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膜早破是产妇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指正常临产前胎膜发生自然破裂,羊水流出,常见病因有感染、创伤、胎膜发育不良、宫颈内口松弛、羊膜腔压力增高等,若治疗不及时可诱发宫内感染、产褥感染等,也可增加早产率、围生儿病死率,对母婴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需对其采取及时早期的治疗[1]。多数产妇由于对该病认知度欠缺、症状影响、担忧预后等极易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不良情绪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故加强产妇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本研究即分析探讨了心理护理干预对胎膜早破产妇分娩方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具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20年6月~2021年6月期间我院产科收治的100例胎膜早破产妇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50例,年龄20~36岁,平均年龄28.74±8.16岁)和研究组(50例,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8.12±8.43岁)。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作对比。本研究经所有产妇及产妇家属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遵医嘱行相关治疗,密切监测产妇各项生命体征,指导产妇卧床休息,取臀部抬高位,制定针对性饮食计划,为产妇营造舒适安静的休养环境;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心理支持。询问产妇自主感受,密切观察患者动态情绪变化,日常护理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尊重、关心产妇,采用轻柔、温和的语言鼓励产妇积极应对分娩,了解产妇对胎膜早破的认知度,对其进行全面健康教育,鼓励产妇积极提问,耐心倾听并解答,从而提高产妇认知度,增强其分娩信心,并向产妇介绍医疗团队资质、以往治疗成功病例,以此鼓励产妇,带动家属参与到产妇的心理护理中,指导家属关心、理解、体谅产妇,使产妇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与温暖,产妇分娩时允许伴侣陪产,以增强产妇分娩信心,帮助产妇顺利分娩。
1.2.2心理健康指导。向产妇详细讲解分娩方面知识,加强产妇的心理健康指导,产前指导产妇使用拉玛泽呼吸法缓解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告知产妇不良心理状态对分娩的影响,帮助产妇合理释放和缓解不良情绪,树立积极乐观的分娩心态。
1.2.3提高产妇顺产信心。鼓励产妇自然分娩,向产妇及其家属介绍自然分娩优点,如产后恢复、新生儿生长发育、并发症等方面的优势,增强产妇顺产信心。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心理状态和分娩方式,并对数据作以分析。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和SDS抑郁自评量表评价心理状态,得分越高,代表产妇心理状态越差。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数据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两组心理状态对比
研究组SAS焦虑评分、SDS抑郁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心理状态对比(x̄±s)
2.2两组分娩方式对比
研究组自然分娩率为90.00%,对照组为72.00%,前者高于后者(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分娩方式对比[n(%)]
3 讨论
胎膜早破是女性妊娠期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产妇发生胎膜早破后羊水大量丢失,可导致胎儿和脐带受压,引起胎儿宫内窘迫,增加剖宫产几率,同时可对产妇生殖功能造成一定不良影响,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安全,需对其采取积极治疗[2]。除采取积极的治疗外,加强产妇的护理也尤为重要。以往在该类产妇的护理中多采取常规护理,常规护理虽具有一定效果,但其更重视基础护理,忽视了不良情绪对患者的潜在不利影响。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心理护理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护理方式关注患者的心理精神问题,尊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可有效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改善心理状态,为临床治疗和康复提供最佳心理条件[3]。本研究中全面综合的心理护理干预显著改善了产妇不良心理状态,使其身心处于愉悦状态,从而提高了自然分娩率。结果显示,研究组SAS焦虑评分、SDS抑郁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研究组自然分娩率为90.00%,对照组为72.00%,前者高于后者(P<0.05),可见心理护理干预是显著有效的。
综上所述,将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胎膜早破产妇的护理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并提高自然分娩率。
参考文献
[1] 张艳红, 仁真志玛. 心理疏导结合家庭支持对足月胎膜早破产妇心理状态及母婴健康指标的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9, 27(002):204-208.
[2] 程海燕. 心理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对胎膜早破产妇分娩方式及不良心理的影响[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8, 000(010):117,163.
[3] 张佩瑶. 心理护理模式对胎膜早破产妇焦虑情绪与分娩方式的应用评价[J]. 养生保健指南, 2018, 000(01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