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是传统开采矿山的两种重要手段,这种手段虽然能够帮助开采方在短时间内获取一定的矿产资源,但是开采过程过于粗放对矿山周边的地质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相当严重的[1]。当前中国作为国际市场中的矿业大国,在相关开采技术的发展进步下,对于矿山资源的开采手段由粗放式转为可持续发展式,但是仍不可避免的面临矿山开采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要想加快新常态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改善矿山周边的地质环境是必须要进行的一项工作。
1矿山地质环境修复的必要性
1.1矿山地质环境的现状
矿山开采对环境污染指数较高,无论是开发利用还是开发利用后,对周边生态环境质量都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再加上粗放式的露天和地下开采矿产资源使得矿山及其周边的整体地质环境遭到破坏,尤其是地下开采使得矿山地质环境变得脆弱不堪,对周边地区百姓日常生活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随着时间推移,气候恶劣时矿区出现坍塌、滑坡、泥石流的可能性增大,轻则造成水土流失、环境污染,重则危及人民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1.2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动
当前各行各业的发展均要坚持环境保护这个重要原则,矿山开采在该原则的基础上出现的地质和生态环境问题更是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予以解决,废弃矿山如果继续采用简单回填等传统方式进行处理,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无法有效降低污染和破坏指数,恢复环境质量。因此必须要从环境保护的原则入手,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开展矿山地质和生态环境的修复,这样才能够保证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矿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1.3生态修复带来的附加价值
矿山地质环境占地面积大,对周边地区的发展更是具备重要的影响,如果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得当,无论对于生态保护还是经济发展来说都是积极的。在生态方面,矿山环境的合理修复会缓解水土流失,还能够有效避免或者缓解矿山的荒漠化,提升矿山地表及地下水环境质量等,既保护了自然环境又保护了百姓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在经济方面,当挖掘出矿山地质环境的科普价值、旅游价值时,可以有效带动周边产业发展教育事业和旅游事业,一方面是矿山周边环境人口就业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还能够拉动矿山周边地区经济的进步。
2在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面临的难题
2.1植物修复的缺失
植物修复是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最常见、应用范围最广的修复方式。但是对于矿山环境的生态修复来说,本身矿山资源在未经开采之前,生物多样性相对稳定,经历了粗放式的开采之后,无论是土壤条件、水资源条件、气候条件等中的一项或者多项无法满足地表上覆植被的存续,因此在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过程中便缺失了一项重要的修复方式,加大了修复的难度。
2.2延伸价值难以展现
当前阶段大多数矿山在废弃后便选择矿渣、生产场所等直接拆解填埋,不再投资利用,这也是无法充分借助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带动矿山环境修复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废弃矿山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在开采过程中被严重扰动,物理或者化学修复手段工程量大耗费的修复成本高,很少有单位愿意投资废旧矿山资源的再利用,使得矿山除了开矿的价值以外便一无是处。但是开采后的矿山地形结构特殊且教育科普色彩和旅游色彩浓厚,如果能够投入一定的成本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附属价值[2]。
2.3周边发展的排外
矿山开采造成的地质灾害对周边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当矿山失去了开发矿产资源这个价值之后,周边地区的发展更是会产生强烈的排外性。再加上矿山环境中的植被自我修复能力较差,如果依赖人工种植便又会耗费一定的物力财力,如果相关单位部门提供不了充足的物质保障,很难真正调动周边地区进行矿山地质和生态修复的积极性,这也从侧面加剧了相关单位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的难度。
3有关新常态下关于矿山环境修复的相关建议
3.1在先进的生态修复模式下开展工作
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涉及到的领域众多并且环节复杂,如果没有科学完整的生态修复模式很容易延误矿山地质环境的修复进度,浪费宝贵的最佳生态修复时间。然而在社会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进步下,传统的生态修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环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相关单位在实际开展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首先要更新修复治理理念,要明白修复的目的不仅仅是修复而是再利用。其次,现废旧资源再利用最有效并且最符合矿山发展特点的方式就是引入第三方的产业指导,帮助矿山环境实现第三方产业方面的发展。最后再根据矿山实际情况、国家相关部门提供的政策支持、第三方产业提供的投资打造一个综合性的生态修复方案,这样才能够保证整个矿山环境修复工作能够高质量、高效率的开展。
3.2结合实地情况开展综合性工程
在矿山地质环境修复的过程中,相关单位要做好分区综合修复,利用有限的资源挖掘无限的价值。对于拥有一定生长条件的区域要做好植物修复的准备,撒播适宜当地生长的种子、草籽,栽种存活率高的植物,同时利用砂石圈存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修复范围内的水土丢失;对于危险复杂的区域,相关单位要尽可能地避免直接炸毁,直接炸毁容易影响环境评价指标,要利用先进的开采工具以及前期规划设计方案,对较危险偏僻但是富有特色的区域进行有特色的打造,营造出矿山环境的旅游优势;对于损毁典型的区域,则采取常规的覆土、排水处理办法,开发出平整的通路以供后续产业发展。此外相关施工人员要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避免粗制滥造,保证整体工程质量,这样才能够保障后期持续、稳定的运营。
3.3打造矿山环境特色文化
相关单位要明确修复矿山生态环境的最终目的是可持续发展,而对于矿山环境而言最独特的优势便是别具特色的地质风貌,因此在实际开展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应当合理再利用矿山已有的资源,要在安全的前提下保证矿山环境维持原有的特色地质风貌,还要围绕人文精神开展后续的物理修复工作,以矿山的历史发展轨迹作为文化背景,将雕刻艺术与废旧岩石相结合,打造矿山特色工艺品,设立专门的展示厅以供科研宣教、参观体验,还可以延长矿山旅游产业链,打造出与客户个性化需求融合的矿山环境特色产品,让矿山地质环境在修复的过程中,能够保持特色风貌,同时提升自身的附加价值[3]。
结束语:
总的来说,面对粗放式开采矿产带来的矿山环境问题相关环境保护部门解决的方式不应该是逃避,而是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以最大程度的减小矿山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借助第三方产业发展带动废旧矿产经济和环境的发展是生态修复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通过总结相关经验,一方面希望为相关环境地质单位解决现存难题、提升环境修复工作质量提供思路,另一方面提出了通过整合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相关各方,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地质环境生态修复,从而有效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