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问题解决新路径探索
郝慧婕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郝慧婕,. 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问题解决新路径探索[J]. 城镇建设与科学,2023.8. DOI:10.12721/ccn.2023.157756.
摘要:
乡村振兴是国家的发展大计和重要战略,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乡村地区发展,有效促进农村地区居民生活和产业发展改善。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背景和政策要求下,做好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就十分重要。基于此,本文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问题解决新路径进行了研究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分析能够对实际的乡村振兴以及“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帮助。
关键词: 乡村振兴“三农”问题乡村发展
DOI:10.12721/ccn.2023.157756
基金资助:

1.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问题解决的背景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社会问题、民生问题,更是关系国家战略安全和全局的重大政治问题。目前,我国进入新时代,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三农”问题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增质提速发展的突出要素。“三农”问题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统称,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十八大之后,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同时“三农”领域出现了诸如绿色化与技术化水平低、内生动力不足等新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对于新时代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党和国家也对其给予高度关注与支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上正式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从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乡村文明建设、生态建设、乡村人才建设等多方面出发,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保障。2022年中央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则做出了新的强调与政策指引,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一号文件,旨在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后,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农村振兴,继续深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文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领域面临的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地提供了路径建议。

2.“三农”问题的时代演变历程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三农”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农业领域的新问题

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首先,我国农业产业的内部结构不甚合理。种植传统作物、养殖传统畜牧等传统农业仍占据主要地位,这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精细化的农业产品需求。诸如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等新型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其次,我国农业产业升级仍有待提升。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向现代化转型的进程较慢,传统生产模式下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严重的土壤、水质污染,资源使用效率也较为低下,浪费严重;我国农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多数仅停留在农产品的初加工阶段,深加工、精加工能力不强,农业产业链条短,自动化、机械化、集约化以及规模化生产没有得到全方位普及,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使用范围不够。因此,无法提高农业产业的附加值,高质量、高端精品农产品数量少。同时农村的冷链物流技术不够发达,导致农产品滞销问题严重,无法进一步打开对外市场。

2.2农村领域的新问题

首先,农村建设过程中生态治理问题仍较为严峻。农村的生态治理一直以来都从属于经济发展的目标,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治理模式。其次,农村的水电、网络、道路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等建设不到位与重复建设的问题导致村容村貌改善等难度进一步加大。文明公厕、垃圾处理等面临基础建设上的阻碍。此外,农村的基层治理仍存在较多薄弱之处。部分地区农村的基层领导队伍治理能力不强,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先进的管理技术以及创新服务意识。有的领导干部甚至存在贪污腐败以及职权滥用等官僚主义问题,导致服务于乡村建设的资源被大量占用与浪费。基层政府内部的架构设置也不够合理,职权分配不明确,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交接以及合作沟通十分欠缺,农民群众没有办法充分参与到基层治理的过程中,社会监督力度薄弱。同时,农村的基层建设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城市化、工业化建设导致农村大量优质人才资源外流,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缺位以及人才吸引力度不够导致愿意投身于农村建设的高质量人才仍十分欠缺,这给农村治理的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2.3农民领域的新问题

一方面,农民群体阶层分化日益突出。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发展之中,原本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群体能够获得的资源与技术难度越来越大,依靠“一亩三分地”开展传统生产经营的散户无法实现收入水平的显著提升,而能够利用机械设备开展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与特色化经营的农户则可以实现更多、更高质的产出结果,因此,不同农民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被拉大,社会阶层分化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高,农民的收入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持续稳定增收难度较大。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农村的安定与和谐。另一方面,农村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愈发严重。农村“空心化”问题是新时代背景下亟待解决的“三农”问题之一。高质量人力资源的匮乏是阻碍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接受过高等教育、具备专业知识背景、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壮年劳动力十分欠缺,这既与农村吸引外来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相关,也与农村本地教育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有关。因此,新农村建设缺乏专业的领军队伍以及建设队伍。

3.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问题解决的新路径分析

3.1注重利用高新技术手段

为了进一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夯实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根基,需要加速我国农业发展向现代化方向转型,以促进产业振兴为目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首先,需要加大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尤其是互联网、人工智能、AI等大数据信息技术,应当被充分地融入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分析与实时追踪、农业市场供需动态变化情况、农作物与动物的生长情况跟踪与病虫害防治、农产品精加工与物流运输等全环节之中;构建农业生产的云平台与数据库,实现各项信息的及时流动,让农产品的生产从原料的选取到最终产品的售后追踪都有迹可循、信息透明化;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多样化的农产品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农业生产计划,从而能够减少生产资料的浪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其次,要进一步拓展农业生产的产业链条。增进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与新型农业产业。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链条过短,大多仅停留在粗加工阶段,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的附加值,需要挖掘各农村本土的自然资源优势、历史文化特色,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特色旅游农业、文化农业、生态农场等新型农业产业,打造优质的地区农业品牌,加强农产品安全治理以及绿色认证,让农产品更优质、有保障。加大宣传力度,可以采用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直播等新媒体进行农产品的宣传推广,将线上与线下营销相结合,更好地打开农产品对外市场,加速产品流通。

3.2优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

为了进一步解决农村领域的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首先需要继续加大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构建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机制,促进资本、劳动力、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公平合理配置,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其次,为农民群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鼓励其进行自主创新创业,激发农村建设的内生动力,为农村问题的解决提供持久动力与精神。除此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基层治理制度建设,对立法、执法、决策与监督各环节制定明确标准,并且要保证治理透明度与民众参与度。可以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打造“数字乡村政府”,搭建大数据平台,让各部门及各环节信息实现自由流通,让群众能够及时反馈意见与建议,并实施监督,提高基层治理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需要完善基层政府的职能部门建设,明确各部门职责权限,责任追究到个人,并将生态治理、精神文化建设、发展可持续性纳入基层干部的绩效考评标准之内,促进农村的全方位进步。

3.3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问题

为了让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更好助力“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进一步将两者融合。一是要调整农村各类生产要素的盘活与流动制度。包括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宅基地盘活制度等,让“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充裕灵活、高质量的资源作为物质基础。二是要调整农村发展的蓝图规划、顶层设计。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重点保障粮食安全、农业发展竞争力、农村生态环境整治等,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整体统筹整治。三是要统筹建设城乡政策。完善城乡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财政制度、公共服务制度等,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制度保障。

3.4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是应时代要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丰富经营主体的培育方式和手段,优化经营主体的培育思维与实施路径,经营主体自身发展的规模和市场价值会对“三农”改革的进程产生影响,经营主体需不断强化自身实力,推动“三农”改革。最终,使农户从中受益,甚至获得股份,达到长期合作。所以,政府要针对经营主体的实力进行相应培训。在规模、实力和效率基础上加以创新,增加可创造利益收入项目。政府需对于“三农”改革涉及到的企业发展前景较差、长时间未进行创新改革、企业管理无法实现纵深发展等问题,可以创造性地选取崭新的经营主体、从外引进具备明显优势条件的经营主体、扩大经营主体包含内容,以实际行动向经营主体提供帮助进而打造出规模更加宏观、素质更加强劲、效益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其经济收益发展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扩充其辐射范围。

3.5利益协调机制法律化保障农户利益

“三农”改革旨在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发展。在改革过程中,政府和经营主体要对农村给予帮助,但农户作为农村主人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和经营主体,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学习更多技能,不再只能进行农田的耕种,也可以作为一个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使其自己真正投入到企业经营中,为改革奉献一份力量。在进行利益分红时,农民与经营主体之间往往会更在意农民意见。知识水平较高的农民会将合作想的更长远,选择入股意愿更高,渴望成为经营主体中一员往往对选择入股的意愿更高,渴望成为经营主体中的一员,将自身的角色转变为股东,从而获取参与利益分红的资格。为保护双方利益,要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并将其法律化。

同时,要想促进农村发展,使村民提高收入,加快农村发展,政府需完善各类培训制度,组织多样化培训。通过各种培训,对农民思想进行转变,教予农民新技能,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使农民不仅懂耕种,而且会企业管理与企业经营,同时掌握一项技能,成为专业技术性人才,从根本上保障农户的利益。

3.6创新金融产品拓展农村市场

在农村金融需求逐渐多样化过程中,农村金融产品也变得更加丰富。因此,需要加强信贷产品创新力度,结合农村经济实际发展情况来进行开发和创新。首先,仍需加强对龙头企业、养殖大户的经济、政策扶持力度,让其拥有快速发展的能力,并行成相应的规模经济。其次,需要对一些散户提供信贷支持,降低他们的贷款额度,并由政府机构来进行担保,将财政年收入的一部分作为风险基金存入银行中。若是出现风险问题则先由贷款企业来进行偿还,若是无力偿还则使用风险补偿基金来进行偿还。为确保“三农”经济和县域经济金融稳定发展,还需构建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从而提高各项决策实施的科学性。根据市场风险特征,要对农村经济市场进行细化,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要根据不同的工作领域使用不同的风险评定机制。根据乡村经济实际发展状况与农民经济收入情况,为其发展提供小额信用借贷、物品抵押贷款等多项业务。同时可以采取信用贷款等方式来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完善基础建设来构建良好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在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重点企业、人群的帮扶力度,在原有基础上持续加大普惠金融信贷供给。在此期间可以采用现代金融科技手段强化线上金融服务,让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性和可得性得到较大提升。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数据库,以县市为单位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体系。通过产品、服务和模式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打造金融机构特色业务。

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和背景下,“三农”问题的解决,还是需要政府单位从多方面入手和落实,包括创新金融产品拓展农村市场、利益协调机制法律化保障农户利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主体等,都是能够有效缓解处理“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陈应雯.金融服务“三农”与“乡村振兴战略”路径研究[J].财经界,2021(15):3-4.

[2]陈友华,庞飞.乡村振兴何以可能——后脱贫时代的“三农”之思[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3):124-132.

[3]黎秋华.乡村振兴战略下区块链支持“三农”金融发展对策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1(14):148-150.

[4]郝涵.乡村振兴视域下“三农”自媒体的独特价值及运用之道[J].领导科学,2021(10):105-107.

[5]郝东伟.推进乡村振兴  激发“三农”活力[J].河北农业,2021(05):15-17.

[6]言俊,陈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教育服务“三农”基地建设的现状与对策——以江苏常州为例[J].职教通讯,2021(02):90-9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