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合理利用本土化文化资源,推动偏远地区群众文化发展,地方政府必须正确看待文化建设工作,引导群众参与集体文化表演、文化知识讲座等集体活动,拓展群众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其内在思想主题,让文化宣传与文化教育活动采用文明健康、良好家庭生活、和谐乡村等发展观念,让群众在集体文化生活中获得良好个人体验。文化发展部门必须搭建综合性社会交流平台,从不同路径入手,为广大群众提供精神层面的支持,引导基层群众文化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现实意义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农村地区社会文化发展环境发生变化,农村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农民文化素质有所提升,然而农村地区群众文化发展活动未能获得广泛社会支持,可用资源不足,为突破客观条件束缚,地方政府必须汇聚各方力量,制定可行文化发展计划,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基本目标,依托广播、电视、互联网媒体等社会媒介,开展文化宣传、文化教育等活动,强化群众文化建设力度,尽可能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面激发多数农村地区群众学习新时代文化的热情。现阶段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增加,必须重构文化服务体系,增加资源投入量,引导农村地区居民开展观赏地方戏剧表演、阅读文化名著等活动,建立多个区域性文化服务中心,开展文化层面的惠民建设工程,丰富民众个人文化生活,拓展文化服务体系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1]。
二、现阶段乡村地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地方政府文化部门所采用的基层文化建设措施缺乏合理性,未能定期组织开展实践活动,集体宣传教育活动开展频率不高,难以产生对基层群众的影响力,无法动员农村地区居民集体参与先进文化宣讲与文艺表演,客观上存在文化建设活动表现形式单一、艺术鉴赏价值不足、宣传教育内容陈旧等问题,文化服务体系漏洞较多,可用文娱基础设施的分布密度较低。由于文化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不规范、不完善,内容较为传统,主要以放映老电影、聘请专家教授讲解文化现象为主,村民对此类文化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三、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优良群众文化的有效措施
(一)全面革新基层文化实践的主题与内容
文化宣传人员应当在把握核心目标的基础上,突破传统思维限制,重构文化建设计划,引入本土化、现代化的文化建设内容与生活化要素,拓展群众认识、理解现代文化的路径。例如在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中,可因地制宜地选择农村居民熟悉的文化符号或本地风景名胜,将其作为文化知识的载体与象征物,强化有关本土本地历史文化的宣传力度,重点讲解相关科学知识与文化常识,全面提升群众文化素养水平[2]。文化部门工作者还可选择性地讲解有关防风固沙、建设立体农业、脱贫攻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让群众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社会治理政策,拉近文化工作者和基层群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之对文化建设活动形成良好印象,让群众主动参与本土化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文化工作者可选择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活动形式,鼓励群众参与以绿色环保为主题的健身活动,如单车竞速、冬泳、田径跑等活动,在群众完成此类体育活动项目后,可开展文化价值观宣讲,让群众认识到自身所参与的体育项目具备的文化内涵。
(二)合理配制可用资源,建立完善文化服务体系
为提升群众文化发展质量,必须全面重构文化发展资源分配格局,建立完善的资源输送机制,向农村偏远地区调拨更多可用资金与人力资源,组建高素质的文化宣传教育队伍,让文化工作者使用先进技术工具与专业器材,组织内容丰富的文化表演活动,吸引群众的注意力。文化部门可在农村地区批量建造文化宫与服务站,让专业人才担任某一地区的文化宣传员岗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的文化活动。在文化活动开展中,灵活运用汇演、比赛、论坛等形式,丰富文化实践活动。
结术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通过有计划地开展群众文化建设活动,可提升群众文化素质,可对农村地区和谐发展具有独特促进作用,让群众接受文化宣传教育,使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感,促进传统美德的传播,提升文化建设活动的趣味性与开放性。
参考文献
[1]尤洪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策略[J].文化产业,2022(02):133-135.
[2]谢晓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群众文化服务工作研究[J].新农业,2021(2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