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空间性、地域性强,需要掌握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需要具备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学科知识,还应发展他们的个人能力、思维,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一、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教学改革中的地位探究
核心素养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未来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地理基础知识不仅有对自然现象、原理的研究,还包括对人文的思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教师若只对自然地理知识进行传统方式的讲授,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下降。另一方面,自然地理知识是提高成绩的基础,学生若一味追求自我对人文知识的思考与理解,忽视了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在应试时的重要性,则不利于学生成绩与教学效率的提高。地理是真实的、多元的、综合的,人们对地理的研究与探讨从未停歇,其中的知识也必然是无穷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引人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综合思维才是教学关键。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将学科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在新时代的教学中,初中地理教师应当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人地协调观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主要思想,也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明确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课堂教学目标,将环境保护、人地协调发展等思想融入课堂,加强地理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
例如,在讲解“中国的土地资源”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讲解“我国土地资源利用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增强学生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在讲解“水土流失”问题时,可以向学生展示“斧头直立在没有树干的树桩上、土壤被流水冲走”的漫画内容,告诉学生“人们要想缓解水土流失问题,就必须保证树木的健康生长”;在讲解“草场退化”的问题时,可以向学生展示“四只羊聚在一起,吃掉草场上仅剩的一些小草”的漫画内容,教育学生“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们需要合理开采”;在讲解“土地荒漠化”的问题时,可以向学生展现“沙子气势汹汹地向伐木的人涌来”的漫画内容,教导学生“人类与自然是共生存的关系,我们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就能将人地协调观的相关内容融入课堂,帮助学生确立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
2.渗透人地关系,培养人地协调观念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核心素养的核心,其指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构建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在这一素养的培养中,展现各式各样的人地关系相当重要。其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协调关系所能产生的好处,还能让学生了解到不协调关系造成的严重后果。当然,人地关系本来就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人地关系的阐述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初中地理的教学以区域地理为主,而这也就需要教师充分结合各个区域实际情况,渗透人地关系的教学,以有效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念。
例如在“农业”这一节,在种植业分布、畜牧业分布等基本知识教学完成后,教师就可以以实际的案例讲解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人地关系。在协调的人地关系方面,教师可以以南方“桑基鱼塘”这一形式为例,让学生探究其运行方式以及内在的生态学原理。而在不协调的人地关系方面,教师则可以构建前些年青海湖过度捕鱼的情境,让学生回答其造成的影响,并让学生回答青海湖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措施,保护青海湖的湟鱼资源。这样,通过不同人地关系的渗透,教师让学生有效地了解了和谐人地关系构建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这对于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
3.借助多媒体手段,实现多元课堂
初中地理知识包罗万象,涵盖面广,课本上的内容是有限的、固定的,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要求,教师和学生不应以课本为教学与学习的全部资料和途径。近年来,多媒体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大大提高,初中地理教学也应加强对多媒体的应用,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将制作的幻灯片、微课等在课上展示出来,将多媒体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扩充地理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将学生吸引进对知识的探求中,从而提升课堂效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开展实践活动,培养科学探究素养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可在地理教学中融人一些实践活动,以此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对地理知识产生更为直观的了解,增强他们的地理情感体验。借助地理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设计方案、实施活动、分析数据以及探究结果的过程中,对所学的地理知识产生更为深人的理解,从而将学习心态由被动转为主动,还可在无形中提升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情感。
例如,在教授“天气与气候”这一章节时,教师可结合学情设计一个“探究海陆气候差异”的实践活动。为确保这次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之前,结合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思维方式等,明确本次实践活动的目标和意义。比如,教师可为“探究海陆气候差异”这一实践活动制订以下目标:其一,提升初中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使其正确分析陆地与海洋间的热力差异,了解海陆形势对气候会产生何种影响。其二,发展综合思维,帮助学生了解海陆气候会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尝试进行多种类型的地理实验。其四,帮助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人地关系,培养其形成正确的地理情感和态度。明确实践活动目标后,教师结合学情设计一些间题情境,以此促使学生更为高效地思考。比如,“为什么河边的温度比较低?”而后,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同纬度地区不同城市的气温图,从而引导学生更主动地探究地理知识规律。最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让他们针对“同纬度地区,近海城市的温度是高还是低,进行分析,发展其科学探究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相当重要,而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地理核心素养,教师需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不断探索能够发展学生学科素养的教学方法,使教学从以应试为目的向以提升核心素养为目的转变。这样,教师才能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充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让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嫣娜.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新思考[J].地理教学,2017(23):30-31.
[2]熊道兵.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5):143.
[3]张志燕.初中地理核心素养构建与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2).
[4]梁荣君,阮庆元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5):56-59.
[5]张秀梅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改革路径探讨[J}.考试与评价,2021(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