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油钻井作业的常见问题
1.缺乏有效管理制度
首先,作业流程的协调和整合不够紧密,导致施工工期延误。缺乏明确的作业计划和时间表,使得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困难,可能出现任务滞后、资源浪费等问题,进而导致作业工期的延误。其次,成本难以控制和超支是另一个常见问题。缺乏有效的成本管理制度,使得对材料、设备和人力资源的消耗无法有效监控和控制,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成本增加,从而影响石油钻井作业的经济效益。此外,缺乏质量保障制度会导致作业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没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和监督机制,作业中可能出现施工瑕疵、工艺不合理等问题,影响石油钻井作业的质量和可靠性。
2.对监督工作缺乏重视
一方面,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导致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缺乏有效的检查和检验报告、设备和材料的审核等监督机制,使得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难以被发现和识别,进而无法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增加了作业风险和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另一方面,缺乏监督工作可能导致作业质量难以保证。没有严格的质量监督和评估机制,可能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工艺缺陷、材料不合格等问题,从而影响作业的质量和可靠性。另外,缺乏对作业人员行为和操作的监督,可能导致作业过程中出现违规行为和操作不当的情况,进一步加大了安全风险的产生。并且对作业进展和结果的评估变得困难,无法及时掌握作业的进展情况和问题的解决进度,从而导致作业效率的降低和资源的浪费。
3.作业设备疏于管理维护
缺乏有效的设备管理制度导致设备的使用寿命缩短。没有合理的设备使用计划和维护计划,设备可能过度使用或者缺乏定期维护,从而造成设备的早期损坏和失效,进而影响作业的正常进行。其次,设备疏于管理维护会增加作业的安全风险。没有进行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护,可能导致设备故障、操作失误等情况的发生,进而增加作业的事故风险,威胁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此外,设备的疏于管理维护还会导致作业效率的降低和成本的增加。设备的故障和失效会导致作业的中断和延误,并且可能需要进行维修或更换设备,增加了作业成本和时间成本。
二、石油钻井现场安全监督及管理的主要措施
1.完善石油钻井的安全责任管理制度
完善石油钻井的安全责任管理制度是提高石油钻井现场安全性的重要措施。应建立明确的安全责任分工和管理机制,确保每个相关人员都清楚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其中,一方面,各层级管理人员需明确职责与权限,确保责任到人,层层把关。高层管理人员要科学制定总体安全策略,并提供资源支持,监督执行情况;中层管理人员需细化安全规定,组织培训,及时传达安全要求;基层管理人员则负责现场安全管理,确保员工遵守规定,及时上报安全隐患。通过明确职责与权限,管理人员能够各司其职,形成有效的安全管理网络。另一方面,需要明确作业人员在安全作业中的职责和义务,强调个体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鼓励其积极参与安全管理,形成全员参与、共同维护安全的良好氛围。此外,完善安全责任管理制度还需要建立有效的安全沟通机制,促进上下级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通过定期召开安全会议、安排安全培训等方式,及时传达安全管理的相关要求和政策,增强沟通效果,减少信息的滞后和误传,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对钻井工作全过程进行检查
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涵盖钻井工作的关键节点和关键环节。首先,针对前期准备工作,应检查井场布置、施工材料和设备的准备等情况,确保准备工作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其次,对于钻井施工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如钻井井筒、套管工作、固井、完井等,应进行详细的检查,确保各项工作符合技术规范和操作要求。再次,对于钻井过程中的关键设备和工具,如钻井机、抽油泵、井下测井设备等,应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稳定性。最后,对于作业人员的安全行为和操作技术,也需要进行检查,以确保其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遵守各项安全操作规程。此外,检查工作还应包括完整的记录和反馈机制。通过记录检查的过程和结果,形成检查台账,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沟通,向相关人员传达检查结果和改进意见,促使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提高工作的安全性和质量。
3.强化石油钻井设备维护工作
首先,制订设备维护计划,根据设备性质、工作负荷和使用情况,确定维护周期和维护内容,确保设备能够按时、按需得到维护和检修。其次,实施定期维护和检修,包括设备的清洗、润滑、更换磨损部件等常规维护工作,以及对设备的性能和功能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测试。再次,根据设备的维护记录和检查结果,及时发现和解决设备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包括设备故障、漏油、电气问题等,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此外,强化石油钻井设备维护工作还需要加强设备管理和保养。建立设备档案,记录设备的基本信息、维护记录和使用情况,以便对设备进行全面的管理和追溯。同时,加强设备保养,保持设备的外观清洁和良好状态,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提升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培训与教育,提高作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首先,建立健全的培训体系,制订培训计划,根据人员的不同岗位和职责,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和安全培训,提升作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次,通过组织实践操作和模拟训练,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和环境,加强作业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再次,定期组织知识考核和技能评估,对作业人员进行绩效评价,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此外,开展安全教育和宣传活动,向作业人员传递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养成关注安全的习惯和行为。强化安全管理的责任制,明确作业人员在安全管理中的角色和责任,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安全管理,切实履行安全责任。最后,通过开展团队建设和合作训练,加强作业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作能力,提高团队的整体协同效能。
5.健全安全评价制度
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首先,制定评价指标,根据石油钻井作业的特点和风险因素,确定涵盖技术、管理、人员等多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如安全培训覆盖率、安全生产统计指标、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等。其次,建立评价标准体系,明确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和分级要求,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此外,健全石油钻井安全作业评价制度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流程。确定评价的时间节点和频率,如定期或不定期地评价,并确定评价的责任主体和参与人员。制定评价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确保评价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同时,建立评价结果的反馈和改进机制,及时向相关人员通报评价结果,提供改进意见和建议,促使他们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不断提高石油钻井现场的安全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石油钻井作业具有施工难度大、工作量大、成本高和危险性强等特点。它对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常见问题包括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对监督工作的不重视和作业设备疏于管理维护。为了提高石油钻井现场的安全监督及管理,需完善责任管理制度、全程检查、设备维护、提升人员素质和健全评价制度。这些措施将提升石油钻井作业的安全性和管理水平,促进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其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