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推进发展和城市人口老龄预期平均寿命的快速延长等因素导致了大城市郊区空巢家庭大量老人出现,空巢高龄老人家庭数量不断扩大增多,政府和其他社会各界也越来越重视关注这一老龄群体的基本物质经济精神生活照料和公共生活服务质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也受到了严重挑战,“老有所养”已经不单纯认为是一种经济或社会物质上的生活供养,更多地应该认为是在法律保障人们物质生活供养的根本基础上为人们提供一种精神上的供养创造条件,关注我国老年人的身体心理健康问题和精神需求对了解我国当代国情和促进我国独具特色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实践价值。
一、空巢老人形成原因
目前,从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上来看,造成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大致可以从个人、家庭、社会、文化、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李克从六个方面对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述说:1、社会整体全面的进步和居住环境条件的改善。2、伴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年轻人的价值观念也随之改变,追求自由和私密的生活。3、独生子女政策遗留的问题,子女数量减少,赡养父母的重任通常落在一个孩子的身上。4、家庭结构模式的改变,现在家庭结构多是核心化的4+2+1模式。5、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断步完善,尤其特别是老龄保障体系更加落后。6、当前社会基本养老和医疗机构商业养老制度发展缓慢并且仍然存在诸多缺陷,还未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而学者黄润龙认为:生育率降低、离婚率上升、年轻人的独立意识增强和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提高都是导致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
二、空巢老人心理问题成因
空巢老人的独生子女由于因为工作、学习、结婚等各种原因,经常长期不在空巢老人的身边而也不能常年长期陪伴在空巢老人身旁,可能会在各种生活管理方面和各种心理治疗方面对空巢老年人的生理照顾和心灵慰藉都不能及时,就算空巢老人家的生活经常可以老人自理,也可能会在各种心理治疗方面经常需要老人安慰,可能因此而出现产生的各种心理功能失调,影响空巢老年人们的身体健康。通过长期调查数据分析,发现这个社区中的空巢家庭老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身生理因素
许多城市退休老人只是在生理年龄上进入了老年期,但心理年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仍然处于中年阶段。许多这些高龄中年老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比实际家庭生活相同年龄的人还要苍老沧桑许多,生理衰老往往也就是最先最有可能直接引发这些高龄老年人各种精神心理上的重大变化甚至最后可能也就是最后还会产生许多老人心理健康相关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身体衰老对老人心理产生的影响最先体现在老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感知觉能力逐步下降。生理变化造成了老人的心理障碍,是引发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经济条件不足
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老年人应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从社会主流生活退出,无论是老人主动退出还是被动选择都会给社会及个人带来积极影响。许多低龄老人表示外出打工困难,希望出卖仅有的体力资源从事一些工作,但都被用人单位以年龄过大,不符要求为由拒之门外。老人的子女大多靠出卖劳力养家糊口,经济状况亦不富足,无暇顾及老人生活水平及精神慰藉。
(三)社会支持网络不佳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与他人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与亲朋好友及社会的联系越密切,社会支持网络就越健全,解决问题的渠道就越丰富,社会适应的速度就越快。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具有丰富的积极生活体验和正性情感的人,更乐于结识朋友,所以他们获得的社会支持也就越多,社会支持的种类也就越丰富。而空巢老人大多缺乏健全的社会支持网络,双居老人互相将对方作为诉说对象,两人无法向第三方排解,所以容易形成压抑的家庭氛围。
三、社会工作视角下解决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解决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的对策
通过对我国空巢家庭老人长期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些相应的心理对策。
1、社会工作者应通过给予更多老人一些改变自己人际交往生活状况的心理保证,使更多老人可以有一个足够的心理信心继续去与他人进行交往。还可以通过给予更多老人一些实际社会生活工作中的心理帮助或一些实物上的支持,使更多老人能够感觉到社会工作者对他的亲切关心,增强理解老人对于改变的心理要求。
2、让老年人列举出那些令他可能产生重大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几件事物。将这些问题由从强到弱依次进行顺序排列依次。社会工作者尝试运用一种认知系统重构学的法则来解决以上问题。
3、加强中年老人语言沟通表达技巧的训练学习,提高老年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指导老年人在与他人真诚交往中一些应该要注意的一些事项,推荐一些可能有助于老年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相关书籍,帮助老年人迅速掌握人际沟通中的技巧,树立与他人真诚交往的坚定信心。
4、社会工作者应多组织与同为空巢家庭老人的其他空巢家庭成员之间同样能够通过建立充分的信息交流进行沟通,并为空巢老人家庭双方的日常公共交通服务活动之间架起一个沟通桥梁,正确理解上述沟通内容双方的真实性和表达者的意思。此办法是目前用于解决中年以上老人群体家庭社会心理健康障碍问题的一个重要基本解决方案。
5、社会工作者与空巢社区服务机构也要加强交流合作,多样地举行空巢社区活动,让空巢老人家庭能够多时间外出参加活动,对空巢老人的精神心理和身体生理都将会有很大帮助。同时加强空巢社区服务机构队伍建设,完善空巢社区的敬老关怀和长期照顾服务体制。
(二)针对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的建议
1、加快完善体系制度
随着老人身体心理健康问题的不断急剧加重会直接引起老人身体以及生理健康出现问题。空巢老年化的人口问题作为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如何有效帮助空巢老人人口解决各种心理上的困境也已成为我国社会广泛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已逐步进入国家人口老龄化高速推进发展的新阶段,据今年全国老龄信息办最新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我国虽然有近一半的空巢老人家庭属于一类城乡人口空巢家庭老人或者一类农村空巢家庭老人,但是针对空巢家庭老人的基本社会保障管理制度不不断完善。普遍较高地重视空巢家庭老人的社会经济心理保障,近几年才开始关注部分空巢家庭老人的经济心理发展困境,保护部分空巢家庭老人的经济心理健康持续发展但仍处于经济起步初期阶段,故空巢老人心理需求远不能得到满足,需继续加快研究健全完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服务体系和保障政策。
2、加强实行方案的现实性
针对空巢家庭老人所长期面临着的养老、医疗、社区心理照顾等现实问题,政府已经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加大社会资金投入,帮助空巢老人及时解决日常养老生活所需的各种物质和心理精神上的赡养,但目前我国社会养老服务模式还仍然存在很多新的不足,最重要的问题是社会养老服务资源的日益短缺和家庭老年人日常生活所需照顾和物质精神赡养慰藉的日益短缺,家庭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和社会功能的不断弱化仍然无法及时满足更多空巢家庭老人的生活需求,而专业社会服务工作者的介入仍然是最有效的养老途径。社会工作者正在运用新的专业服务理念、方法和专业技巧为众多空巢赡养老人家庭提供基本社会保障和其他社会救助服务,有效帮助解决空巢老人所有急需的心理精神经济赡养保障问题,帮助空巢老人有效解决自身心理健康问题。加快建设形成以农村社会工作者供养为服务重点的养老优质服务机构专业队伍体系建设,确保养老优质服务专业资源真正有效落实实施到位。
3、呼吁社会关注空巢老人
目前社会救助工作的基本宗旨应该是社会助人自助,应该可以采取各种帮助方法也来帮助空巢老人,首先,社会工作者应该可以通过扮演社会倡导者的重要角色向当地政府部门发出呼吁,向其各方反映目前当地空巢赡养老人所存在面临的困难问题,请求当地政府部门发放更多的政府社会公共资源费用来帮助支持空巢赡养老人。其次,社会工作者向各地相关家庭社会保障机构发出呼吁更多关注和帮助支持空巢家庭老人,社会保障机构希望拥有更加充足的家庭社会保障资源,申请补助程序简单,是很多空巢家庭老人能够获得更多社会保障资源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最后,社会工作者可以呼吁一些年轻人多一点关注他的父母,尤其特别是一些空巢家庭老人的独生子女,老年人总是得不到独生子女充分的身体关心和心理照顾的这也是其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形成诱因,社工人员可用一些专业的心理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加强其与空巢家庭老人和其独生子女的良性社会沟通。
4、政府、社区多组织开展活动
为了丰富更多空巢家庭老人的社区业余生活,社会工作者随时可以在老人社区组织开展各类文娱活动,如组织开展空巢老人社区互助服务小组、建立空巢老人社区棋牌室、开展老人社区文化讲座、组织各类文艺比赛等。以此能达到彻底改变许多空巢家庭老人的日常生活工作方式,增加对家庭生活的热情,调节与帮助消除各种不良的身体心理适应情绪,促进新的人际交往。为社区老人相互沟通交流学习提供良好平台,增加农村社区老人凝聚力,促进农村社区老人精神文明体系建设。
5、引导全体老人积极开展社交媒介
当很多新的老年人逐渐开始步入老人身体上的老年期,由于老人身体上和生理的一些各种特殊原因,老人的身体语言表达记忆力和身体语言表达逻辑上的表达能力已经逐渐开始出现有所谓的减退,对于各种集会社交活动渐渐开始变得已经失去了一种自信心不感兴趣。社会工作者教育需要学会运用我们培养一个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的基本方法及其手段和未来努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多新的老年人通过智力恢复和不断学习知识提高他们家庭人际交往生活中的实用技巧,培养他们家庭生活兴趣,恢复其人在家庭中的自信心,使我们更多新的老年人更积极地深入参与家庭开展他们家庭间的社交生活,改善他们家庭间的人际交往关系,培养自己的家庭学习生活兴趣和家庭娱乐上的爱好,减少老年人的子女由于父母母亲不在身边时所可能产生的各种家庭生活孤寂感。
四、结论
通过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可以取得明显的成效,但依然存在着各种困难,因为不同区域实施难度不同。因此我们要呼吁政府和社会的力量一起努力帮助空巢老人。与此同时,要有效解决更多空巢家庭老人的自身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需要整个社会和我们家庭的共同关注和努力,还需要空巢老人的自我心理调适。
[参考文献]
[1]邓俊.我国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综述[J].2008.
[2]黄润龙.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状态[J].人口与经济,2005.
[3]赵芳,许芸.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4]崔炜.空巢老人的心理困境分析与社会工作介入路径[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1.
[5]张晓游.中国城市老年人精神瞻养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0.
[6]闻吾森,王义强,赵国秋,孙建胜.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
[7]店凤巧.叙事疗法介入老年抑郁涯探讨[J].中国社会工作,2013.
[8]刘素青.老年人心理弹性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2011.
[9]张民省.老龄化趋势下中国养老模式的转变与创新[J].山西大学学报,2008.
[10]丁海峰.关注“空巢老人”[J].健康之路,2007.
作者简介:潘婧茹(1997.5-),女,汉,吉林梅河口人,老年社会工作方向,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