出“绿色浙江”的目标,通过加强生态环境治理,转变发展理念和方式来改造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心。在基层工作的生态实践使得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更加清晰,且形成雏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诞生到成熟经历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阶段层层演进,最终形成全面独到的思想体系。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1.“两山”理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生态经济论述。从字面意思解释,绿水青山就是美丽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优质的绿色产品,金山银山就是良好的经济效益。“两山”理论中绿水青山并非是利用自然资源的开发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而是将绿色环境作为一种发展要素,转变旧有的粗放式发展理念,通过环境资源禀赋来推动旅游业、生态农业等产业的发展,同时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转变其生活理念,真正做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社会论述表明人与自然已成为生命共同体的共识深入人心,既从国家高度肯定了对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视,又从人民的角度出发认识到人民群众对于生态意识的觉醒。我们必须逐步正视人与自然是共同体这个事实,从意识和行为中走出“人类中心”这个错误的定区。在真正意义上建立两者的和谐关系,正视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的状态,推动友好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4]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贡献

一是对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化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立足中国具体国情,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继承和发展之前历届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中形成的全面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想。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壮大。总书记多次在中央会议、集体学习、调研考察时强调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性。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中习近平提出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竭泽而渔就是告诫人们尊重自然规律,从事经济生产活动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红线。可以肯定的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发扬壮大。

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在中国历任领导人的生态思想的继承发展中、是在中国生态建设时间的漫长历程中、是在人民对于美好环境的向往和期盼中应运而生。自责任感意识和生存的现实需要使得习近平站在总体高度看待生态文明问题,系统把握生态保护的有效路径,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

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现实蕴意

一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环境的需要。十八大以来“蓝天保卫战”“污染攻坚战”等有关行动如火如荼的进行。我国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取得的显著成效都被人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遵循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更好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

二是推动生态和谐社会的构建。构建生态和谐社会要求我们从总体角度和系统把握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统筹兼顾自然生态各要素,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5]着力加快生态和谐社会构建。

三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两山”理论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详细阐述了经济发展同生态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新时代,我国经济要转变发展方式,以保护利用生态要素为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一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以生态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培育新型产业同淘汰改造落后产业同步进行,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6]在新发展阶段,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指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各个领域,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在两个一百年交汇时期,我们更需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乡村振兴作为七大战略中事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自一提出便成为学术界热议的话题。张孝德教授认为两山理论的提出并不是针对城市问题而是针对乡村建设的。[7]换言之,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是承前启后关系。因此,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都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基础。在探索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的过程中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中探索出一条适用于农村的振兴之路。

(一)守住生态红线,建设美丽乡村

如前所述,“两山”理论发源地在乡村。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我们首先要守护好美丽乡村,保护最后的净土。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因此,要守住生态红线,重现美丽乡村的绿色风貌。

2015年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提到:“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道路,遵循乡村发展的客观规律,发扬农村特性,注意乡村味道,保留原有风貌,留得住青山,记得住乡愁。”乡村发展一定要利用自身的生态优势和独有的乡土风情,切忌模仿城镇的发展模式。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不少地区都会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经济,但是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本地的实际情况,照搬其他地区的成功发展模式,最后的结果就是“千村一篇”,甚至破坏了原有的风貌和自然环境,最终背离了绿色发展的初心,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构建农村环保体系,对于突出的环境问题,基层党组织、村两委、村民个人要组成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有机整体。其次以生态整治作为基层政府考核标准,定期进行督导。乡村当务之急就是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提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主要聚焦于垃圾、污水、厕所、绿化、水治理、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整改到位。[8]有效提升村容村貌,从规划布局和基础建设上为美丽乡村奠定基础。

统筹山水林田湖沙草系统治理同样关键。习近平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草。”[9]每个生命共同体的功能和角色具有差异,因此我们需要找准命脉,统筹治理。将不同要素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理论高度来指导美丽乡村建设。

(二)控制生态稳定,加快绿色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才能使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农村产业的深度融合和高效发展,从而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中包括了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活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产业兴旺为其他领域提供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同样生活宜居能够反作用于产业兴旺。对生产力空间和布局的优化能确保生态平衡和经济高效发展的协同推进。有助于区域分工协作,城乡协同发展。[10]使得绿色发展能够行稳致远,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和生态危机奠定坚实基础。

绿色发展要摒弃传统粗放式的错误发展理念,提倡绿色与经济融合发展。农业作为农村亘古不变的产业要在新的时期转变发展方式。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农业更应该摒弃传统的小农方式,农民可以在基层政府的扶持下建立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在集约化生产的同时推进产销一体化,更好规避市场化带来的经济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促进职业农民的培养。在部分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引导农村产业树立品牌意识,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11]做大做强生态产业,以生态为主导、科学开发为原则,切实将生态环境的优势体现在产业的发展全过程。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确保供应链安全和粮食安全,让生态文明理念和实践造福人民。[12]我们要努力实现“振兴”与“宜居”的同频共振,实现“绿色”与“发展”的和谐统一、实现“宜居”于“致富”的和谐统一、实现“当前”与“长远”的和谐统一。

(三)发扬绿色文化,牢记和谐共生

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建设健康、美丽、宜居的乡村家园。”[13]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在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环保意识薄弱,生态理念匮乏;农村产业也时常因缺乏有效的监督而肆意排放污染源来降低成本。因此要大力提高农村居民及企业的绿色环保意识,明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实现各生产环节的绿色发展才会实现绿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要将培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使乡村生态环境拥有恒久的生命力,持续走绿色发展之路。[14]以生态宜居促乡风文明,最终联动各项要求以实现整体性的振兴。

三、结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不是片面强调物质增长、开发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征服论,也不是片面强调生态完好、停止发展的自然中心主义倒退论观点,它是一种科学的,真正的发展论。[15]这种发展论能够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功效。新时期,我们要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两山”理论建设美丽乡村,以生态促进经济、文化、治理齐头并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就要求中国必须实现绿色现代化,进入绿色创新、生态投资、生态盈余的新时代,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现代化新格局。[16]所以,我们必须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调,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守住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9.

[2] 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20(1).

[3]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

[4] 郭晓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当代价值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21.2021.000291.

[5] 俞海.深入理解和科学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J].社会主义论坛,2022(05):8-10.

[6] 李旭.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20.2020.002394.

[7] 胡玲.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专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部教授张孝德[J].乡村振兴,2021(08):46-47.

[8]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3.

[9]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48.

[10]  王结发.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和实践路径[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6):34-40.

[11]  王静.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路径及对策研究——评《助绿乡村振兴:农业绿色发展理论、政策和评价》[J].生态经济,2020,36(11):228-229.

[12] 习近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做出更大贡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2-06-06.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11.

[14] 袁倩.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9,98.

[15] 杨红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独特意蕴[J].探索,2019(01):176-183.50-1019/d.2019.01.059.

[16] 胡鞍钢.变革与复兴:百年中国现代化新征程[M].北京:东方出版社.2021,302.

作者简介:李卓然(1999-)男,回族,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