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严复的信、达、雅的翻译理论为基础,看新闻标题翻译实践
卿丹红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卿丹红,. 以严复的信、达、雅的翻译理论为基础,看新闻标题翻译实践[J]. 新闻传播研究,2022.5. DOI:10.12721/ccn.2022.157046.
摘要:
英语作为全世界最普遍使用的语言,英语的学习尤为重要。新闻是传播信息的重要媒介,向人们提供各类资讯,同时英语新闻也是作为重要的传播途径。翻译则是连接中外信息交流的桥梁。《经济学人》《纽约时报》等知名的英文刊物,也成为众多中国人了解国际新闻先选择。因此,新闻的汉译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选用多种外刊杂志上的经济新闻作为材料,用严复的翻译理论中信达雅对该材料进行分析。本报告首先介绍了严复的信达雅的翻译理论,以及整个翻译的背景及过程和明确了翻译目的。其次简单介绍了所选取的翻译文本的标题和语言风格并简述新闻翻译的研究现状及相关的翻译原则和理论。然后,笔者指出翻译过程中的重难点即标题、专有词汇的翻译,并将理论与实例结合,提出解决翻译中所遇困难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关键词: 新闻报刊严复信、达、雅新闻翻译标题词组
DOI:10.12721/ccn.2022.157046
基金资助:

1、“信达雅”的提出 

严复,其汉学修养深厚加之早年留学英法的经历,使其通贯中西,翻译的著作水准极高,他提出的“信达雅”翻译准则也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所推崇。 

严复的理论可谓是对前人译理的总结升华。翻开中国翻译史, 我们不难发现, “信达雅”的思想早见于至少1700多年前中国佛经翻译家的理论。钱钟书先生曾提到,支谦在他的文章中提到过与“信、达、雅”类似的观点,但未细论。在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有“传实”、“贵其实”、“务失厥义”、“因循本旨”的提法,这一提法实际上就是严复所谓的“信”。也许,严复研习佛家翻译方法受到其影响,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将其按译事的内在关系和规律归纳总结,便有了“信达雅”翻译思想(董力 2001)。 

2“信达雅”解析 

信, 就是忠实可信, 它既是译者行为的规范, 又是译文的信息含量必须与原文等值的最高要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做到对原文的信息量“不增、不减、不改” , 在译文中力求达到内容和形式对等,原作的“文化伴随意义”和特有的语言风格也应当有所对应。 

达,指译文语句顺畅易解, 表情达意, 与原文对应。也就是运用流畅、明确、规范的目的语言去传播原著的文化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明白原著信息。 

雅, 就是古雅, 特指译文的体裁、结构和修辞特点构成的整体效应与原著相一致, 但它注重的是修辞, 强调的是在译文中对原著文学语言形式的忠实, 也就是再现符合原文文体语言的“ 典雅” 风格(袁志广 2001)。 3信达雅区别与联系

总的来说,“信”是翻译之前提和基础,“达”是翻译之目的,“雅”是翻译之语体选择。

  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中,对“雅”的解释过于简单和含糊。“雅”是什么?严复只说是“尔雅”,没有更多的解释。据说严复自己在翻译实践中追求译作语言的“古雅”,甚至力求采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而反对“用近世利俗文字”,使译文同时成为上等的文言文,以登大雅之堂。他认为为了不伤“雅”,宁可“失真”即打消“信”。 

 综上所述,“信达雅”三者的关系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互为条件,又各自独立的。正如许渊冲所说“信”是翻译的本体论,“达”是翻译的方法论,“雅”是翻译的目的论。

首先,“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而“达”,译者必须:1、在下笔抒词之前充分理解原文;2、由于原语与目的语的差异,译者须在译文中进行句法调整,必要时还须“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4.新闻标题

在英语新闻中,“the headline被认为是报道全文的缩写”。译者需要调动各种翻译手段,努力用汉语再现原标题的意思和风格。因此,在翻译中应从三个方面考虑:准确理解标题的含义,特别是通过直译理解其深层含义。

4.1直译或基本直译新闻标题

直译和意译的对错问题在中国的翻译学界争论不休。笔者认为,这两种翻译方法各有利弊。但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首先都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就英文新闻标题的翻译而言,笔者认为,如果英文标题的含义明确,在英文标题翻译成中文后,中文读者不会有理解上的困难,可以考虑直译或基本直译。如:

Putin faces harsh press criticism over terror

 普京因恐怖事件受媒体严厉批评

以上新闻标题都是直译或基本直译,没有外国口音,看起来很自然流畅。如作者选择的文章:

4.2 翻译中添加注释性语言

英文报纸的标题往往是为了迎合国内读者的阅读需求,因为他们的思维习惯与中国人不同。英语标题的表达方式也与汉语标题不同。正如刘密清先生所说:“要理解新闻标题,我们还常常需要在汉译中加入逻辑主语,或者电讯在人的国籍、事件的位置等。”总之,我们必须补充介绍词,评论,并促进中国读者的理解,避免读者误解(英语翻译第二版2012)。

如:For Beslan’s children, a legacy of nightmares 

(俄罗斯:)劫后相逢,别城孩童仍似恶梦中

4.3标题的语法特征

2004年9月13日,《时代》杂志刊登了一篇关于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因心脏病而减肥的文章。这个标题很巧妙。

(Main title) “I've got a problem...”

(主标题)“我出了问题......”

(Subtitle) Bill Clinton got serious about diet and exercise,but it was too late to save him from major heart surgery.

(副标题)比尔·克林顿现在开始对饮食和锻炼认真起来,但为时已晚,他不得不做一个不小的心脏手术。其中,性新闻、经济问题都是“问题”这“心病”和“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标题可以利用克林顿的饮食计划太晚。

4.4中文和英文标题的语法差异

英语新闻标题有其独特的时态特点,通常用现在时来表达过去的事件。因此,诸如“上周”、“昨天”和“昨晚”这样的时间概念在英语标题中是不会使用的。汉语标题中的时态可以用这些时间概念来表达。

Palestinian Leader Arafat Dies at 75   

壮志未酬身先死 阿拉法特抱憾归

5 结论

研究严复的著作甚至早已远远多于严复译作的本身,关于严复和翻译学本身的争论也从未停止,但其作为翻译指导思想,能历经几个世纪不倒自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众多学者都受到严复的“信达雅”理论的影响,从翻译的本质,到可译性,再到翻译的方法、理论,不断地进行着摸索和实践,许多学者也都提出了他们自己的精彩论断,如林语堂的“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郭沫若的“好的翻译等于创作”;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钱钟书的“化境”等等。虽然“信达雅”理论不能完全适应如今的翻译现状,但将其与其他文本翻译融合必能焕发新的生机。 

Reference

[1] Armstrong, Guyda. Paratexts and Their Functions in Seventeenth-Century English ‘Decamerons’ [J]. The Modern Language Review, 2007, (1): 40–57.

[2] Baldry, Anthony and Paul J Thibault. Multimodal Transcription and Text Analysis: A Multimedia Toolkit and Coursebook with Associated on-line Course[M]. London, Oakville: Equinox, 2010.

[3] Chan, Leo Tak-Hung.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Modes, Issues and Debates[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2004.

[4] Cheung, Martha P. Y.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Discourse on Translation volume 1: From Earliest Times to the Buddhist Project[M]. Manchester: St. Jerome, 2006.

[5]Flewitt, Rosie, Regine Hampel, Mirjam Hauck and Lesley Lancaster. What are Multimodal Data and Transcription?[C]// Jewitt, Carey.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Multimodal Analysis. (Second Edi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6] Flotow, Luise von. Feminist Translation: Context, Practices, Theories[J]. TTR, 1991, (2):69-84.

[7] Genette, Gérard. Introduction á l’architexte[M]. Paris: Seuil, 1979.

[8] Hou Pingping. Paratext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Selected Works of Mao Tse-tung[C]// Pellatt, Valerie. Text, Extratext, Metatext and Paratext in Translation. Newcastle: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3. 

[9] Kovala, Urpo. Translations, Paratextual Mediation, and Ideological Closure[J]. Target, 1996, (1):119-147.

[10]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

[11] 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 外国文学, 1996, (1): 72-78.

[12] 李德超、王克非. 译注及其文化解读——从周瘦鹃译注管窥民初的小说译介外国语, 2011, (5): 77-84.

[13] 廖七一. 翻译规范及其研究途径[J]. 外语教学, 2009, (1): 95-98, 103.

[14]罗新璋. 翻译论集[C].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