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销售的发展路径研究——以重庆市砚瓦村为例
孙杰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孙杰,.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销售的发展路径研究——以重庆市砚瓦村为例[J]. 中国城镇,2022.4. DOI:10.12721/ccn.2022.159070.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带给众多贫困山村以发展致富的契机,近年来,重庆市奉节县朱衣镇砚瓦村依托着脐橙这一“甜蜜产业”,从贫困村已然变成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基础设施的完备、产业发展的布局、人居环境理想化,已经共同帮助砚瓦村通过销售脐橙而迈上了脱贫致富的新征程。砚瓦村发展历程的梳理,对其他处于产业困境之中的农村有一定参考意义,同时寻求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产品销售发展路径
DOI:10.12721/ccn.2022.159070
基金资助:

引言

2015年以前,重庆市奉节县朱衣镇砚瓦村的发展一度十分缓慢,该村的脐橙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始终不能帮助其摆脱贫困村的帽子。近年来,砚瓦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切实完成了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目标。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落实,实现了与精准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二者在融合的基础上进行转换。砚瓦村改变之巨大,离不开这一系列举措带动该村脐橙产业的增产增收。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产品销售的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十九大报告将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视为关系国民经济、社会稳定、国家富强的根本性问题,以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为目标,把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个村的农产品销售毫无疑问成为了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形成,促使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且成果显著。而作为国民经济根本的农业生产,却依然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农业生产的落后直接导致农村劳动力缺失、农业从业者积极性不高、大批的劳动力及人才资源脱离农村、涌入城市建设等问题,进一步瓦解了农业生产的力量[1]。乡村振兴战略对这样的情况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增强农业生产的信心,帮扶农业生产发展,引导人才回溯,是乡村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砚瓦村脐橙销售的困境

砚瓦村得名于诗圣杜甫任橘官时,于此地“以瓦代砚”作诗的典故。它位于重庆市奉节县朱衣镇南部,长江北岸,距朱衣镇政府8公里,距县城主城区10公里,幅员面积7.6平方公里,海拔175-600米。砚瓦村目前共有4个村民小组,768户,共2221人。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临近水源、土壤优渥、光照适宜,这里成为了脐橙种植与培育的宝地。但是这样的一个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85户,共344人,村民户均收入仅3万元。有以下几个方面对脐橙的栽种和销售产生了影响:

(一)基础设施不完备,难为无米之炊

一是交通方面不便利,2015年前的砚瓦村,家家户户的脐橙只能通过人力挑或骡子驮由山上运往山下,所经没有公路,只有“下雨之后一身泥”的土路,下山之后再经水路乘船出行去往县城售卖。除了影响村民出行,销售脐橙的效益和效率也极其低下。

二是居民用水用电不便利,砚瓦村需要大量的水来进行脐橙种植工作以及满足居民日常用水,村民们自发将山泉水用管子接到家中使用,田间灌溉也以此方法实现,热水的使用就依赖柴火和煤炭,晚间照明只能靠白炽灯泡。这样落后的方式对村民的生活产生了极大阻碍,更不利于脐橙的生产。

(二)产业发展无布局,切断致富之路

以前的砚瓦村没有自己的主要产业,养猪养鸡鸭、种玉米、种柑橘等都曾做出过尝试,但仅仅只能满足村民自己家庭的生活需要。随着脐橙的大面积种植,种脐橙成为了砚瓦村的主打产业,也为村民致富提供了契机。然而,2015年之前的脐橙种植收益并不理想,村民们都是“土专家”,没有知识没有技术,尿素肥、磷肥、复合肥等化肥有哪种就撒哪种,不科学的种植方式导致即使砚瓦村有得天独厚的脐橙种植环境,也无法为村民带来更多财富。

(三)人居环境不理想,人才大量流失

村民们以“一点土泥巴路,到处坑坑洼洼,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来形容以前的砚瓦村,村里土路导致的“黄沙漫天”尤其严重,郭家湾一带还曾发生过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村民的房屋都是砖瓦为主要材料的“土房子”,谈不上美观,实用性也有限,白色垃圾也被随意丢弃在房后路边。村里仅有一所小学,校园设施不完备,师资力量有待提升。在这样并不优越的人居环境下,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赚钱,村里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占很大比例,据统计,2015年以前外出务工人员达886人之多。人才与劳动力的严重流失是砚瓦村脐橙无法“走出去”的重要因素。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砚瓦村脐橙销售的发展

经过近几年动态调整及国家帮扶政策支撑,截至目前,砚瓦村已经全面脱贫。脐橙作为该村主要产业,种植面积已达5600亩,产量8000吨,产值高达4000万,户均收入6万元,人均收入1.8万元。整个砚瓦村焕然一新,为脐橙的产量与产值带来如此巨大改变的,得益于在党的领导下,踏上时代的快车,走上了乡村振兴之路。随着中央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砚瓦村大力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方位发展,村两委的上行下效,砚瓦村脐橙的生产与销售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实而迎来了全新的面貌。

(一)基础设施的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地区生产部门发展的基础,农村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产部门的成本和收益[2]。要发展砚瓦村的脐橙产业,就必须要在保证农民利益的情况下同时保证脐橙的质量,并加深脐橙与市场的联系。

1.公路——为脐橙打开销路

2017年后,政府投资4000万于基础设施建设,主持将朱衣镇到砚瓦村的公路硬化油化,把主公路与每一个院坝、屋场的小路打通,更增加了人行步道,道路系统便民化为居民的出行及脐橙的运输插上翅膀。另外,在脐橙树密集无法修路的地段,利用机械化的方式,设置轨道车进行运输,既节省了修建空间,又节省了运输时间,实现了作业生产机械化。

2.水电——为脐橙增加产量

用水方面,砚瓦村修建了27口灌溉水池,最大的“洗砚池”超过3000方,另外,村中还修建了提灌站,将水从长江抽上山满足村民生产生活所需。不仅如此,砚瓦村还引进了“高科技”,用一部手机就能操作灌溉器自动灌溉,水肥灌溉自动化极大节省了种植脐橙所耗费的人力。用电方面,砚瓦村新增一批太阳能路灯,实现了大路与小路的科学照明。

3.通讯——为脐橙增添平台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日渐成熟,村民都用上了智能手机,通讯基站也修到了村中,在通讯方面,砚瓦村已经实现了通信的自由与便利。在脐橙的种植方面,村内核心的3000亩种植区内,脐橙树缺水缺肥都实现了在办公室的大屏智能显示,过程管理信息化实现了脐橙种植的智能管理。在脐橙的销售方面,砚瓦村设置固定直播间,让网络主播在脐橙成熟期间进行网上直播“带货”,“互联网+”模式的更多尝试,为脐橙增销提供新思路。

如今,基础设施改善带来的改变让村民生活日渐便利,生活富足有能力修葺新房的家庭逐渐增多,新农村的新面貌生动鲜活。在“水、电、路、讯、房”飞速发展的砚瓦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陆续返乡,同时,村支两委也开展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工作,人才流失的状况逐渐缓和,脐橙的发展有了更大的空间。

(二)产业发展的规划

2017年至今,砚瓦村整合资金约1亿元,得益于国家政策的砚瓦村致力于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建设,利用自身地理环境的先天优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脱贫攻坚模范村建设项目等,将脐橙产业并入乡村旅游产业,打造“农旅融合”的新景象。

1.脐橙质量显著提升,品牌价值得以延展

村民们从以前的不懂培育只知栽种,到如今县农业局、县脐橙局手把手教农民们给果树打药、施肥、剪枝等技术,致力于砚瓦村脐橙培育的“提质增效”;从以前的“果贱伤农”,价格低且周期短,到现在的流出包鲜,脐橙可从成熟的12月一直卖到第二年的5月,现采现卖不愁销路。砚瓦村不仅在脐橙种植与营销上下功夫,还在脐橙园区的管理上动了脑筋。他们将以往的果园整顿修缮,建设了3000亩现代优质脐橙产业示范园,以带动全村乃至全镇的脐橙产业高速发展,实现“技术统标、农资统供、水肥统灌、病虫统防、果实统摘、项目统管”,并且推进“自然天成·重庆奉节”绿色生态品牌价值的不断延展。砚瓦村的脐橙曾在2020中国(奉节)柑橘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大会暨第二届中国·重庆奉节国际橙博会、2020年度奉节脐橙开园节、2020三峡柑橘国际交易会(网上)等平台亮相,将村民收入提升至户均10万元,人均3.5万元已成为了砚瓦村的未来目标之一。

2.乡村旅游多元打造,农旅产业融合发展

近几年我国旅游业兴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们休闲和发展的需求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基于此,消费者也对农业农村旅游产品提出更高要求,没有深度的体验农业产品将会被淘汰出局[3]

砚瓦村并未拘泥于农业的发展,而是将本身的自然山水与田园风光转变为乡村旅游的元素,再将本地的杜甫诗歌文化融入,由传统的农耕资源转向农事体验、农村观光、农家庄园等多元化生态旅游项目发展,以实现农旅融合发展的新局面。目前,砚瓦村已经建成“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观景台”“望月亭”“洗砚池”“幺塘码头”等旅游打卡点,在建项目有“游客接待中心”“游客采摘园区”等配套设施,切实将砚瓦村向4A级景区打造,园区休闲景观化正得以实现,旅游业正在砚瓦村蓬勃兴起。2017年,砚瓦村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2019年,砚瓦村民委员会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教先进单位,2020年砚瓦村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镇的称号。

(三)人居环境的改善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不仅需要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水平,而且更应该给他们一个宜居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幸福起来[4,5]

1.经济与环境建设

几年时间,砚瓦村已经从“灰蒙蒙”的景象,变成了一派生机勃勃,“脏、乱、差”的村庄俨然转变为了和谐美丽的新农村。砚瓦村在脐橙种植方面的提质增效,让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住房条件、自然风光、教育资源的不断完善,让更多原本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到了家乡。此外,砚瓦村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带领贫困群众走上了致富之路。

2.文化建设

一是围绕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文明实践活动,围绕着“清洁家园环境好、勤劳孝善家风好、诗书传家教育好、和谐邻里团结好、遵纪守法行为好”五好主题,建设了一个和谐的砚瓦村。二是让“诗·橙”文化的作用得以发挥,挖掘砚瓦村独有的文化,将文化赋予新时代的意义。三是对村公共服务的强化,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开设文化室、农家书屋、儿童活动室等。           

随着砚瓦村改善人居及文化一系列措施的落实,高质量人才队伍扩大,有望继续带动农旅融合产业的创新高质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安佳.乡村振兴背景下果蔬销售渠道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6):84-85.

[2]曾福生,蔡保忠.农村基础设施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J].农业经济问题,2018(07):88-95.DOI:10.13246/j.cnki.iae.2018.07.007.

[3]罗士轩.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发展的方向与路径[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9,12(01):119-127.DOI:10.16223/j.cnki.cn61-1456/c.2019.01.016.

[4] 刘鹏, 崔彩贤. 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法治保障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20(5): 102-109.

[5] GAO C, CHENG L, IQBAL J, et al. An Integrated Rural Development Mode Based on a Tourism-Oriented Approach: Exploring the Beautiful Village Project in China[J]. Sustainability, 2019, 11(14): 3890-3907.

作者简介:孙杰(1996-),女,汉,重庆奉节人,硕士在读,专业:学科教学(思政),单位:重庆三峡学院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