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生活化教学做好幼儿数学启蒙教育
1彭文华 2熊小萍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1彭文华 2熊小萍,. 开展生活化教学做好幼儿数学启蒙教育[J]. 数学教学与研究,2021.12. DOI:10.12721/ccn.2021.157119.
摘要:
数学认知启蒙教育是幼儿园科学领域的一部分。幼儿以具体思维为主,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时通常会基于幼儿的数学认知特点,将实物、图片等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载体。不论是数学集中活动还是区域游戏,教师都要思考运用何种载体才能加深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巧妙选择生活化的载体是非常重要且非常必要的,其能为幼儿园的数学活动增色添彩,让幼儿的数学活动更灵动、有趣。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性的数学远比概念性数学、系统性数学来得更重要也更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 生活化幼儿数学启蒙
DOI:10.12721/ccn.2021.157119
基金资助:

生活化教学方式应用于当前各阶段教育过程中,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促使幼儿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学习相关知识,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增强理解能力的目的。在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中,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内容相结合,并利用延伸性的数学活动以及课后练习,不仅可以提升幼儿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有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校园环境生活化,培养幼儿数学能力

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将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幼儿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首要条件即是将教学环境生活化,教师可以充分展开想象力与创造力,将教学环境更加具体化、生活化,使幼儿在潜移默化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首先,在环境设计时,可以将数学元素融入其中,使幼儿在数学环境中提升观察能力以及数学思维。例如,在幼儿园走廊等地面上设计迷宫的行走线路,使幼儿在游戏中感受生活化数学的存在;在幼儿经常接触的墙面上写上颜色不一的数字,引导幼儿去观察,促使幼儿在生活中感受相邻数字、数字顺序等知识;在卫生间等幼儿经常接触且目光可及的位置,设置多种几何图形,促使幼儿通过实际生活感受数学知识的存在。其次,除将真实环境数学化、生活化之外,教师也可在生活学习中营造数学化的气氛,以此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为幼儿创设生活化数学学习的心理环境。例如,在幼儿游戏期间,教师即可将生活化数学融入其中,使幼儿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幼儿园的盥洗间的瓷砖墙壁上,将各种形状的纸片沾水之后贴在墙上,使幼儿在游戏的时候学习各种几何图形。幼儿从初期的随意拼贴,经过教师的正确引导,逐渐可以拼贴出各种自己想象的形状,进行有目的的玩耍。幼儿拼贴、玩耍,将各种图形进行排列,恰好与幼儿园小班《复习几何图形》一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符合。幼儿可以在游戏的过程中,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基本图形进行初步的认知,并可以简单的描述几个图形的特点,从而引导幼儿复习并巩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相关内容,使其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所在。因此,在创设生活化数学环境这一环节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真实环境的创设,更要注重幼儿数学心理环境的创设,以此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生活化数学环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依据幼儿的兴趣进行思考,多角度、多方向地进行策划,将相关的生活化数学环境创设得更加完整且具有趣味性,以此提高幼儿数学学习的效果。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开启幼儿数学认知

在幼儿数学活动开展中,为了通过数学知识的教学培养幼儿丰富的数学思维,提高幼儿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幼儿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通过创设悬念,引导幼儿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这一过程能有效提升幼儿的智力和思考能力。例如,在学习“基本数学图形”的内容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为幼儿播放了一段动画视频,视频中动物之王狮子要举办生日派对,动物园中的很多动物都来参加狮子的生日派对,并为狮子准备了生日礼物。这时引导幼儿思考:小动物们会送给狮子王什么礼物呢?同时为幼儿展示一些长短不同、高矮不同的礼物,引发他们的思考和猜想,引导幼儿在描述礼物形状时使用长短、高矮等词语。又如,在学习“排列”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将班级幼儿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为幼儿分发圆形和正方形的卡片,引导小组根据图形规律对卡片进行排列,最后在课堂中为每个小组留出展示成果的时间。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强化幼儿对图形概念的记忆,加强幼儿的认知,培养幼儿爱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学习材料生活化,提高幼儿数学感知

(一)同属性的生活化材料

生活中有许多属性相同的物质,同一种物质往往具有不同的特征与属性。如苹果有红苹果、青苹果,有大苹果、小苹果等。同中见异,教师可以利用观察到的同种物质的差异特征开展数学教学。例如,在中班数学活动“去小猪佩奇家做客”中,教师可以选择常见且常用的泡沫地垫。通过观察,幼儿发现了泡沫地垫有颜色、大小、厚薄等不同属性。利用泡沫地垫的这些不同特征,教师先带着幼儿走小路来感受并发现模式规律,然后鼓励幼儿自己铺小路。由此,幼儿铺出了蓝白相间的小路,以及“大小小”“大小大”模式的小路......同中求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同种材料,创造性地改变方位、姿态等进行数学教学。还以中班数学活动“去小猪佩奇家做客”为例,教师请幼儿帮助小猪佩奇整理家中物品: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叉子、水彩笔、剪刀等。每位幼儿选择一种材料进行整理。幼儿A拿到的是剪刀,在教师的引导下,他发现了剪刀可以变化方位。于是幼儿A就摆出了这样的模式:剪刀头朝上、剪刀头朝下,剪刀头朝上、剪刀头朝下......幼儿B拿到的也是剪刀,她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变化剪刀形状,摆出的模式是:剪刀口闭合、剪刀口张开,剪刀口闭合、剪刀口张开......幼儿C拿到的是一次性叉子,他创造出的模式是竖着摆放、横着摆放,竖着摆放、横着摆放......这些模式的创造十分有趣。以同种物质材料为载体的活动,改变了以往活动中教师需要制作一大堆教学用具的窘态,解放了教师的时间,最大化地挖掘了材料内隐的一些属性,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思维,让数学活动与众不同。

(二)生活化材料的层次脉络

同一类物质,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集合,是指具有某种属性特征的事物的总体。比如,水果包含香蕉、苹果、葡萄、梨等,蔬菜包含萝卜、青菜、白菜等。例如,中班数学活动“比较轻重”的教学目标是:(1)比较物体的轻重,能使用“轻”或者“重”表述物体比较结果;(2)能按轻重差异,进行正逆排序。教师通常采用的载体是海洋球、篮球、苹果、梨、西红柿、水、油、蛋糕等,虽然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物品,但收集起来比较费事,且整个活动材料显得多而杂。我们一改常态思维,巧妙地选用了同一类物质作为载体——球类,有皮球、足球、篮球、乒乓球、网球、玻璃球、实心球、健身石球、泡沫球、排球等。第一环节是猜猜哪个球重,哪个球轻。幼儿受惯有思维和逻辑的影响,认为大的就是重的。第二环节,跟球交朋友。通过拿一拿、掂一掂、玩一玩球,幼儿有了新的认知。第三环节,比一比。幼儿选择一个球宝宝,带着球宝宝去跟别人的球宝宝比轻重。在两两比较中,幼儿感受到了相对性。例如,幼儿A拿到的是报纸球,与拿着钢球的幼儿B比较,结果是报纸球比钢球轻。于是,他又找了拿着气球的幼儿C,这回报纸球比气球重。第四环节,根据轻重给球宝宝排队。教师借助用衣架和塑料袋做成的简易天平,让幼儿更准确地比较轻重。整个活动中,幼儿在与球类载体的互动中,发展了比较、判断等多种数学思维。同一类载体的选用让整个活动更清晰、更富有层次。

四、游戏活动生活化,训练幼儿数学思维

游戏教学是幼儿十分感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作为幼儿教师,应当善于将数学知识与游戏形式相结合,使幼儿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幼儿数学教学《比高矮》一课中,教师即可设计与生活相关的数学游戏。首先,引导两名幼儿与教师进行比较,使幼儿感受高度的差距,学会运用高的、矮的、最矮的等词语进行表达。继而引导三名幼儿进行比较,按照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顺序进行排列。另外,教师也可设计“拍气球”的游戏,引导幼儿根据不同身高拍悬挂的气球,幼儿会发现部分同学可以直接拍到气球,部分同学需要垫脚或跳起来才可以拍到气球。此类数学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促使其对生活中的高矮进行初步的认知。部分幼儿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仅限于表面,因此将数学知识与游戏相结合,使幼儿在实际游戏活动中,真实感受数学知识的存在,是激发幼儿数学学习兴趣与提高幼儿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又如,在大班的数学活动“快乐转转转”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幼儿的身体特征,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二分法的数学学习。第一环节,幼儿观察并说说自己与别人相同和不同之处。第二环节,教师介绍游戏的玩法、规则:首先,找一个幼儿当召集人;然后组成小组,并观察本组朋友的特征,商量按什么特征来分,讨论出站到中间的幼儿的特征;最后大家拉手转圈圈,念儿歌“快乐转转转,快乐转转转,大风来了快快站,什么样的孩子站中间?”其他组的幼儿来猜,猜对的组加分。第三环节,幼儿分组准备游戏。第四环节,玩游戏,看哪组幼儿猜对的多。刚开始游戏时,幼儿思维没有展开,很容易被其他小组猜到,如“白裤子的孩子站中间”“黑皮鞋的孩子站中间”等。几遍游戏后,出题组幼儿就会出两个特征叠加的题目,如“长头发穿裙子的孩子站中间”,设置的特征也越来越隐蔽、细致,如“既有拉链又有扣子的孩子站中间”。以幼儿自身为载体,教师不用刻意收集材料,就能训练幼儿的数学思维。比如,排队可以排成“男生一队,女生一队”,也可以“穿裤子的一队,穿裙子的一队”等,教师可以把排队的权利交给幼儿。

五、延伸拓展生活化,增强幼儿综合能力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延伸与拓展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在拓展性训练与课后练习阶段,利用生活化数学进行教学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生活化的课后练习不仅可以有效促使幼儿深度理解课堂知识,同时可以有效发展幼儿拓展思维,使幼儿逐渐学会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例如,在幼儿数学《1-5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即可在课后延伸阶段,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发现数字,促使幼儿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理解数字与人类生活的直接关系,同时激发幼儿对数字学习的兴趣,体会活动的乐趣,并培养幼儿对生活中事物进行关注的情感态度。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想一下,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还可以看见数字,比如,马路上或者公交汽车上”。以此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部分幼儿就会发现公交汽车上的线路数字以及回家时楼梯上的数字等。因此,在延伸与拓展环节用生活化数学方式进行教学是十分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六、学科融合生活化,激发幼儿数学兴趣

多学科融合,融入生活化元素在幼儿教育中,避免数学教学的单一方式,利用多学科结合教学的方式开展幼儿数学教学,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利用生活化的元素将数学教学与艺术类教学内容相结合,不仅可以提升幼儿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有效加强教学效果。例如,在幼儿数学《7的分解》一课教学时,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幼儿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7的分解与组成,感知数的分解性和有序性。在此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即可将音乐元素与数学教学相结合,为幼儿分发相应的数字卡片,继而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播放音乐《我的朋友在哪里》,引导幼儿拿着数字卡片寻找自己的好朋友,成功匹配成为数字7。同时可以引导幼儿利用互相检查的方式,去观察身边同学的数字匹配是否正确。另外,将数学教学与美术教学相结合,同样是十分有趣且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依据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利用美术课程的多样性进行教学,引导幼儿通过绘画、手工等途径进行学习,进而有效提升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自然生活中的各种物质取得方便、用得有趣。教师不要因循守旧,而应改变思想,深挖各种物质的特性,并将其合理应用于幼儿园的数学活动中,从而激发幼儿积极的数学思维,让幼儿园的数学活动变得更灵动、有趣。

参考文献:

[1]田瑾.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的特征分析与教育建议[J].幼儿教育,2020(36):45-46.

[2]黄静.关注核心经验,促进儿童的数学学习[J].幼儿教育,2019(11):38-40.

[3]虞蕊.读《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J].早期教育(教师版),2020(16):27.

[4]高慧娟.幼儿园大班生活化数学教育的研究[D].鞍山:鞍山师范学院,2020.

[5]胡方.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9.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