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于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模式,与传统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新型模式之一,分析其工作要求,主要在生态优先、保护水源等方面有所体现,借助生态修复与生态保护,有助于综合防治新格局的形成,进而满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本质需求。通过与我国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模式的应用价值显著,可以使诸多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得以解决,其可行性较高。
一、小流域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首先,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在水利土壤受侵蚀的影响下,主要以面蚀形式为主,在时间不断推移过程中,会明显扩大侵蚀的面积,造成片蚀侵蚀等现象,以及形成大片的沟壑。通过分析其危害:会严重威胁到自然生态系统,在长期侵蚀过程中,地貌会受到影响,而且也会影响到机耕作业的开展,严重降低土地使用率,很难顺利达成生产目标;影响着水利工程的施工,也就是产生堵塞状况,不利于下游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生产。总之,在出现水土流失问题以后,会严重威胁到生态的平衡,同时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也会出现降低,引发干旱与洪涝等自然灾害,进而不利于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实施。
其次,水土流失的危害原因分析。通过分析小流域的水土流失原因,主要集中为轻度的水利侵蚀,而在侵蚀类型方面,主要包括面蚀和沟蚀。通常来说,农村耕种的方式并不先进,耕种的合理性难以保证,农业管理力度明显不足,主要以传统的农业耕种方式为主【1】,同时,一些农民的种植意识严重缺失,种植的单一性显著。此外,土地维护意识较为薄弱化,土地的养护措施较不合理、科学,难以保证肥料保护能力,同时也不利于蓄水能力的提升。
二、基于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一)加强生态农业建设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应提高对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视度,在项目区内,应向生态农业园区建设方面进行靠拢,加强绿色、无公害农业技术的推广,保证种植措施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促进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顺利发展。而对于施用的肥料,应以有机肥料为主,并符合高效、低残留等实际需求【2】,不断提升农业污染控制水平,给予农业资源产出率一定的保证。
(二)设置生态自然修复区
在选择区域方面,既要符合人为活动少等因素,也要保证自然植被的良好,加强封禁管护和人工治理方法的应用,以此来使当地的水土流失情况得到缓解和改善。因此,在生态自然修复区中,应加强封禁治理方案的构建。不同地区的处置措施应体现出针对性的特点,具体来说:首先,如果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较轻,封禁管理较为适宜,着重保护当地植被,与生态的自我恢复能力紧密结合,以此来重塑生态系统。其次,如果地区具有树木稀疏的特点,应加强补植处理方法的应用,旨在给予植被的迅速恢复一定的保证,将植被覆盖面积提升上来。最后,如果地区具有人员稀少的特点,应借助自然修复能力,逐渐地使水土流失得到控制。
(三)实施林草工程方案
在当地小流域河流治理方面,林草工程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该项目中:①造林整地。整地的时间应在项目的前一年冬季进行,并且最佳的完成时间为雨季到来前的30天左右。其中,在选择春季造林时机方面,应在苗木萌动前的1个星期进行,这对于苗木成活率的提升具有极大的帮助;②整地方案。在整地过程中,人工施工法较为适用,特别对于所有穴状整地以及水平阶整地;在各工程填方土埂处理中,应高度关注每层的夯实情况,其干密度应在13kN/m3以上。在带状工程项目的处理前,水准测量定线为首要工作,并在修成后每隔 10m进行小土挡的设置;③在苗木栽种中,如需运输杉树、湿地松等移栽苗木时,应保证根部的湿润性。栽种前,应对苗木的质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估,保证所选苗木的根系发育良好以及完整。在栽植期间,穴植法的应用优势凸显,对于“三填、两踩、一提苗”工艺,有利于充分舒展苗木的根部,更好地融合于土壤,进而推动存活率的提升。
(四)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主要涵盖了农村改厕、粪便管理以及村庄绿化等内容。其中,治理为重中之重,制度的约束也是必不可少的,加强村庄环境卫生的整治,将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程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加强乡规村约的制定,为人居环境保护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3】,切实维护好公共环境。此外,在村屯内的道路两侧,应设置好排水设施,妥善处理路旁绿化与生活垃圾,积极推广沼气池,进而更好地优化流域内居民的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水土流失的治理方面,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模式非常值得推广和采纳。通过小流域水土流失的治理,不仅有助于河流治理工作的开展,同时也符合环境保护的内在需求。与此同时,也可以大大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生态以及经济的协调、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祥,张金昌,郭仲轩,马海霞. 浅谈生态修复及产业开发型小流域治理——以陇西县龙泉山小流域为例[J].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23,(05):54-55.
[2]公衍华,苗德志,邓海瑜,王茗鹤,张灏. 沂水县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成效与经验——以胜利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为例[J]. 中国水土保持,2023,(03):66-68.
[3]张晓远,刘朱婷,连少宏,李新尧,舒若杰. 基于RCSLE的粤西均墟河小流域水土流失动态变化[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英文),2022,20(04):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