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满足旅游者娱乐和回归自然的一种特色的旅游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上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
一、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
1.1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助推乡村经济振兴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在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农民外出打工可以增加工资性收入,但这些始终都无法使农民真正地富裕起来,无论使哪种形式,农民还都只是劳动者。而发展乡村旅游,农民便转变了劳动者的身份,从以往的“打工人”变成了自己的老板。
陕西省袁家村坚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昔日的“空心村”已经成为今日的“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该村立足自身特色,在没有任何专业团队的指导下,袁家村62户,286个村民,闯出了乡村振兴的“袁家村模式”,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村景一体、全民参与的4A级景区。
1.2 助力乡村文化传承,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助力乡村文化传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庄空心化”和“三留守”问题越来越严重,外在表现是村子空了,本质上确是乡村文化的消亡。但是,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乡村传统文化价值不仅可以得到重新认识,同时,为适应旅游经济发展的需求,乡村文化也会不断进行变革和发展,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
因一条七秒的短视频而意外走红的丁真,让大家不仅看到了质朴的丁真,也开始让大众了解到少年丁真的家乡——理塘。这是个位于海拔4000米的地方,丁真的出现打破了外界对于理塘传统的看法,理塘从以前我们心中的高反、雪山、寒冷,变成了现在我们眼里的唐卡、藏戏等。在丁真走红后一年里,当地的旅游业、农业、文化迎来飞速发展,仅2021年十一黄金时期间,旅游总收入1.52亿元。
1.3 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生态振兴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发展乡村路线三个阶段的转变,说明了经济和生态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整体。
然而,在“长江之肾”洞庭湖上,一个私企老板垒砌了长达1.8万米的矮围在河湖内开发建设房屋、酒吧,这座“水中长城”严重影响了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湖区行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让生态得到改善。因此,必须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二、乡村旅游发展面临困境与原因分析
2.1 理想信念动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和农业的经济增长水平迅猛提高的同时,党的执政环境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深入发展,有些基层干部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动摇,从而忽视了思想理论的学习,过多地追求经济效益,政治信仰产生异化,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存在着各自为政的情况。这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大相径庭。
2.2 人才缺失突出
一方面,大学生返乡意愿普遍较低。农村高等学历人才缺失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一些大学生进城后不愿意返乡就业或创业的意愿降低,无法将先进的发展理念带回农村,从而导致农村与城市的发展不平衡,归根到底是由于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政策不完善,再加上大学生的思想服务意识薄弱。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专业技能人才缺乏。目前,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的地步,这些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2.3 文化建设不足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主要集中在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的开发,各产业融合程度低,而乡村文化传统和民俗资源的开发还不够重视,不利于产业的升级和优化。乡村旅游过分的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开发模式单一。此外,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知名的旅游品牌,示范作用不明显,对后续的产业发展形成一定的阻碍,因此导致旅游特色产品较少,整体水平偏低。
三、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优化
3.1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基层干部表率作用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关键就在于发挥党政部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具体来讲,就是为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提供一套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管理机制。比如,在一些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的传统村落里,无法开发自身资源,经济增长乏力,此时就需要一个基层党组织干部来领导并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基层党组织干部的加入,一方面可以带来先进的乡村振兴理念,另一方面基层干部深入人民群众,密切党群联系,能够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将乡村旅游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需要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将理论与当地的实际紧密结合,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特色道路。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当中,不仅提高了当地村民物质上的收入,而且也为村民探索乡村振兴道路注入强心剂。
3.2 重视人才引进,带动乡村人才振兴
当前,乡村要想摆脱贫困,实现振兴,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成为乡村振兴亟需解决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发展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乡村要留得住人,才能为这一良性循环的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因此,一要健全激励机制,鼓励人才返乡创业。通过政策引导,加大对返乡人才的政策激励,让有能力的人自愿留下来在农村就业创业。二是国家的政策、资金向农村倾斜。2020年全面精准脱贫的实现,农村人能自力更生地创业,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也有了显著的改善,在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定能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3.3 深化产业融合,赋能文旅建设
当前,文化与旅游业相互融合已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增长中具有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但由于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等因素,我国乡村旅游主要停留在第一产业方面。因此,乡村旅游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旅游产品的管理者要认识到旅游产品特色在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在经营管理中重视特色产品的开发工作,注重创意与创收相结合,因地制宜,推动文化旅游和一二三产业全链条深度融合。其次,将当地的乡村传统元素与文旅产品相结合。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需要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不是对城市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乡村文化的二次发掘与利用,是对乡村文化的发扬。
四、结论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和消费形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对于社会经济、生态等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着力点之一,必须因地制宜,不能一味地复制粘贴。因此,这也启示我们,各地在制定乡村政策时,要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 贺雪峰. 谁的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前提[J]. 探索与争鸣,2017(12):71-76.
[4] 李佳、孙善杰、李蓉蓉.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视域下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2,19(04):28-33.
作者简介:冯截江(1997—),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