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政府为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而提出的重要战略。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旨在通过整合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提升农村经济的综合效益。本文旨在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实践逻辑及协调路径,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持。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实践逻辑
1、 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行动逻辑
(1)农民参与的重要性
农民是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关键力量。坚持以农民为主体,意味着在决策、规划、实施和评估等各个环节都要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他们的利益得到保障。
(2)提升农民素质与能力
通过培训、教育等方式,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市场意识和经营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需要。鼓励农民参与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组织化、规模化经营提高收入水平。
(3)保障农民权益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和集体资产收益权。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医疗、养老等保障水平,减轻他们的后顾之忧[1]。
2、以产业创新为核心的实践宗旨
(1)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绿色农业、智慧农业等,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鼓励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集群。
(2)促进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
依托当地资源和优势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产品深加工等新兴产业。通过产业多元化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
(3)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
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参与农村科技创新,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
3、 以因地制宜为实践的根本原则
(1)立足当地资源和优势
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以及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人文资源,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和项目。充分发挥当地资源和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和乡村旅游景点。
(2)注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通过推广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3)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通过区域协同发展,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拓展。
二、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协调路径
1、重塑乡村产业形态
(1)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转型
传统农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面临着现代化转型的迫切需求。通过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如智能农业、精准农业和生物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例如,智能温室和无人机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减少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2)发展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是重塑乡村产业形态的重要手段。通过挖掘和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可以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例如,某些地区通过发展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成功打造了具有品牌效应的农产品,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和投资者。
(3)乡村旅游的兴起
乡村旅游作为新兴产业,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如自然景观、文化遗产和民俗活动,可以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休闲度假,带动当地餐饮、住宿和手工艺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某些乡村通过打造特色民宿和举办民俗节庆活动,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和收入增长[2]。
2、调整乡村产业结构
(1)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
调整乡村产业结构的关键在于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电商,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某些地区通过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电商平台,成功将初级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加工产品,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2)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
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是调整乡村产业结构的重要保障。通过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和农业保险,可以为农业生产和农村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保障。例如,某些地区通过推广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业保险产品,有效解决了农民融资难和农业生产风险大的问题。
(3)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调整乡村产业结构的基础。通过加强农村教育和职业培训,可以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和创业能力。例如,某些地区通过实施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项目,成功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农村人才,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3、充实乡村建设主体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在于激发农村的内生动力,而充实乡村建设主体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乡村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和专业化,不仅能够提升农村的整体发展水平,还能有效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农民作为乡村建设的主体,其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是基础。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使其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的需求。这不仅包括农业技术的培训,还应涵盖管理、营销、金融等方面的知识,使农民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农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吸引外部人才进入农村,是充实乡村建设主体的重要途径。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措施,鼓励大学生、科技人员、企业家等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就业。这些外部人才不仅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技术,还能通过与本地农民的合作,推动农村产业的创新和升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强化也是充实乡村建设主体的重要方面。通过改革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增强其服务功能和市场竞争力,使其成为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集体经济组织可以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农村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
4、拓展农村产业空间
拓展农村产业空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三产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农村产业空间的拓展,不仅包括农业生产空间的扩大,还应涵盖农村服务业和加工业的发展。农业生产空间的拓展需要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来实现。通过土地流转,将分散的小块土地集中起来,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基地。这不仅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推进,还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同时,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基地也为农村加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是拓展农村产业空间的重要方向。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通过发展农村服务业,不仅能够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还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农村加工业的发展是拓展农村产业空间的关键环节。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这不仅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农村产业集群。同时,加工业的发展还能促进农村物流、仓储等配套服务业的兴起,进一步拓展农村产业空间[3]。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政府为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而提出的重要战略。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旨在通过整合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提升农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旨在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实践逻辑及协调路径,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王亚婵. 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问题研究 [J]. 农业经济, 2022, (03): 67-68.
[2]谭明交. 乡村振兴与中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0, (07): 94-98.
[3]田真平,王志华. 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教育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耦合 [J]. 职教论坛, 2019, (07): 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