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四有”好老师
李春寿 自应梅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李春寿 自应梅,. 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四有”好老师[J]. 中国城镇,2022.5. DOI:10.12721/ccn.2022.159076.
摘要: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发展和教师工作,强调要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形成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乡村走出贫困,需要村民素质的提升。持续提升村民素质,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是重要因素,这需要一支优秀乡村教师队伍的支撑。
关键词: 乡村教师教师培养乡村振兴
DOI:10.12721/ccn.2022.159076
基金资助: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号召全国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并呼吁广大青年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身体力行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为社会主义建设输出更多优秀人才。

一、目前乡村教育现状

(一)乡村教师资源外流,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乡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优质的教师资源,由于城乡的差距,使得农村的教师福利待遇,薪资水平,生活环境都不如城里,同等条件下,教师大多会考虑城市学校,农村学校要想招揽更多的人才,就必须加大投入,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又是一项沉重的负担。更为严重的是,乡村学校还存在严重的资源外流,教师出走、流失,都给乡村教育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相对于城市而言,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整体水平的滞后都会造成乡村教育的滞后,尤其是对乡村人才建设,有着严重的影响。

(二)乡村教学设备较为陈旧,不能满足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

乡村教学的发展必须适应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相比于很多城市学校,乡村学校的教育资源问题,是一个短时间无法解决的问题。乡村教育的资源滞后,体现得最为直接的就是教学设备的陈旧,它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尤其是新媒体教学、应用普及程度远远不够。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教育的发展,降低了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造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不高,影响了乡村教育和乡村振兴。

二、乡村教师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历史毫不费力地证明,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科技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对教育的重视,教育的发展则源于教师的敬业与奉献。每个教师的肩上都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关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话语,鲜明地道出了教师在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意义。乡村,是片广阔的天地,占据着祖国的大半壁江山。截至2018年,“我国有乡村教师290余万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近170万人,占58.3%……2006年以来全国共招聘特岗教师75.4万人,覆盖中西部1000多个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这是一组庞大的数据,它向我们有力地说明,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特别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育的发展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实现,教师的素质状况直接影响着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关乎着教育强国重要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没有乡村教育的现代化,乡村不可能真正振兴。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作为乡村教师,应当理直气壮地担当起“乡村振兴、教育先行”的历史重任,致力于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和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钉钉子精神,致力于培养和练就学生扎实、过硬的知识本领,致力于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从小树立为家乡建设、为乡村振兴而奉献自己青春和热血的志向。

三、如何做一个优秀的乡村教师

(一)以立德树人为目标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业绩的首要标准。教师要把“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根本准则,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模范地遵纪守法,忠实地爱岗敬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出一整套考核师德师风的规章制度,分期分批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考核,同时让家长、群众和学生共同参与到考核中来,接受群众和社会的有效监督,唯有如此,才能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教学水平。

(二)从“绩”字上下功夫

“腹有诗书气自华”“家有余粮心不慌”。“绩”就是教育教学的业绩、成绩,也就是教育教学的成果。一个教师,如果在初为人师时拥有了高尚的师德,掌握了高超的教学技能,锻造了勤学苦练的自学本领,自然就会创造出不凡的业绩。人们常用“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悬梁刺股”“卧薪尝胆”等来自励。新时代的乡村教师应当以新时代的新要求塑造教师的师道尊严,用非凡的教学业绩书写高尚而精彩亮丽的教师职业人生。乡村教师要“经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坐得起冷板凳”,方能换来不平凡的“绩”。“德、能、勤”是“绩”的前提,“绩”是“德、能、勤”的目标和结果。没有良好的开端,就无所谓完美的结果。乡村条件有限,环境艰苦,乡村教师要做出一些非凡的业绩来,没有艰辛的耕耘和矢志不渝的默默奉献,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需要乡村教师要更多地具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情怀和胸襟。

四、结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载做事,贵在笃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乡村教师只有把文章写在乡土里,把汗水洒在乡村上,把青春奉献在田野中,以才学互通,用勤奋共勉,才能演奏新时代人民更加满意的教育的绚丽乐章,共同书写广袤乡村教育的崭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