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空间环境提升研究
郑瑜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郑瑜,.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空间环境提升研究[J]. 中国城镇,2021.11. DOI:10.12721/ccn.2021.159018.
摘要: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深切盼望。以农村公共空间环境提升为研究对象,分析农村公共空间环境的范畴与现状,探讨关于农村公共空间环境提升的若干深层次问题、基本原则和实施策略,为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公共空间环境
DOI:10.12721/ccn.2021.159018
基金资助: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开展和向深度推进,农村公共空间环境提升完善应加强规划和设计,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农民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并结合地方传统特色、历史文化特点和现代生活需求,对农村公共环境提升建设进行研究,用于指导美丽宜居乡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加强农村公共空间环境建设是重塑农村集体意识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经之路。

一、 农村公共空间环境的范畴与现状

(一)农村公共空间环境的范畴

农村公共空间是指供农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共享使用的乡村户外空间,主要包括道路、活动广场等。农村公共空间环境包括村庄入口、文化活动广场、绿化景观、道路停车、环境设施等,是体现村容村貌的主要载体。农村公共空间环境应是承载乡愁的主要场所,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有区别,需要摆脱城市建设思维模式,在满足生产、生活和生态的要求之外,要继承和弘扬本地传统文化,延续文化血脉。

(二)农村公共空间环境的现状

由于农村产权制度的变迁和村庄规划的缺位,国内大部分村庄的公共空间被不同程度乱建乱占。有些村庄除了村委办公场所外,找不到一块可供开展公共活动的空间,原有的集体土地全部分配到农户。一些村庄建设规划失序,基地未批先建、农房乱占耕地,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农村公共空间环境不同程度呈现建筑材料乱堆、垃圾乱丢乱放、村庄道路逼仄难行、生活污水横流、池塘水体黑臭和畜禽粪便乱排等乱象。一些村庄废弃猪牛栏及残垣断壁与新建住宅混乱分布,整体感观极不协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发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提出,必须始终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全体共同富裕不断迈进。通过前期美丽乡村建设和坚持不懈的扶贫开发,农村公共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农村环境设施水平得到提升。2018年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浙江千万工程”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提供学习借鉴样本。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很不平衡,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由于历史欠账太多,部分农村公共环境堪忧,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巩固阶段,乡村振兴工作逐渐成为重心,农村公共空间环境的短板应加快补齐。

二、农村公共环境整治提升路径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深化“三农改革的制度体系逐渐完善,城乡 融合要素流通的壁垒逐渐被打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战役,提升村容村貌和整治公共空间应摆在工作的突出位置,关键要搞清楚‘'谁来干、钱哪来、如何建、怎么治”问题。

(一)“谁来干”

搞清楚“谁来干”就是要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是谁,中央的文件明确表态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但同时党委和政府要做好引领和统筹作用。发动群众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核心要义,而发动群众必须要抓住关键干部。按照中央最新精神,推行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一肩挑”,村干部在群众中一般都具有较高威信,为激活村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的骨干作用,应改革村干部绩效激励体系,整治软弱涣散的基础组织,充分发挥村干部的“领头雁作用。

(二)“钱哪来”

目前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经费来自政府统筹、社会资本和群众自筹等。政府预算有限无法全覆盖,社会 资本往往注重未来收益而选择投向具备产业特色的村庄,群众自筹的比例相对较低。农民群众自发投入往往可以花小钱办大事。“财力有限,民力无限”,应建立一套 盘活乡村资源的机制体制,探索农村土地指标流转、公墓有偿使用、矿山统一开发等财源”,弥补财政投入缺口,实现乡村建设自我造血,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三)“如何建”

在村庄规划方面,按照把规划还给乡村,把设计还给农民”的理念,培养乡村设计师和工匠,探索村民和社会力量一起制定‘ 农民看得懂的村庄规划"。尤其在涉及道路和村民广场的规划中,往往会占用部分农户的自留地,在规划前期组织村民开展民主决策,动员农民让地是关系后期规划方案能否顺利落地执行的关键。在建设实施方面,着力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乡村整体风貌提升,依次整治农村山水林田路房各元素整体提升。

(四)“怎么治”

组织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农村要建设好,同时还要治理好,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农民自身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受益者,在开展环境整治过程中,应同步创新村民自治组织模式,推广村民小组全覆盖成立村民理事会,发挥村民理事会调处职能,探索‘矛盾不出村"模式,努力在内部解决环境整治出现的边界争端等问题。引导村民理事会制定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转变农民落后思想观念,培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增强农民的福祉。

三、农村公共空间环境重要节点的提升策略

(一)村庄入口

村庄入口是村庄的第一-印象 ,需要进行重点规划设计, 提升设计中宜遵循以下策略:村庄入口选址应结合村庄聚落形态和巷道分布现状,风格方面要结合村庄的文化基调和历史沿革,展现村庄的特色和特征;村庄入口形式方面有寨门、牌楼、石碑、标识牌等,可充分利用现有古树、桥梁、历史建筑等元素与之结合,以小而美为原则进行优化设计,避免尺度失衡破坏整体观感;村庄入口宜配合小型绿化广场作为过渡,结合景观小品和绿植突出美化效果。

(二)文化活动广场

文化活动广场作为村民日常活动的聚集地,是村庄公共环境重要组成部分,提升设计中应遵循以下策略:设计应体现功能性及艺术性,植入本地文化符号,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村民的归属感;设计中充分考虑日常使用各种情境,适宜与村委办公场所、群众服务中心、戏台等公共建设统筹一体化设计 ;选用当地易取得、成本低、透水性好的建筑材料进行铺装,避免全部用混凝土简单硬化;广场周边可布置宣传栏、健身器材及廊亭座椅等设施。

(三)绿化景观

公共绿化是村庄空间环境提升的重要手段,设计中应考虑以下策略:选用易于打理、维护简单、性价比高的乡土植物,不宜大面积植入人工草坪;根据当地原生植物搭配,营造出层次感、立体感、有自然情趣的原生态景观,要注意城市与农村的差异性;绿化景观间隙应配,骼类桌凳等休闲设施,兼顾美观与实用。村民庭院与公共空间的边界应增加绿化,形成民居与公共空间的自然过渡,院墙宜选择当地特色材料,如青砖墙、植物墙或竹篱笆等形式。古树名木作为村落独一无二 的历史符号, 应对其妥善保护。

结语

农村公共空间环境提升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前阶段性重点任务,也是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农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必要手段。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其内在的特殊需求,科学指导农村公共空间环境提升,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要手段,是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成效的重要方法。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