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闻事件在大学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张婵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婵,. 探究新闻事件在大学思政教育中的作用[J]. 中国新闻传播,2021.7. DOI:10.12721/ccn.2021.158062.
摘要:
新闻事件在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新闻事件在大学生群体中也能及时、随时被受关注,从而对其产生相应的影响。本文以此为背景,针对新闻事件在大学思政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 新闻事件大学思政教育作用
DOI:10.12721/ccn.2021.158062
基金资助:

高校学生群体拥有较大的规模,他们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在日常生活中会广泛接触各类事物,从而会对新闻事件产生浓厚的兴趣。不过,碍于自身的社会经验不足,导致他们难以辨别何为有价值的新闻事件,难以辨析新闻事件带来的各种影响。就高校思政教育而言,新闻事件会对其同时产生积极影响与负面影响,亟需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新闻事件的含义

新闻,也叫消息,是指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新闻的定义有二,一是指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二是指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本文所研究的新闻事件,即指社会上新近发生、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公众兴趣的重要事实,换句话说,就是特定获得人们关注,在社会范围内引起探讨、广泛分享的某件事。通常情况下,新闻事件指代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消息,一经大众传媒所传播之后,便会引发公众进行思考与认识。

二、新闻事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特点

强迫性

在社会中不断涌现的正面新闻事件,对于高校的未来发展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也是高校进行思政宣传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在学生群体中宣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文明风气的做法,将会帮助其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使得学生通过对正面新闻事件的学习,取得大好发展。不过,考虑到部分高校仍然在教学工作中采用行政管理手段,这就导致教学带有强烈的机械性与预定性,即便学生深入了解了新闻事件的概况,也无法表现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而降低了自身参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

围堵性

新闻事件通过不同的大众传媒的渠道进行传播,传播方式多样、传播范围广泛。处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了解新闻事件也是非常及时和迅速的,由于大学生对于世间万物,尤其是带有一定热度的新闻事件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即便高校采用多种方法对不良信息予以围堵,也无法阻挠学生了解新闻事件,长此以往,不免会令学生开始厌恶思政教育。

放任性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无论是职业院校或是本科院校,校方都会将教师做出的科研成果视为考核标准之一,而教师为了充分响应这一考核需求,往往会将工作重心从教学转移到如何提自身的科研水平上。另外,思政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在学生的生活和课后,由于学校不够重视,没有出台思政教师提高相关待遇的政策或是政策落实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教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学校不重视、工作时间与待遇不成正比、新闻事件未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便无法借助太多新闻案例对大学生实施思政教育,这样一来,不仅浪费了媒介资源,还削弱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新闻事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存有的问题

(一)高校对新闻事件的发展情况不够重视

浙江大学努某某同学犯强奸罪被学校给予留校察看处分,有同学将处分随手发布在网上,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尤其是在对比早在2019年就发生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两名学生因在考试中作弊而被开除学籍的事件后,更是引起网友的讨论和质疑,以至于持续不断的在网上发酵。前期的新闻事件没有重视,导致因为类似的事情处理不当使得学生思想状态不稳定,学校陷入舆论漩涡。随着网络传播的兴起,促使新闻事件的传播范围日益扩大,不过,与此同时,这也为不良言论的扩散带来了同样的便利。而就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来看,校方对于新闻事件的发展动态并未给予过多关心,多是采取置之不理的做法,这无疑会推动不良言论或不利发展的言论的进一步流传,从而对缺乏丰富社会经验且不具备良好辨别能力的大学生造成了误导,有碍于其正确判断国家政治思想,甚至不利于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对大学思政教育工作造成了阻碍。

(二)高校未能正确引导新闻事件发挥对大学生的影响力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往往不能正确认知新闻事件的影响力,一味的认为其只会发挥带来正面影响,因此,校方多对新闻事件抱有着放任不管的态度。这样一来,不免会使新闻事件蕴含的负面影响在校内大肆传播,进而令学生产生不正确的价值观。当然,还有部分学校片面的表示新闻事件所带来的影响都是负面的,严禁学生与各类新闻事件发生接触,继而降低了学生明辨是非的水平,有损于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三)学生对新闻事件没有兴趣

很多大学生认为新闻事件与自己毫无关系,与自己的实际生活有着较大的距离,可是,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正确感知新闻事件,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对于时政的分析能力,还能帮助自己准确了解社会的近期热点及未来发展方向。通常情况下,新闻事件都是发生在近期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事,倘若大学生可以知悉这些事,那么便能充分理解思政教育中的时政思想,这与自身的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务必要敦促学生积极了解新闻事件。

四、新闻事件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新闻事件得到传播,这不仅可以反映出社会的发展走向,还会反作用于社会发展。由于某些新闻的高度甚至已经达到了意识形态领域,因此,多数新闻事件中的正面案例均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这可以看作是大学思政教育同新闻事件进行的结合,从而帮助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今年7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程同学在公交车上勇敢制服小偷,还对小偷说:“我是警察,我不怕你记着”,这一件事在网上也沸腾了几天,被广大网友热议,也被各大媒体转载传播,纷纷表示对该同学的赞扬,这种正能量的新闻事件就应该成为思政教育的素材,作为弘扬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从而帮助大学生培育和树立正确的、健康的三观。

(二)以新闻事件作教学案例

新闻事件可以看作是社会发展与社会矛盾的体现,学生借由对新闻事件的了解,不仅可以基本知悉我国不同领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还可以从不同性质的事件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与大学思政教育的本质目标相一致。例如,我们从杭州保姆纵火案的死亡赔偿金问题可以学到法律知识;从北京大学包某因难以忍受男友的精神控制,服药自杀事件可以学习感情、相处知识;从河南郑某某同学因赌球用28名同学的身份信息借校园贷60万,加上利息高达130万元,因难以承受压力,后跳楼自杀的事件可以教育学生做好防诈骗工作,做好学生压力疏导工作。各种各样的新闻事件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案例,那么,将会有助于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意识,通过新闻事件调整自己的思想状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高校思政教师若想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充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可是,放诸实际,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将真心话、将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这就导致老师难以充分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无法将其同思政教育相结合。不过,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新闻事件以及学生对于新闻事件的评论和观点准确知悉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例如:大学生会在校方搭建的校园平台观看自己喜爱的内容,比如娱乐新闻、财政新闻等,然后,学生还可以发表自己对新闻事件的有关看法,表达自身的所思所想。而思政教育工作者,仅需定期观看校园网的评论专栏,便可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助于日后调整教学方案。

综上所述,无论是彰显时代主题、鼓舞人们的生活、还是体现社会的正义,都需要借由新闻事件得到进一步的展现。虽然,新闻事件之中不免会有一些负面信息,导致大学生无法正确辨析其中的真假,不过,就新闻事件的本质来看,其中蕴含的价值对于大学思政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应当将思政教育同新闻事件进行紧密结合,从而充分体现出新闻事件的价值,借以推动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4

2.赵宁.试论在大学思政教育中新闻事件的作用[J].才智,2019.

3.张路.高校思政教育中新闻事件的价值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3(12):253-25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