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下水和土壤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1.1土壤监测
土壤污染的发展趋势是从中等到严重。我国土壤污染状况监测结果表明,污染浓度与时间增长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同时,发展趋势从单一到复杂,表现为特定的土壤污染类型已不仅仅局限于重金属污染,还包括有毒物质污染、污染超标等。土壤污染原因多元化、复杂化,只有通过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精确分析,监测机构才能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然而,我国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始终没有把“严把源头”作为重点,对污染成因的分析也存在疏漏,这也是导致土壤环境监测质量低的重要因素。
1.2地下水监测
1.2.1不合理的监测点布局
监测站是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和水源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省会城市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监测资金相对充裕,监测设备更新较快,技术水平较高,投入安全检测的数量较多,监测工作开展得比较顺利,环保成效也比较好。但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源相对较少,对地下水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监测点的分布与规范存在较大偏差,总体布设效果不理想。
1.2.2资金和装备存在问题
近几年,各级政府越来越多地关注地下水的监测工作,可以利用的资金也在增加,但实际使用资金十分有限。由于我国地下水监测起步较晚,所采用的监测仪器技术落后,许多地方仍然采用手工测绳,这严重影响了监测的准确性,特别是在地下水成分复杂、生产生活污水量增加的情况下,老旧的仪器设备已成为制约地下水监测工作的主要因素。
1.2.3监督项目单一
地下水监测是为了获得精确的地下水相关数据信息,要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事先确定地下水质量的标准。地下水状况分为水位、水质、水量和水温四个维度,可以直接用于地下水的监测。但在许多地方仅关注水位和温度,或以水质、水量、污染等为主要监测对象,造成监测内容单一,对监测结果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城市水源地和泉域,往往存在水质、水量监测缺失、地下水生态环境和地质灾害监测不合理等问题,明显不符合水资源利用的客观需求。
1.2.4高级监测人员短缺
由于地下水污染的特殊性,需要专门的人员进行日常的监测。目前,我国的高级检验人员数量较少。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区域,水质检验所的环境、待遇是专业技术人员的首选,比较而言,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监测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明显落后于前者,且检测人员素质偏低,检测设备更新慢,总体检测水平低。区域差别在较长时期内也会更加突出,与国家水质监测指标的要求不符。
2、优化地下水和土壤环境的措施
2.1关于地下水的监测
2.1.1提高地下水质量监测技术水平
完善地下水监测动态体系,应注重生态环境,从动态性和全面性两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整治,准确地发现水资源短缺和地下水污染的根本原因。加快研发、推广先进设备,提高地下水质量监测技术水平。采用超声回弹技术对水流速度进行实时监测,实现了对水流速度的实时监测:采用液位监视器作为主要的水位监测装置,保证了地下水位在标线以下时能做出预警。
2.1.2改进监测的内容
地下水污染主要是污染泄漏和人为开采导致的,水文地质自然条件较差。比如,区域开采强度太高,导致地下水水位显著降低,形成饱和空气区,产生一定的氧化性,C02可溶出的C02含量较高,置换能和特定速率显著提高,而钙镁离子的释放使水的硬度增加,所以对地下水变化的监测不能仅限于污染泄漏。
地下水的监测不仅要分析水质,还要将地下水水位、水温、开采量等资料与地下水的实时监测相结合,通过综合性的监测分析,获得地下水的污染状况。
2.2土壤监测方面
一是取样之前。土壤监测技术含量高,需要监测人员掌握土壤采样、监测的标准,并在专业培训的基础上,取得合格的土壤监测资格。提前制定监测方案,确定监测流程,对实验室里的仪器要事先进行调试,确保其正常运行,还要确保试剂的保质期等符合标准。二是抽样。坚持两个以上的取样人员同时取样的原则,事先熟悉土壤取样的方案和程序,严格清洗、消毒、标识。取样地点应具有代表性,根据现场环境条件分布均匀,并做好相关资料记录,避免人为因素导致样本混淆。三是样品准备工作必须由两个以上的人员组成,保证样品的可信度,防止样品混淆、污染。加强对强光照射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控制,还要保证文档记录的完整性。
2.3健全环保监督与管理体系
只有使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制度更加标准化、制度化,才能保证监测的质量。由于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有关部门亟待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要对相关人员进行日常监督,使其操作符合技术和流程规范。实验条件、人员监管等,都是监测系统的一部分,通过建立一套内部评估机制,可以有效地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从而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质量管理要把内部和外部的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外部监督是指上级部门按照质量管理的要求,对特定的监督情况进行检查、核实,并通过认证、质量审核、对比分析等手段,加强外部质量监督的整体效果;要强化内部控制人员的技术能力、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从标准化、科学化的视角完善环境监测手段,为今后环保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2.4建立监测和预警体系
建立环保监测预警系统适合于某些难以治理的地区进行实时动态监测,是一种了解该地区环境现状的方法,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环保部门进行环境分析时,要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合理地选用相应的对策,以保证其合理、合规的设置,使其内部的各种功能得到优化,从而使整个地区的环保措施得到科学合理的实施。保证后期的环境治理计划具有针对性和完备性,并在适当的时候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环境损害的程度和影响范围,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总体效率。
2.5保证取样工作的质量
加强环境监测,必须对质量进行有效的保证。对环境监测的分析、处理,应根据实地调研的采样数据进行有效的核实,确定采样的地点、周期,并严格按照标准化的程序进行采样,保证采样的准确性和代表性。每个批次的样品都要有清晰的标识,方便材料对比和分析,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要严格实施质量控制,对不符合标准的数据,要分析原因,重新监测整理,保证监测结果符合规定。在对检验结果进行审查的过程中,必须对检验结果进行严格审查,合理运用处理手段,保证数据的统计和处理过程更加科学合理。
结语
地下水与土壤的监测是了解地下水、土壤状况的一种有效手段,为有效控制地下水和土壤环境提供科学依据。然而,目前的环境监测方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环境监测的有效性和质量效益,亟待进一步改进与优化。
参考文献
[1]孙一宁.加油站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管理问题与对策[J].化工管理,2021(25):51-52.
[2]林根荣.加油站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管理问题思考与对策[J].四川水泥,2020(02):111.
[3]赵璐,邓一荣,黄霞,孙琼莉.加油站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管理问题思考与对策[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9,31(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