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其中,农业的发展除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面临着各种市场风险,传统的营销模式、营销渠道已难以适应农业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模式、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变化,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借助电子商务的优势,可以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势,推动农村电商的发展。
1、使销售环节更简单
传统的销售模式经过三个环节:农户、商贩、顾客,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则只有农户和顾客两个环节,这样的销售模式更简单方便,既可以减少农产品的流转时间,也省去了中间商环节,农户和顾客的利益均可最大化。在传统的销售模式中,农户的销售渠道单一,往往只能跟相对固定的中间商合作,选择面少,议价能力偏低,定价权更多在商贩。农村电商的推广能使农户将产品更多的销售出去,提高交易效率,同时获得更大的收益。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将商贩的环节简化使销售环节更简单,有利于增加农产品的交易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使销售渠道更丰富
传统的销售,往往面对的消费群体受限于地理位置,售卖的对象主要是生产地周边,尤其是农产品,农村很多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大多农产品只能供给周边地区,很难走的更远,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农产品会无法及时销售,出现积压甚至坏掉,农民只能降价处理甚至眼睁睁看着农产品烂在地里。互联网销售平台的出现有效的解决了产品销售的难题,销售渠道的增加,使得农产品得以更好的推广,进入到更多的消费者眼中、被消费者选择,销往世界各地,拉动农村经济增长。
3、使信息获取更便捷
农户与商贩之间对市场信息的获取程度和灵敏度是不对称的,农户很难及时、准确的掌握当前市场农产品的实际价格,往往具有滞后性,中间商会利用自身优势借助掌握信息的先机从中赚取差价,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一现象,农户可以直接与消费者进行议价,及时了解市场价格的实时变化,更有利于价格的合理制定。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1、教育水平低,电子商务人才缺乏
目前农村地区的人员主要从事农业工作,农村务农人员主要为中老年,文化程度较低,大多数对电子商务信息的了解和运用能力不足,对于如何将农产品销售和推广出去仍停留在传统的销售模式中,不懂得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经营,怎样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如何对客户和订单进行管理,这些都需要专业的电子商务综合性人才支持。农村中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和专业人才则留在了城市,这使得农村人才库的人才不断流失,这造成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人才供给缺口很大,在网络上销售农产品遇到的困难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进而影响到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2、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质量参差不齐。
我国的农产品的生产、种植大多数仍是小规模生产的模式,一家一户的形式,因此很难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上的统一标准。而且不同地区受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种植生产技术等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都会不一样,顾客对网络上售卖的农产品褒贬不一。农产品由于这种小规模、分散的生产性质,导致安全保障不可靠,商家、消费者、市场对其的认可度受到了影响,与此同时农产品的销售环节也会受到影响。此外,农产品种植分散、规模不大、包装简陋等不利因素都影响着农产品在网络平台销售的发展,冷链物流的不完善也影响着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物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考虑价格的同时也重视产品的品质,消费者在网购农产品时,由于看不到实物,往往对网络销售的农产品的安全健康信任度不高。
3、物流体系还不够完善
电子商务的发展帮助农产品打开了销售的新模式,不再局限于周边地区,不受限于距离远近,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然后这离不开物流体系。目前,我国的大型物流企业,如顺丰、京东等,物流体系相对完善。但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比如果蔬产品,需要高效快速的完成配送,对于运输过程中的保质、保鲜、避免磕碰等要求,都对物流企业是考验。此外,我国的农产品在物流方面发展仍不够均衡,广大农村仍没有建立相应的运输体系,缺乏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农产品物流运输过程中,质量检测尤为重要,贯穿整个过程。农产品在采购验收时要对品质进行检测,通过检测合格的产品才可以发货,发货后在运输过程中也要进行实时监测,这就对物流体系的要求很高。
三、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
1、引入并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电子商务领域人才的培养、引进需要政府、企业与农户三方的共同努力,当地政府在政策上应加大优惠力度以此吸引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进入,同时与企业共建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让农民学习互联网营销的相关知识和设备操作,鼓励青年农民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设施,搭建信息服务,推广网络营销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政府协同电子商务企业和相关培训机构,开展各类农村电子商务技能的培训,形式多样化,比如专业培训、短期培训、电子商务比赛等,逐步培养、普及电子商务在农村中的应用,逐步培养一批高素质、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政府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养齐头并进的方式,以确保人才资源的储备和可持续发展。政府政策鼓励和推进校企合作,各地专业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定向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各级教育机构开设“农业+电子商务”的相关专业,培养专业的农产品电商人才。通过校企合作模式,鼓励学生进行电子商务方面的技能实践,乡村振兴,产业助农。
2、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
政府应出台有效的政策及相关制度,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规范产品的生产流程,从农作物的播种到采摘、包装和运输全程做好质量把关,将生产绿色健康的食品作为标准,标准化的生产流程有利于把好产品质量关,提高产品的质量,与此同时,针对农户多是小规模生产,生产分散性的特点,可以采取分散采购、集中检测的分区管理模式来把控产品质量,在售后服务中,要认真仔细解决顾客反应的问题,以确保产品质量,从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树立品牌,走品牌化发展战略,比如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培养大型企业,提高农产品流通的规范化,在物流运输中实施多种形式,以提升运输效率,降低物流费用,行业统筹组织指导农产品和相关企业,制定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品牌建设包括了平台品牌建设和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两者相辅相成,农产品借助互联网平台品牌效应可以提高销售,互联网平台的长远发展则依靠农产品的口碑。但在营销宣传模式上,两者却应各自特点而不同,于平台而言,宣传可从物流体系、质量、售后服务等角度进行,利用自身优势扩大自身文化影响力,增强品牌效应,于农产品品牌而言,品牌建设需要与当地特色有机结合,通过政府推荐、产业协会的宣传来提升地域品牌的影响力,提高产品品牌在市场上的认知,打造优质品牌,农产品品牌化的建设能有效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3、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体系
基于农产品的自身特殊性,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解决农产品的物流问题是关键。一是解决运输中的折损率,农产品物流体系要不断向两端延伸,从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到消费者,尽量降低两者间的中间环节成本,在运输中建立质量监管制度,保证运输速度和质量。二是解决冷链物流问题,对于一些容易腐烂变质的农产品,对物流运输要求较高,需要使用冷链物流,目前我国的冷链发展不够完善,市场上对新鲜程度要求高的农产品往往因为需要冷链运输而增加了运输成本,产品也因此提价,这会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此,应加强政企合作,加大推进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冷链物流线路的铺设,有利于提高物流的速度和质量,保障农产品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旺青. 探究区域农户农企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J].商场现代化,2020(4):37-38.
[2]常钢花. “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和对策[J].现代商业,2020(5):38.
[3]龚正夫. “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 .第515期.
[4] 岑敏. 惠水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D]
[5] 王银萍. 民族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研究—以科尔沁右翼中旗为例[D]
[6] 黄俊.广西灵山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D]
作者简介:高华,(1983.08)女,汉族,广西桂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