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新闻语言中方言运用研究
徐晶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徐晶,. “一带一路”视域下新闻语言中方言运用研究[J]. 中国新闻传播,2022.9. DOI:10.12721/ccn.2022.158207.
摘要:
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发展,我国与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汉语在我国开展对外交往、争取民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方言作为一种独特地域文化的沉淀,蕴含着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在新闻语言中应用方言,更容易提升语言的亲切感,发挥语言独特的审美价值,引起海外华人的共鸣。因此,本文研究“一带一路”视域下新闻语言中应用方言的作用和价值,并分析新闻语言中应用方言应注意到的问题,提出“一带一路”相关新闻中正确应用方言的对策,有助于新闻媒体更好地运用方言,发挥方言对于文化传播、情感认同的重要作用,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支持。
关键词: “一带一路”新闻语言方言
DOI:10.12721/ccn.2022.158207
基金资助: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一带一路”视域下新闻语言中黑龙江方言运用价值研究(20YYE260)

“一带一路”是我国以经济为主导、调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中国地缘政治与经济利益,实现睦邻友好,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协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战略举措。“一带一路”不仅有利于提升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利益,还能够让世界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破解国际社会长期以来对中国存在的偏见。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自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一带一路”有关的新闻语言的应用,更体现出了我国政府的态度、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而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是联系情感、加强沟通的重要纽带。黑龙江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恰好在“北上”战略的占据着明显的地缘优势,与俄罗斯、蒙古国等国家相邻,经贸往来、文化交流都比较频繁。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发展过程中,新闻语言如果能够有效应用方言,不仅能够有效地传播地域文化、让沿线国家民众感受汉语文化的魅力,更有利于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华侨的族群意识,这对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研究“一带一路”相关新闻语言中的方言应用价值,并分析新闻语言中应用方言应注意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一带一路”视域下新闻语言中方言运用的现状

目前,我国有关“一带一路”的新闻语言中,运用方言仍然相对比较少,这也和新闻媒体对内容权威性和准确性的考虑有着一定的关系。从目前方言的运用情况来看,“一带一路”中涉及的方言大多为人们已经比较熟知的方言词汇,这些方言已经逐渐脱离了“东北方言”的狭窄范围,成为了一种被各地区民众所熟知且常用的词汇,很多民众都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其中的含义。例如:

1.方言“啥”。“啥”在东北方言中主要指的是“什么”,且这一方言词汇不仅在东北地区非常常用,在国内很多其他省份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还包括“啥子”、“啥子事”等等,用法用意大致相当。在“一带一路”新闻中,“啥”字的使用比较频繁,例如《“一带一路”带来啥:中文香了,心意通了》《200年外资来华投资同比增长81%,为啥?》《中欧班列(渝新欧)货值年年第一有啥秘诀》《丝路问答:“一带一路”对咱百姓有啥好处》《新基建是要干啥?》等文章中,都使用了“啥”字,相比于“什么”一词,使用“啥”字更能够体现出受众对某一事件的好奇之心,有着更好的表达效果。

2.方言“咋”。“咋”多用于方言,表示疑问,“怎么”的意思,在“一带一路”相关新闻中,“咋”的运用也比较常见,能够使新闻更加通俗、更具有亲民化的特点,通过运用“咋”字,能够将新闻信息如“唠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提升了新闻的亲和力。例如《这一年,第五批自贸区咋样了》《人民币又“涨价”了,你该咋办?专家:不要赌汇率哦》《“新基建”的“新”路咋走?》等,这些标题中使用“咋”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受众与报道事件的距离,吸引受众关注。

3.方言“唠”,在方言中“唠”指的是谈话、对话,在东北方言中“唠”字的使用尤其普遍。在“一带一路”新闻中,“唠”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用“唠”来代替“交谈”,更容易让海外受众感受到一种亲切感,如传统的对话有所分别。例如“唠家常”“唠嗑”“唠一唠”等等。在《世界互联网大会叩问“一带一路”信息化》、《习近平主席访问成果让哈萨克斯坦各界充满信心》中均使用了“唠”来体现出和睦、友好的对话氛围。

4.方言“得劲”,在方言中“得劲”表示舒服、舒适的意思,但情感要更加强烈一些,更能够体现出人的主观感受以及愉悦的心情。在《“拼假”带动出境长线游大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人气高》等文章中,都用“得劲”来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游客的旅游感受,与“舒服”一词相比,“得劲”的表达效果更加强烈,更能让受众感同身受。

二、“一带一路”视域下新闻语言中方言运用的价值

1.有利于传播中国地域文化

中国疆域辽阔,不同的文化群体所构成的文化空间区域都表现出了明显而又强烈的地方差异,而方言便是地域文化最直接的体现。“一带一路”沿线有诸多国家,同时也包含了我国十余个省份,而每个省份由于地缘位置的关系,其面临的主要的国外市场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其贸易政策、外交方式、交往习惯等也体现出了自己特征,方言是各民族、各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语言,是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缩影,透过方言,人们能够很好地理解中国的地域文化,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

例如,黑龙江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与俄罗斯的贸易往来最为频繁,而俄罗斯人与东北人同样具有豪爽、热情的性格,因此新闻语言应注重表现出龙江人的热情大方、开放包容,而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东北方言,体现出东北话的幽默感、亲切感,便能够很好地表现出这一情感态度,传递东北的民间文化,这也更容易拉近两国之间民众的距离。由此可以看出,在“一带一路”相关的对外新闻中,如果只用一种标准的、完全书面化的新闻语言来进行信息的传递,会让国外受众感到过于“官方化”、“模式化”,这样的文字是冰冷的,缺乏情感和特色的,不仅无法让国外受众感到“亲切感”,也不利于让世界了解中国民族悠久而又丰富的地域文化。

2.有利于国际认同

中国作为东方大国,近几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提升,与世界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更是实现了中国与沿线多国的全方位、多领域的交流合作。一直以来,中国的外交始终坚持睦邻友好、互惠共赢,体现出了中国作为大国的风范,然而西方国家却始终大肆宣传“中国威胁论”,不断贬低中国外交,甚至扭曲、捏造舆论,恶意中伤,西方舆论中也一直存在着“中国是更加融入世界,做世界的中国,还是另起炉灶,使世界成为中国的世界”的质疑,在这样的舆论引导下,“一带一路”沿线诸国的很多民众乃至政府对中国态度“骑墙观望”,民众对中国也存在着不信任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发展,也不利于维护国家形象。面对这样的环境,如果中国媒体一味地宣传政治、经济战略举措,用缺乏“人情味”的新闻语言来传递中国的战略方针,很容易加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民众对中国“渴望霸权”的误解,更不利于两国外交,因此,按照以往的倡导“区域合作”和“政经合一”的外交手段已是收效甚微,通过文化外交来消除偏见,让“一带一路”沿线诸国更好地认识中国成为了当务之急。而方言则能够达到这一目的,作为一种充满地域性的特色化语言,方言能够“柔化”官方语言,让冰冷、严谨的官方语言更具有亲和力,更内容展现出一种平和的、亲近的官方态度,进而拉近中国与各国民众之间的距离。

以往的新闻栏目在传播过程中常常追求的是“大而化之”的宏观传播,尤其是“一带一路”这样涉及到国家战略的新闻,媒体播报的内容更是以“高大全”为主。“一带一路”是中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因此媒体采用官方化、专业化的语言,更能够保证语言的严谨以及用词的精准,这样呈现出来的新闻虽然体现出了鲜明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却存在着精英文化的“霸权”特质,很难获得“一带一路”沿线诸国的民众的认同,尤其是很多普通民众,对于这种新闻内容很难在心理上产生认同感以及真实感觉。而方言则展现了中国各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价值观念和思想习惯,这些朴素的语言、文化,更容易与“一带一路”各国民众“心心相通”,进而让人们更加了解中国互利互惠的大国情怀,了解中国人友好、和睦、和平的特质,为实现睦邻友好奠定情感与思想上的基础。

3.有利于实现与广大华侨的民心相通

语言是联系情感、加强沟通的重要工具,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更要深入挖掘方言背后的经济价值,从语言政策、语言规划、语言措施等方面着手,将方言渗透到新闻语言当中,通过方言唤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海外侨胞思乡重土、崇乡返祖的族群意识,搭建与海外华侨心灵相通、血脉相通的血脉。习近平总书记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尤其是华侨数量比较多的南亚、中亚、东南亚、俄罗斯、欧洲等地区的华侨华人,更有助于增进中国与其所在国的“民心相通”,对于强化民意基础、加强文化交流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扮演着“桥梁中的桥梁”的角色。

在新闻语言中,运用方言首先能够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华人感到亲切感和归属感。一直以来,方言都是华人社区你世代相传的内容和载体。传统的新闻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内容、轻形式,重政经、轻情感的问题,这些新闻内容能够树立起中国的“大国形象”,激发海外华侨的“大国情怀”,却很难引起华侨的“祖国亲情”,而如果能够运用方言,则更容易让华侨产生归属感和亲切感。事实上,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客家语、闽南语、粤语等方言架设的语言文化桥梁及带来的“华侨经济”,就为促进我国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在“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下,新闻语言运用方言则更能够发挥华侨在两国文明之间的纽带作用。尤其是在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吴语、粤语、闽南话等已经成为了华侨的一种族群语言,比普通话更具有传承性。例如美洲华侨圈的粤语、东南亚华侨圈的闽南语、中东欧华侨圈的温州话等等。因此,在报道“一带一路”相关内容的新闻中,应注重报道对象的差异性,调动丰富的方言资源,有针对性地运用方言,激发海外华侨的情感共鸣。

三、“一带一路”视域下新闻语言中方言运用的策略

1.在“认同”与“隔离”之间发现共存空间

官方化的语言虽然严谨、准确,但是读者在阅读时,往往会有一种“压迫感”、“距离感”,进而感受到自己“被教育”“被规训”“被灌输”,在这样的“舆论攻势”下,国外新闻受众往往会心生厌倦乃至厌恶,产生隔阂,在这样的背景下,方言便有了用武之地,在新闻语言中,方言在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以及华侨的文化认同感和身份认同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凡事都要有一个恰当的尺度,新闻作为一种信息输出、事实报道的载体,在使用方言时,绝不能以牺牲新闻的严谨性、专业性为代价,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方言对异国民众的排斥乃至隔离效果,纵观我国有关“一带一路”的新闻乃至很多国内的方言类节目,都在国家层面予以一定的约束,实际上也与方言的过度使用带来的“隔离”弊害有着一定的关系。在“一带一路”新闻中,恰当地运用方言确实起到一定的积极效果,例如热情豪爽的东北话往往能够更好地表现出“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就,例如《数博会“黑科技”到底有多牛》,中一个“牛”字的表达效果远比“进步”“强大”等更有表现力。

然而,很多方言词汇与词汇本身的含义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即便是在国内,很多人对其他地区的方言都缺乏了解,对于国外受众而言更是如此,如果新闻语言中运用方言过于频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众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就会面临困难,那么就很难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众有效地了解新闻内容,更无法建立起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方言的使用便适得其反了。因此,“一带一路”新闻在运用方言时,媒体也必须把握好“度”,在“认同”与“隔离”之间发现共存空间,既能够发挥出方言对于“软化”新闻、增进情感的效果,又不至于让异国受众感到文化隔阂。

2.在“引导”与“消解”之间找到缓冲地带

无论是网站、纸媒还是电视媒体,都是国家重要的宣传阵地。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新闻需要将党和国家的政策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国内外受众,同时还要凭借有说服力的正面报道引导舆论,因此,新闻内容的权威性、真实性和科学性格外重要,尤其是“一带一路”相关新闻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往来、政治关系等很多关乎两国利益的重要内容,因此新闻的“权威发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内容的“权威”与语言的“亲和”却并不冲突,如果能够恰当准确地运用方言,如果能够准确地运用方言,就能够在确保新闻内容的权威性的同时,发挥出方言对于民众情感共鸣的作用,将新闻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完美地结合起来。

目前我国对外传播的“一带一路”新闻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政策环境、二是“五通”发展、三是基础数据、四是国际合作、五是企业发展、六是丝路文化。按照不同新闻信息的特点和传播目的,可以考虑在政策环境、“五通”发展两个领域采用相对比较专业的新闻语言,体现出报道的专业性;而在其他几个对语言专业性的要求相对较低的版块,则可以适当采用方言,通过亲和的语言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例如“丝路文化”便是非常适合应用方言的模块,文化本身便是维系情感、获得其他国家和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同时文化也是专制、霸道也是最让人们感到反感的,因此在“丝路文化”模块恰当地使用方言,能够让文化以一种“温和”的姿态传递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让受众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包容与独特的魅力。

3.提升对方言的的运用能力

方言是在地方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与区域内人的性格特征、思想文化、行为习惯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带一路”新闻语言需要兼收并蓄,将各地方的方言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应用,而这就需要媒体对方言有着比较深入的理解,在使用方言时要准确理解每一个词语的含义、色彩、适用范围等,确保方言的运用准确、妥当、得体,避免方言的乱用。因此,在新闻撰稿后,要对文本中包含的方言进行严格的审核,尤其是要对其中的方言的用法,是否存在歧义,是否与“一带一路”诸国在文化认知方面存在冲突等,确定方言合理、得体之后再发布相关新闻,避免受众出现误解。

另外,在运用方言时,也要带有较强的目的性,“一带一路”新闻的报道有其目的性,方言的使用并不是为了实现新闻语言的“另类”,而是为了达到特殊的表达效果,因此媒体不能为了追求花哨和关注度而使用方言,而是要以受众需求为出发点,站在受众的角度,使用能够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或者更能获得情感共鸣的方言,而不能忽略内容的本质以及新闻本身的特点,为此,新闻媒体在应用方言时,不仅要考虑新闻报道的目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受众的接受能力、语言审美、阅读动机等因素,进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一带一路”是我国周边外交的新模式,与我国“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相呼应。在“一带一路”视域下,秉承睦邻友好的原则,传统的措辞严谨、“精英新闻”很难让受众所接受,甚至还容易加深国外民众对“霸权中国”的误解,不利于两国民众关系的维系,也很难获得民众对“一带一路”政策的认同。因此,软化新闻语言,通过亲民化的语言来拉近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之间的距离格外重要,而方言便是重要的纽带。在“一带一路”新闻中恰当地应用方言,能够有效地传播中华文化、争取国际认同,实现与广大华侨的民心相通。但与此同时,新闻媒体也要把握新闻方言与新闻用语之间的度,恰当准确地运用方言,进而更好地发挥出方言的价值,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使新闻媒体真正成为“一带一路”战略重要的舆论阵地。

参考文献

王曦.族群认同视域下闽南方言的跨境传播[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20(5):44-45.

凯琳.论我国东北跨境民族语言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9(1):129-133

阎莉.语言生态学视角下“一带一路”核心区跨境语言规划研究[D].西南大学,2018:58

王曦.“一带一路”视域下方言资源价值发掘——以闽南方言为例[J].东南学术,2017(7):44

周怡帆.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D].山西大学,2020:47

朱可可.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研究[D].渤海大学,2012:53

作者简介:徐晶,1973年1月,女,汉族,黑龙江大庆市人,研究生,副教授,院长助理,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