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气自动化设备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保证产品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企业生产环境复杂、设备长时间高负荷运行等原因,电气自动化设备容易出现各种故障。为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对设备故障及时维修与维护至关重要。
1电气自动化机械设备管理与维护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工业领域的持续发展,基于电气自动化机械设备的现代化生产模式,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作业模式。电气自动化机械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及其产能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就实际情况而言,在工业生产中使用的技术设备越是先进,对管理与维护的要求也就越高。在生产过程中,自动化机械设备运行本就伴随一定的损耗,且此类设备自身的造价成本偏高,若企业不能做好电气自动化机械设备的常规管理与维护,轻则导致设备出现故障,重则导致设备损坏、无法运行。这类故障不仅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常规生产,还需要额外投入资金成本和人力成本用于维修,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负面影响。电气自动化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是指对设备选择、采购、安装、试用、运行、报废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的全方位管理,而设备的维护工作是指观察设备的运行状态,对其进行日常维护、维修或改造、升级等一系列工作,其目的是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合理、可行的电气自动化机械设备管理与维护策略,可以保证机械设备运行的安全性,确保生产全过程均符合标准,满足规范,进而提高生产质量,为生产的安全性与生产效率提供保障。
2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运行环境因素。
影响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与稳定性的另一大因素是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因素。尤其是对于一些机械生产和化工企业的生产工作而言,生产条件、温度、湿度以及电磁波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设备在参与生产工作的过程中其本身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导致设备内部结构的损毁,引发各种设备故障的问题,容易造成生产周期的延误。
3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故障预防措施和维护措施
3.1设备人才团队的建设与发展
专业技能培训方面,可大致分为内部与外部培训。内部培训为设备工程师制定专业技能培训计划,并定期组织实施,对于已完成的培训项目,需对其培训结果进行客观性评估,具体评估方式可分为口头考核、理论+实操等。外部培训为定期根据人员技能不足之处组织外部专业人员或机构入厂培训,若条件允许,亦可前往相关培训基地培训学习。为保障培训效果,相关人员需预先熟悉培训课件等资料,同时培训课件可作为共享资料存放于部门档案资料柜,以供更多人员参考学习。人员职业晋升方面,管理层可针对维修人员制定岗位发展通道与人才技能矩阵。岗位发展通道不仅需包含知识技能方面,更需要注重个人执行力、企业文化的融合程度、相关组织架构的了解及全方位知识素养的提升。其中技能矩阵方面可由工程师根据不同类型设备进行知识点细化分解,按照重要程度制定知识点成绩占比,维修人员可定期根据知识点掌握程度进行初步自评与学习计划的制定,工程师考核认证,以最终考核所得成绩作为个人有效成绩,在所有技能知识点成绩达到合格后方可认定为具有“一人多岗”资质,此时可与其他同样具备该资质人员进行岗位轮换,以此加深对设备多样化的了解。管理层可根据技能矩阵等个人全方面知识素养进行岗位评定认证,以此激励人员不断学习进步。
3.2主动性维护策略
与预防性维护不同,主动性维护更加强调对设备运行状态的持续监测和故障预警,以及即时响应和修复。首先,应用先进的传感器和监测系统,实时监测设备的振动、温度、电流等关键指标,以便能够及时发现设备的异常情况,预测可能出现的故障,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基于实时监测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算法,进行故障预警。当设备的运行状态达到预警条件时,系统会自动发出警告信号或报警,通知维修人员进行检修。一旦接收到故障预警信号,维修团队应立即进行响应,快速定位故障的具体位置和原因,并采取更换故障部件、调整设备参数、修复电路等措施。在此基础之上,维修人员还应对主动性维护过程中收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优化。通过对维护记录和故障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和改进机会,并相应地进行设备或系统的优化升级。因此,企业需要根据设备类型和特点,以及实际运行需求,制定适合自身的维护策略,并不断优化和调整,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3自动化机械设备管理新技术
(1)引进综合自动化技术。在自动化机械设备生产的基础上为其匹配智能化管理系统。目前,我国综合自动化领域的发展已逐渐走入国际先进行列,各项具备高度智能性的自动化装置可适用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站,而且高度智能化的人工智能体系及自适应理论,在电气自动化机械设备的保护中也展现出了卓越优势。在自动化机械设备管理上,引进先进的智能系统,实现设备管理的智能化运行,可有效提高设备管理的时效性,为自动化机械设备运行安全提供充足保障,真正实现智能控制。(2)引进仿真模拟技术,开展对设备的预防性管理。在实践应用中,仿真模拟技术可以为自动化机械设备的运行管理提供大量的模拟性实验数据,支持多型号设备的同步运行检验,还能大幅度提升自动化机械设备管理及检修工作的便利性。仿真模拟技术与 3D 建模大数据等技术的整合,可用于控制管理设备自运行,搭建出稳定的设备循环系统,为设备的运转及智能化保护与控制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3.4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
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实际运行过程中,针对企业生产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的优化设计方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产的效率。因此,企业应当重视对于设备可靠性和稳定性的设计工作。首先,在设计之前需要对整个设备的运行环境、产品结构以及生产规模等进行综合分析,明确生产规模对经济性能造成的不良影响。以此为基础设计出针对性的优化方案可有效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例如,当前国家对于节能减排政策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环保意识也逐渐加强。企业在设计时可以按照我国针对生产节能的实际需求为基础,选择能够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的设计方式。如可以选择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等形式作为能源的供能,这样的使用不仅能够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同时企业的整体的生产成本也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结语
为了提高电子自动化设备的性能,应采取措施,保证电子自动化设备良好的性能、设备电子自动化的维护周期,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在生产过程中,电子设备的自动化可以提供操作灵活性。现阶段,电气自动化领域发展迅速,许多自动化产品不断被开发出来。自动化设备的维护和修理减少了故障频率,延长了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寿命,增加了设备的稳定性,为维护生产安全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秦鑫,陈霞.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故障预防与检修技术分析[J].电子测试,2022(10):108-110.
[2]谢家骅.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故障预防与检修技术概述[J].世界有色金属,2022(08):32-35.
[3]王英臣.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故障预防与检修技术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黑龙江科学,2020,11(12):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