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专业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开放大学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体需要而建设特色优势专业。人才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具体的地方开放大学特色专业建设路径上,应确定多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打造能够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影响力大的专业文化,加快多元化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高等院校特色化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构建一套融多层面性的教学组织形式,进一步提升特色办学内涵。
一、确定多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首先应对地方开放大学特色专业的建设背景进行全面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专业目标定位。分析地方开放大学特色专业建设背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高校理清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围绕地方发展战略,依托当地发展特色,进而使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开放大学特色专业建设能够精准定位。分析地方开放大学特色专业建设背景主要是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支柱产业等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这些因素不仅有着突出的地域特点,而且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确定多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应注意几下几方面内容:1.遵循地方经济发展愿景和政府施政方向。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能够保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其发展侧重点对当地经济社会未来发展走向具有较大的影响力。2.对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开放大学特色专业所属的产业、文化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予以高度重视。地方开放大学特色专业能否促进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力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或者能否体现文化的经济价值,提升文化品牌影响力等,直接决定着特色专业能够保持蓬勃的生命力。总而言之,地方开放大学特色专业建设应将区域特点作为出发点,并将地方开放大学特色专业建设建设主动融入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当中,立足地方社会服务职能和经济服务职能,将地方开放大学特色专业目标定位与大力培育产业发展的需求人才进行有机结合,根据实际产业需求制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地方开放大学特色专业目标应设计多项出口,不应只局限于文凭和学历教育,也可以是兴趣学习或技能学习,为学员学习提供多样化选择和发展路径,提供一种个性化学习体验的方式[1]。
二、打造能够充分体现地域特色的专业文化
在地方开放大学特色专业建设中,专业文化有着一定的导向性和规范性,不仅可以正面引导专业成员对自身行为进行规范,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能提高专业凝聚力,体现专业特色。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应积极打造能够充分体现地域特色的专业文化,将产业特色融入到专业建设当中,进而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区域形态和良好的文化价值取向,使地方开放大学特色专业建设能够切实融合到地方文化当中,发挥地方文化优势,培养出现代文化产业专业人才。能够彰显地方产业特色、助推专业发展的专业文化包含三方面内容:1.专业技能文化。可时弘扬敢为人先,创新求强创造价值精神,引导学员在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学习中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将专业学习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创新能力。2.专业道德文化。牢固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立足“专业育人、育人终身、终身教育”,积极培育有德成人、有技成才、有职成业、德技兼修的高端人才。3.专业职业文化。注重培养喜欢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使学员自觉地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的建设,紧紧围绕新使命的要求不断增强学员的高度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2]。
三、加快多元化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在地方开放大学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加快多元化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开放大学特色专业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方面,应走引进外来人才与培养本土人才并重、引进高层次人才与引进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并重、校企融合、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道路,构建多元化高水平师资队伍。地方开放大学特色专业建设起步阶段严重缺乏师资力量,通过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能够有效解决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地方开放大学可以从对实施科研、科学研究的研究院和研究所引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或研究者担任兼职和专任教师,缓解教师缺口问题,进而引领本校专职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成长,充实师资力量,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与此同时,还应借助地方政府力量对专业技术人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制度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立高效畅通的沟通渠道,使教师扎实精深的专业知识储备与现代企业对员工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接轨,秉承“所教即所用”的理念高质量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科研在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拓展教师专业知识、增强专业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教师全面把握知识脉络,明确发展动向,让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在地方开放大学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应在专兼职教师中打造学习和研究共同体,以科研引领,助推教师专业发展,不断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在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提高地方开放大学校特色专业建设中专职教师专业成长中的科研能力,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3]。
四、市场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办学优势互补
共建共育机制。在共建共育机制的引领下,地方开放大学可与社会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办学,整合社会资源进行订单培养,通过顶岗实习,使师生充分体验了实践环节的重要,得到企业文化氛围的良好熏陶,使学员职业意识与就业核心能力得到提高。为搞好共建共育的订单培养,应定期把行业、企业专家“请进来”,为学员成长把脉,为地方开放大学发展导航,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为了扩大共建共育,提高订单培养效果,可采取冠名办班、产教结合与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等方式,按照订单规格,“量身定做“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共建实训基地。除了在校内配备标准化的实习室,还应采取联合共建等方式,与多家大企业集团联合开办校外实训基地,定期送学员到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为学员适应企业岗位需求提供有利保障[4]。
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开放大学特色专业的建设应具备一定的独特性,呈现出特色专业的属性,在地方开放大学结合自身发展的前提下,将专业发展与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行结合,并以地方开放大学当地方经济社会特色为出发点,将地域特色充分彰显出来,进一步助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武茜璇, 荣金凤.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市级开放大学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路径选择[J].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1(11):271-272.
[2]苏迪, 韩红蕾. 乡村振兴战略下开放大学助推乡村人才振兴的研究[J]. 成人教育, 2020(20):117-118.
[3]赵倩, 陈金凤.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涉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与思考——以西南大学为例[J]. 中国农业教育, 2020(59):123-124.
[4]韩嵩, 张宝歌. 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析——以辽宁省为例[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18(75):231-232.
作者简介1:夏旭,中共党员,中共党员,高级会计师、审计师,海南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
作者简介2:田斌,民革党员,海南师范大学校外硕士生导师、客座教授,海南省城乡发展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