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乡镇公共文化工作的作用
青春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青春,. “乡村振兴”乡镇公共文化工作的作用[J]. 中国城镇,2022.1. DOI:10.12721/ccn.2022.159036.
摘要: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全国各行各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发展相应滞后,没有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走深走实,就要深刻理解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2017年10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战略中提到: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镇公共文化作用
DOI:10.12721/ccn.2022.159036
基金资助:

要科学把握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以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振兴”,作为基础文化工作应在“乡村振兴”发挥什么作用呢?在此作如下思路:

一、当今农村存在的问题

1、从当地农村基本情况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村民已迁入到了附近的城、镇生活,造成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居住的环境、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都发生很大变化,农民对传统农业生产效益低失去兴趣,大部分年轻力壮的年轻人常年外出打工不在家,只有一部分人老年和小孩在家,相应的这些人员文化程度都不高,接收新鲜事务很难。

2、农村由于条件差,在家老年人居多,大部分人连智能手机都不会使用,也就造成信息相对闭塞,获取信息难,加之民众对外交流少,受外界影响较小。

3、由于农村传统意识的影响,小农思想根深蒂固,造成大局观念淡薄,团队精神差。

4、农村田园生活节奏慢,压力小,造成一些人不求上进,思想散漫。

5、农村由于地势偏远,人口稀少,缺乏文化体育设施等以上问题。

二、发挥文化职能提高农民素质

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早日进入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其中的关键症结之一。“乡村振兴”过程中要科学处理好农村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乡村建设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这就要求我们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进一步筑牢乡村振兴的文化主阵地,乡镇文化工作必须加强农村民众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才能促进“乡村振兴”的步伐,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培养人们学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养成人们爱亲孝老、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的良好健康生产生活方式,乡镇文化工作者就得想办法、立新意,给当地政府出谋划策,多投入,改变和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环境,也就是从源头上补齐乡村文化短板,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点:

1、利用农村广播电视、视听网络、充实村文化书屋的书籍、报刊等内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生活,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

2、利用农村广播电视、视听网络、充实村文化书屋的书籍、报刊等内容,传输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人民学科学、爱科学、提高人们科学文化知识;

3、经常组织社会团体、机关事业单位或邀请上级主管部门多来乡镇举办一些有趣、有益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文化分为;

4、挖掘农村农民题材的文艺创作,鼓励制作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和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推进移风易俗,破除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宣传力度,让群众养成良好的家风、淳朴的民风;

5、利用本地的民俗文化活动,宣传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传承中华文化。

6、组织社会团体、机关事业单位或邀请上级主管部门多来乡镇举办一些文化体育活动,让人们热爱体育活动,增强全民体质,为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创造良好条件。

三、乡村文化实现的目标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基本遵循与思想基础,乡村文化要充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乡村文明观念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动力,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就要求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实化于行。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拓展宣教阵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广泛宣传教育、广泛探索实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引导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依托文化宣传、文艺汇演、农民讲习等多种途径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活动,依托村规族约、家风家训等方式,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载体。通过道德熏陶与文化活动的渗透结合,化无形的精神力量为有形的文明活动。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融入乡村本土文化,展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新气象。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求我们要把握好本土特色文化的根基优势,把振兴乡村文化同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增进乡村百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认同和情感认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道德观、文化观,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健康发展。

“乡村振兴”必须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还在于准确把握自治、德治、法治之间的协同关系,保障农民群体民主权益,构建村民自治制度,赋予农民实实在在的民主权利,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确保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村民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基础,要充分保障农民群体的民主权益,发动村民踊跃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乡村文化工作的主基调就是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提高人们思想素质,让人们热爱国家,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生活,热爱科学技术,有积极向上的精神,传承好中华文化;达到聚人气、兴产业、促建设、共富禄的桥梁作用,促进“乡村振兴”、“民族复兴”、人们奔小康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提升对策[J]. 肖书芳.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0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