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技术在新闻采写与编辑中的应用研究
王帝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帝,. 大数据技术在新闻采写与编辑中的应用研究[J]. 新闻传播研究,2022.4. DOI:10.12721/ccn.2022.157034.
摘要:
随着当前我国信息技术实现快速发展,“东数西算”工程也正式敲响大门,我国步入了大数据时代,在这一背景下大数据技术随之应运而生,特别是在新媒体当中新闻采编创新工作,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因此通过研究对大数据技术在新闻采写与编辑中的应用优势,对大数据技术在新闻采写与编辑中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促进大数据技术推动新闻媒体发展。
关键词: 大数据技术新闻采写编辑应用
DOI:10.12721/ccn.2022.157034
基金资助:

一、大数据技术在新闻采编中的应用优势

(一)提高新闻采写编辑过程的效率

大数据技术使以科学的方式提取信息成为可能,帮助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在大量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进一步通过分析和汇编将有价值的信息整合到信息生产过程中,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少了新闻采写编辑所需的时间。通过获取、分析、撰写和编辑新闻,让公众能够在第一时间就接收新闻,从而进一步体现出新闻的时效性,促进受众了解新闻更加便利,加强受众的感知。

(二)保障新闻准确性

大数据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准确高效地筛选出各类有效信息,为新闻采写做好准备工作,帮助整合关键信息,并进一步有效确保后续内容。以相对有序的方式开展工作。同时,通过大数据过滤的信息可以在编辑和写作过程中得到进一步验证,从而进一步有效提高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推送,从而满足用户的需求;在同一事件中,不同的分析观点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受众群体,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促进信息产业的和谐发展[1]

(三)降低某方面新闻工作成本

传统媒体在选择新闻的过程中繁琐费力,需要更多人员的参与。得益于大数据渠道与技术,可以鼓励广大网友拍摄身边的实事。大数据技术也可以成为即时新闻的传播的助力者,减少新闻收集、撰写和编辑含有数据的新闻或报告所需的时间。

(四)有利于采编工作的事先、后续舆情判断

大数据技术也催生了传统媒体的舆情业务,可以为采编人员选择新闻线索提供更精确的数据支持,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采编人员选择新闻线索时只能依靠“经验主义”的窘境。而在新闻发布后,大数据技术都能在新闻热度反馈、效果、评价上发挥巨大作用,为新闻采编进一步总结经验,起到提高质量的作用。

(五)大数据采集技术可以丰富新闻素材

除将大数据技术视作一种辅助外,通过大数据技术采集受众感兴趣的数据信息,亦是一种新型新闻内容发掘手段。通过这种手段,可以有效地为数据新闻提供更为精准的素材支撑。

二、大数据技术在新闻采编的应用弊病现状

(一)提取大数据途径相对单一且部分信息难以佐证

目前大数据技术的突飞猛进,主要集中于互联网领域,同时受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能力的限制,大多数从业者在挖掘大数据时会也多集中于网络数据,诸如使用百度和抖音等渠道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但是在检索收集信息过程当中,对数据信息结果很难辨别真伪,甚至无法深入了解和分析。因此,部分网络大数据信息,难以得到传统新闻采编上要求的“多方佐证”,多会以照搬照抄的形式向公众传播信息。

(二)加大媒体从业人员把关核实工作量拖累时效性

大数据技术带来相关事件海量信息,是一把双刃剑。好的一面是信息相对更丰富,可以让受众更好的了解事件和新闻。但是很多误导的信息容易让人迷茫,甚至上当受骗。对于新闻采编而言,正如上文所言,一方面大数据技术方便了采编工作,但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把关核实的工作量。媒体工作人员为确保真实有效,需过滤大数据提供的信息,多角度验证数据信息、结果,加大了媒体从业人员的工作任务量。且目前由于自动化大数据技术尚处于初步阶段,在某些实践过程当中缺乏有意义和有用的信息,就需基于数据和关键重合率检索大数据重新筛选,而这一步往往需要采编人员亲自操作、把关、规划。数据之间的关系相对越复杂,提取的数据也就越多,但其价值相对较低。因此,在编辑过程中,数据的积累是必要的,但它又会错过新闻的时效性[2]

(三)新闻来源真实性得不到保障

大数据技术是基于互联网媒体的基础进行过滤,其中存在一定的误导信息、垃圾数据等。在数据库里,对于媒体专业人士来说,技术过滤只能过滤部分内容,不必要的信息不能完全有效排除。因此,在编辑写作工作中,信息的识别成为了从业者的一大难题,新闻的来源真实性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大数据技术在新闻采写与编辑中的应用研究

(一)大数据技术在新闻采写工作中的应用

新闻采写制作主要侧重于信息的分类和热点事件的预测性捕捉。为此,信息从业者需要通过对大数据进行技术分析组合有效信息,有效克服传统收集和撰写的局限性,并避免信息出现错误分类。整合分类资源,向公众呈现真实可信的报道,提高采写质量。筹备过程中收集的信息将对相关监测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因此,在新闻一出现就可网络大数据技术掌握热点的发展趋势,从而为后续报道奠定重要基础。为了能够有效吸引受众,选择相对独特的切入点,通过对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对比,深度进行探索,为后续的采访以及编辑做好准备工作。在收集和撰写时,也需要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积极制定应急预案,以免后续出现问题。

(二)大数据技术在新闻编辑工作中的应用

新闻编辑是对收集和撰写的新闻内容进行深度处理,同时进一步利用相关大数据技术实现新闻可视化以及创新编辑工作。对于当今的新闻媒体来说,图片、视频和音频的呈现方式都相对单一和传统,而编辑工作则要进一步打破传统观念,运用相关新技术来改进相关新闻呈现方式,以大数据技术得出的网民导向为参考,进一步有效打造新闻亮点,吸引受众关注。新闻媒体在向公众传递新闻以及热点新闻时,不仅要有相对较为严肃客观的质态,同时还要让公众在接受内容的同时丰富情感体验。比如冬奥会的现场直播,不仅需要展现了比赛紧张刺激的气氛,同时也要更体现奥运健儿的精神风貌。还必须通过奥运会金牌数量的时刻变化来直观地展示傲人成果,并通过折线图来反映奥运趋势,这些具体的量化都只是数据手段的具体体现。以上情况,让公众对这些年我国的体育能力有了相对更直观的了解,也让公众感到自豪。当然,编辑工作是在收集和写作的基础上完成的。根据新闻播出的特点与大数据手段相结合,可以采用相关创新呈现方式,始终保持创新思维,给受众留下相对深刻的印象[3]

(三)丰富大数据获取渠道,提升人员综合素质

通过进一步拥抱互联网,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有效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如表达数据的能力和将数据用作信息手段的能力,丰富大数据产生的信息内容,以使信息更加具备客观及吸引力;当然,在选择相关大数据时,从业者还应当能够快速识别,发现相对更有价值的内容,并向目标受众呈现较为优质的故事。还要进一步有效提高相关从业者的思维能力,能快速总结规划大数据所反映的传播规律,同时公平公正地看待相关问题,面对大量信息依旧能够保持冷静,保持对信息来源和真实性的怀疑精神,有效提高自身素质,强化自身专业知识,以确保他们在收集和编辑过程中核实新闻的真实性,确保公众看到的报道是可靠的、真实的。本着对自己、行业和公众负责的原则,人们必须始终保持小心谨慎,不能够盲目信任,消除公众视野中不需要的信息,并进一步有效确保报道工作的正常运作[4]。对于媒体专业人士来说,大数据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报道质量。大数据的正确运用,通过理性的分析、科学的阐述和发布,使丰富内容、丰富形式、更加生动成为可能。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增加了对媒体专业人员综合技能的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媒体专业人员必须在写作和编辑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为读者提供优质信息。另一方面,高质量的信息化也要求工作人员提高自身应用大数据、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确保新闻报道能够高质量、高效率传播。

四、结语

在新闻采写以及编辑过程当中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于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传媒业发展极为有利。随着目前新闻内容需求的增加,新闻报道和信息发布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当中,大数据的应用在实践过程当中能够有效满足新闻编辑工作变革,从而进一步促进新闻采写与编辑工作的质量提升,帮助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龙治. 电视新闻采编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研究[J]. 电视技术, 2021, 45(7):3.

[2]邵全红. 移动聚合类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新闻生产的颠覆与再造——以"今日头条"的新闻生产模式为例[J]. 新闻爱好者, 2017(1):4.

[3]钟智锦, 王童辰. 大数据文本挖掘技术在新闻传播学科的应用[J]. 当代传播, 2018(5):7.

[4]李欣, 许泳佳. 再造流程:新闻生产智能化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J]. 中国出版, 2021(2):5.

作者简介:王帝 中国青年报社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