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高三地理的一轮复习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之所以进行一轮复习其主要原因就是让学生对考纲的要求加以明确、对这一科的知识加以巩固、使学科的能力得以提升。唯有充分的尊重着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们才会积极地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互动。所以,教师现在应该做的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指引着学生们通过合作和探究的形式进行着学习,并且提供着相应的咨询、指导和资料给学生们,使学生实现有效的复习。
一、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知识
夯实基础是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的首要目标,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是一轮复习的主要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一轮复习时,会着重强调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带领学生回归课本,让学生结合自身的记忆和课本内容再次学习某些基础的知识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有利于对学过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等进行回顾,深化对地理基础知识的记忆,实现夯实基础的复习目标[1]。
(二)有利于学生弥补知识漏洞
高三一轮复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教师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当学生普遍掌握了某些基础知识时,教师就会适当加快复习节奏,快速完成复习任务;当学生对某部分的知识掌握较差时,教师也会适当放慢复习节奏,着重讲解该部分的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有利于对之前学习中不熟悉的、遗漏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学习,对自身知识体系中的缺口进行填充,实现查漏补缺的复习效果。所以,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有利于学生弥补知识漏洞。
(三)有利于学生总结解题技巧
一般而言,高三学生在解答地理试题时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种解题规律就是解题技巧。在一轮复习中,地理教师会带领学生按时完成地理练习任务,使学生接受一定的解题训练,同时教师会对地理习题的正确选项、考查知识点、解题方法等进行详细的讲解,以确保习题练习的有效性。在习题练习的过程中,学生有利于结合解题经验,总结出一些有效的解题技巧,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从而提升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例如,通过习题练习和教师对习题的讲解,学生有利于在选择题方面总结出排除法、辨优法、组合筛选法等,在简答题方面确立全面的地理观点,如在剖析地理区域的区位因素时能够从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两个角度入手。
二、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策略
(一)立足基础彰显重点
高考命题立足于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及规律、基本技能的考查。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发现:地球运动及意义、气候(特点、成因)分析、地形(地质、地貌)分析、洋流分布、水文分析、自然灾害、区位(农业、工业、旅游、城市、交通、商业)、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等相关内容是较为集中的考点,也是一轮复习的重点内容。应通过对基础知识、概念和原理的复习,把握地理学科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起地理学科知识网络。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回归教材,注重总结和归纳地理事物的成因、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等并进行深入理解和应用。
例如,以复习“洋流”为例,首先立足基本概念:洋流、寒(暖)流,以洋流形成的原理和大气环流之间的关系、完成洋流在世界的分布规律,建立洋流系统的基本知识体系。其次主抓重点内容: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注重归纳洋流与实际生产活动之间的关联(如古代航海与洋流的关系,四大渔场的形成,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等),并能够对相关概念、原理、分布、成因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运用,实现学生知识结构的深化[2]。
(二)整合知识构建网络
整合知识是地理复习的基础,知识网络的建立则是地理整体性的体现。在进行知识网络建构时可采取以下方法:一是抓主干知识。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突出重难点内容,深入挖掘核心问题、准确理解其涵义与适用条件。二是用线索对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联系,构建体系,及时进行专题间拓展,促进知识迁移,形成知识网络。三是在新情景下对知识的重新迁移、组合,甚至创造性地应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由“学”知识到“用”知识的过程[3]。
例如,复习“大气”相关内容时,可以大气为中心整合相关知识,构建如图1的知识网络,形成如下复习策略:一是抓住基本概念、重难点内容。大气热力作用部分,立足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等概念;大气运动部分,紧扣热力环流原理理解三圈环流与季风环流知识;气候部分,重点掌握气候的类型、分布、成因、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常见天气系统部分,抓住锋面、高低气压系统在实际天气系统中的应用。二是建立脉络联系,突出主干框架。知识网络以大气为中心内容,以四大主干知识为复习重点,建立的大气知识内容脉络清晰,知识间建立了一定联系,有助于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复习。三是强化知识迁移,增强应用能力。建立地理知识网络除让学生熟悉、理解、掌握以外,更注重应用迁移能力,教师可通过创设新情境,或提供新线索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迁移应用。
(三)重视学生地理解题方法的训练
地理解题方法是信息与问题之间的纽带,是解题的关键,也是地理学科思维方法的体现。地理作为一个庞大的宏观知识体系,知识量大,内容众多,解题方法也多,如何在有限时间获得最大复习收益值得关注。
正确而适当的解题方法形成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养成良好的地理解题思路,建立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如在做题时要知道该题是考查教材中什么地方的什么知识。二是按照不同类型的地理知识特点与考查需求形成相对应解题方法。如选择题的再现法、排除法、图解法、逆向思维法等;综合题养成仔细审题、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的方法与习惯。三是注重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对解题方法的影响[4]。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往往是形成地理知识系统的根本,是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也是地理整体性的表现之一,它们可以运用到地理解题中并形成一定的方法。四是掌握相关地理理论。如人文地理精髓是区位理论,区域分析应注重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生产活动的相互联系及对其区位选择的影响。
结语:
总的来说,高三复习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要取得胜利,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传统的高三第一轮地理复习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复习现状了,只有教师不断创新复习方法,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方法,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有针对性且全面系统地进行查漏补缺,高三地理复习才能更加高效,才能让学生实现有效地复习[5]。
参考文献:
[1] 孟勇. 高中地理第一轮复习备考策略[J].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20.
[2] 李宛轩. 高中地理情趣教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以高考备考第一轮复习课《南极洲》为例[J]. 中学教学参考, 2010(9):2.
[3] Administrator.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_高中地理家教_高中地理一轮复习[J].
[4] 严新.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的有效方法探究[J]. 中国西部, 2017(12):373.
[5] 刘发周.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高效课堂探究 —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为例[J]. 赢未来, 2018, 000(012):P.40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