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路径研究
何洁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何洁,. 乡村振兴中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路径研究[J]. 城镇建设与科学,2024.11. DOI:10.12721/ccn.2024.157894.
摘要:
在乡村振兴的壮阔蓝图中,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价值,不仅是对过往记忆的诚挚尊重与有效传承,更是为乡村未来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与独特魅力的核心要素。本文聚焦于乡村振兴的广阔视域,深入剖析了如何巧妙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将其作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助推器”,依托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充分激发乡村内在活力,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构筑起坚实的支撑体系,并持续提供不竭的发展动力。
关键词: 乡村振兴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
DOI:10.12721/ccn.2024.157894
基金资助:浙江省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资金资助(编号:2022ZX211);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研究阐释专项课题(项目名称: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研究-以建德梅城为例)研究成果。

一、引言

自2004年起,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了多个相关文件和规划。其中《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乡村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旨在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这一系列的举措说明党中央对乡村振兴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注。  

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历史文化资源记录着乡村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其在乡村振兴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它不仅有助于文化传承与保护、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还能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因此,历史文化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乡村振兴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支撑和引领。

二、当前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成效和挑战分析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已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目前这一领域的实践仍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既展现出一定的成效,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成效分析

1. 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依托乡村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旅游产业迅速崛起。许多乡村通过挖掘和整理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古建筑群、古村落、传统手工艺等,精心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体验乡村的宁静与古朴,还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繁荣。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增长点,促进了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 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乡村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方面,通过举办文化节庆、非遗展示、民俗体验等活动,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乡村还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创新之路,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游客的购物需求,还提升了乡村的文化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

3. 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为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传统农业产业的基础上,乡村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起了文化旅游、手工艺品制作、农产品深加工等多个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不仅丰富了乡村的经济结构,还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随着游客的增多和消费需求的提升,乡村的商业氛围也日益浓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

4. 促进了乡村社会文化的繁荣

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还促进了乡村社会文化的繁荣。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带动下,乡村的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化活动日益丰富。村民们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还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同时,外来游客的到访也为乡村带来了新鲜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元素,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二)面临的挑战

1. 保护与开发的平衡难题

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首要挑战在于平衡保护与开发。作为不可再生财富,保护工作至关重要,开发须以不损核心价值为前提。但过度保护可能束缚经济价值,影响活化效果。当前难题在于如何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又在发展中强化保护,实现两者和谐共生。

2. 资金与技术的双重制约

资金短缺和技术不足是制约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两大瓶颈。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修复和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现实情况是,许多地区尤其是偏远乡村地区,往往面临资金匮乏的困境,难以满足保护工作的基本需求。同时,技术的落后也限制了活化利用的创新和发展。缺乏先进的保护技术和手段,使得一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3. 社会认知与参与度的不足

社会认知不足与公众参与低下,是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主要障碍。宣传教育缺失致人们对其价值认知有限,缺乏保护利用的热情。同时,低参与度难形成社会共识,阻碍工作推进与效果展现,需加强宣传引导,提升公众认知与参与。

4. 法规政策与管理机制的缺失

完善的法规政策和管理机制是保障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在一些地区,相关法规政策尚不健全,管理机制也不完善,导致活化利用工作缺乏明确的指导和规范。这不仅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和风险,也影响了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5.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冲突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过度开发旅游资源,忽视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这不仅破坏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也损害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在旅游开发中实现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活化利用路径探索

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能让沉睡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且实现了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振兴。

(一)深入挖掘与整理

首先,需要对乡村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具体包括文物古迹、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普查、挖掘与整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准确记录并评估这些资源的价值,为后续的开发利用提供坚实基础。

(二)保护与修复

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方式,对受损的文物古迹进行修复,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记录与传承。同时,加强日常管理与维护,确保历史文化资源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三)活化利用与产业发展

活化利用是历史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的关键。一方面,可以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将其融入乡村特色产业中,如手工艺品制作、农产品加工等,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内涵。此外,还可以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举办文化节庆活动、教育培训项目等,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增强乡村社会凝聚力。

(四)文化传承与教育

在活化利用的过程中,要注重文化传承与教育,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讲座、展览、演出等活动,向公众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同时,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历史文化教育,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接班人。

(五)政策引导与支持

政府应发挥政策引导与支持的作用,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供应等方面的支持,以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配套措施,为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结束语

乡村振兴中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路径研究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乡村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不仅能够唤醒乡村的记忆与灵魂,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还能够有效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与归属感。

展望未来,乡村振兴中的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继续深化理论研究,探索更多创新性的实践模式,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科学指导。同时,还需加强政策引导与扶持,为活化利用工作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此外,提升公众的认知度与参与度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只有让更多人了解、关注并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良好氛围。

总之,乡村振兴中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市场及公众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与协作。大家必须携手并进,在保护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实现更好的保护,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辉煌篇章。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0L].http://www.moa.gov.cn/ztzx czx/xczxzlgh/201811/20181129 6163953.htm.

[2] 陈松.旅游资源非优区县域旅游发展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3.

[3] 李红霞,乔玉芳,武岳.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型乡村活态发展路径探析[J].旅游与摄影,2023(7):25-27.

[4] 蒋恒静,石眉语.村域乡村振兴规划的实践路径研究--以蒲江县五里村为例[J].山西农经,2022(12):112-114.

[5] 傅才武,程玉梅.文旅融合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机制与政策路径:一个宏观框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0(6):69-77.

作者简介:何洁(1982-),女,杭州建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