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顾名思义,批评话语分析的生命在于“批评”,那么批评话语分析者如何避免偏颇的问题,如何做到批评得合情合理,保证批评者不被自己的意识形态所左右;批评者在批评别人“话语霸权”的时候,自己是否有可能成为另一种“话语霸权”?这些都是值得注意和讨论的问题。学者们有关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多数都关注社会问题,以社会实践和结构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而不是单纯为语言而语言,而社会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批评话语分析多学科交融的研究特点,如社会学、社会语言学、社会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甚至人类学等,这就使得有关语境因素的研究在扩充和细化方面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对研究结论的定性及定量分析也带来了挑战。
2. 国外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来,批评话语分析广泛征引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形成了风格迥异的研究路径。例如,奥地利学者Ruth Wodak在其新作《现实政治的话语—常态的政治》中,对欧洲议会议员台前幕后的各种语类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并将其与媒体中的政治话语进行对比,深刻地揭示了话语、权力与政治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将其与媒体中的政治话语进行对比,深刻地揭示了话语、权力与政治之间的内在关系。他采用了“话语—历史”模式(Discourse-Historical Analysis, DHA)的分析方法,展示了跨学科话语研究的意义与潜力。但不足之处是:作者在分析政治与媒体关系时,将注意力放在了本身就追求戏剧效果的影视作品上,忽略了追求客观性的新闻语类。
交际学和话语分析领域的知名学者Scollon 在其新作《公共话语分析—公共决策中的话语分析》中,尝试以新闻语篇中公共话语分析为媒介,使分析者以新的社会行为主体的身份直接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当中。另外,作者采用跨学科的视角,从认知语言学、符号学等学科中引其精髓运用了多模态的分析方法,然而不足之处就是忽略了文化维度。
话语分析知名学者von Dijk提出的“社会-认知模式”(social-cognitive mold)是最具影响力的研究路径之一。在其新作《话语与权力》中,von Dijk深入论述了话语、认知和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探讨了政治话语与政治认知之间的复杂关系,将政治认知视作社会认知的一种,并将其作为重要的维度融入到对政治与话语关系的解读之中。von Dijk的“话语-认知-社会三角分析模式”理清了话语、意识形态和权力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对批评话语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国内相关研究
回顾我国过去十多年的话语研究,无以数计的文章和著作都是在描述某一领域的话语或语言特征、话语策略、话语规则、话语建构、以及话语身份。多模态的话语分析已成为话语分析的一种新趋势,国内也有学者尝试做这方面的研究(Gu 2006)。但是以西方的“批评话语分析”为视角,去研究社会人跟话语之间的关系,并且以大量的英语新闻话语或语篇为语言载体,在宏观语境的层面上较为全面地去分析其社会及认知各因素的实证性研究几乎没有过尝试性的研究。
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依据真实的英语新闻报道、时事评论作语料,对于主导新闻话语生成和理解的各种关联因素进行语境分析,除了传统的话语分析在微观的语言结构层面上进行词汇、短语结构、语义、语用推导分析之外,还要从社会认知的语境因素对新闻话语的政治意蕴进行宏观的解释,包括权力、社会结构、社会组织、意识形态以及其他同话语控制相关的概念。在语料收集和分析过程中,采取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田野调查(field investigation)的质量评价及自我反思原则,提出适当的研究问题和选择合适的语料,以便理解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所和其中的话语行为。
4. 结语
本文提出以语言为媒介,以语境为基点,以语料为载体,在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下,运用von Dijk新的语境模式理论,尝试以当前真实的新闻语篇或新闻话语语料进行多维度的语篇分析,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去具体发现和探讨话语的更多属性,克服了过去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主观性和片面性问题,从而印证和探索社会和认知语境因素的复杂现象,为跨学科的话语研究不断向前推进尽绵薄之力。
参考书目
[1] 陈春燕. van Dijk新著《话语与语境》介绍[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1):75-77.
[2] 黄小苹.《社会科学中的质性话语分析》评介[J]. 现代外语,2010(3):317-319.
[3] 吴鹏.《现实政治的话语——常态的政治》评介[J].现代外语,2010(3):320-322.
[4] 熊丙娟.《公共话语分析——公共决策中的话语分析》评介[J].2010(4):427-429.
[5] 张曼.《话语与身份》[J].当代语言学,2009(2):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