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知识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初中阶段的地理由于重要性不如其他主科,往往得不到重视。而初中阶段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其高中地理的学习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要能够重视在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利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基于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以及生活实际来开展教学,使得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以此来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在进行实际教学时,教师更应该利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求知欲,使学生愿意主动进行学习,从而不仅有利于学生寻找到合适有效的学习方法,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1】。
例如,在开展“与同学们谈地理”的地理主题活动时,教师便可以在教学开始阶段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视频,在视频中呈现出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不同民族的宗教特色以及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等,同时还可以为学生展示我国不同地方春夏秋冬的特色风景,让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地带的环境与风景特色,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被视频中生动丰富的内容所吸引,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能够使生动的内容与初中地理知识进行结合,使得学生有更加浓烈的学习兴趣。又如,在对“海陆变迁”内容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先在多媒体中展示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随后为学生播放与这个成语相关的动画,让学生能够大致了解到沧海桑田实际上指的就是海陆的变迁,且古代的人们对其已经有了了解,以此能够使学生有着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后续学习到具体的地理知识时,学生就愿意积极进行思考,能够为其思维的培养打下基础。
二、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
在初中阶段,刚开始接触地理知识时,由于大部分知识都与自然地理有关,其内容就有着较高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会有比较大的难度。因此在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就要探索出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形式,可以将小组合作形式与自主学习模式进行结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在自主讨论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同时也给予了学生更多独立思考与探究的空间,以此不仅有助于激活课堂学习的氛围,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也能够使学生有着更高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2】。
例如,在对“世界的气候”这一课进行学习时,首先,教师要能够给学生八分钟自主预习的时间,并提出几个问题:世界气候种类的总数是多少?分布在不同地带的气候类型分别是什么?根据气温曲线图以及降水柱状图,能发现不同气候有着哪些特征?这样学生能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正确高效的自主学习。在自主预习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针对自主学习的内容进行讨论,在这过程中学生就会积极调动思维,不断完善问题的答案。随后,教师可以邀请每个小组的代表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对其遗漏的内容进行补充。如此一来,能够在教学课堂中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会更加愿意主动进行思考与探究,从而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培养。
三、注重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
地理与实际生活是一体的,生活中处处体现着地理知识,地理知识也无法脱离实际生活而存在,学习地理知识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生活与世界。对此,要让学生意识到地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地理思维解决问题,教师就需要注重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基于生活实际来学习地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有效地增强。
例如,在对“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就要能够从生活实际入手,为学生介绍热带沙漠地区中西亚地区所具有的特色民居,当地的房屋大多配有厚重的墙体,但窗户普遍都特别小,这是因为厚重的墙体能够抵挡太阳所产生的热量,而小的窗户能够尽可能阻挡从沙漠地区产生的热风。而东南亚热带地区就与其有着一定差异,由于降水较多,聚落中最常见到的是竹楼,竹楼不仅可以避免潮湿环境的产生,还能达到有效的通风效果。在为学生进行展示与讲解后,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从而能够实现学生思维的有效激活,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加显著。
总而言之,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能够利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使学生有着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也要在课堂中联系实际,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思考与探究的空间,不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从而不仅有助于实现教学的全面优化,也有利于达到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夏丽萍.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文理导航(上旬),2021(11):51-52.
【2】孙艳.初中地理教学中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性分析[J].智力,2021(24):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