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基于“00后”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对策研究
杜灵敏1 李丹1 温豪2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杜灵敏1 李丹1 温豪2,. 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基于“00后”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对策研究[J]. 新闻传播研究,2023.9. DOI:10.12721/ccn.2023.157083.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负面新闻在公众视野出现的频率大大增加。“00后”作为当前大学生群体的主力军,还未形成较为成熟的价值观体系,而负面新闻的广泛传播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本文拟从信息传播的不同阶段分析相关主体的责任,结合当前“00后”大学生群体的特征提出应对策略,以缓解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网络负面新闻心理健康“00后”大学生
DOI:10.12721/ccn.2023.157083
基金资助:

一、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升级迭代与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度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3年3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6.7小时,其中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83亿,占网民整体的73.4%[1]。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以微博、微信、抖音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快速抢占用户闲余时间,人们获取信息逐渐趋于碎片化、片面化,容易断章取义;并且大多数人缺乏对负面新闻的识别与判断能力,从而使未经证实的负面新闻得以快速传播。

从2018年开始,“00”后开始走进大学校园接受教育,目前已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力军,这类群体在面对网络负面新闻时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00后”成长于互联网从发展到壮大之际,作为“数字原住民”,衣食住行都深受互联网的影响,新媒体对他们来说已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二是“00后”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还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系,他们喜欢探索新鲜事物,追求个性化但又喜欢“跟风”,自我约束能力弱,辨识能力不够[2][3]。面对网络上充斥着的各种负面新闻,难以辨别,容易加剧其焦虑情绪,增加抑郁倾向,长此以往将对他们未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但网络新闻良莠不齐,新闻监管又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负面新闻的广泛传播会对“00后”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将对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政工作都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有必要结合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研究负面新闻对“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从信息传播的不同阶段入手,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缓解网络负面新闻对“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二、网络负面新闻对“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负面新闻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既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的效应。一方面,负面新闻增多是社会思想解放、社会包容性增强的体现和印证,有利于人们理性的认识当前生活的社会,加深对国情了解;但另一方面,如果对负面新闻不加以合理引导,也会对“00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消极的影响[4]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被夸大报道或吸引眼球的负面新闻往往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社会中“裂变传播”引起广泛的讨论。相关研究已经证实阅读负面新闻会使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减少、消极情绪增加,从而导致负能量的加剧[2]。本文主要侧重于探讨网络负面新闻对“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知方面:网络负面新闻会折射错误价值导向,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

“00后”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处在一个被过度保护的环境中,还未形成较为系统、成熟的价值判断标准,其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希冀。进入大学后,他们面对接踵而来的信息,需要独自面对。自媒体时代发展迅猛,人们发表意见和信息可以不受约束,部分人为了吸引流量或者泄愤,往往颠倒黑白、夸大报道,这会使得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即使主流媒体不断辟谣进行正能量的宣传,仍无法阻断负面新闻和消极信息的滋生。面对真伪难辨的负面新闻,很多大学生容易陷入迷惘。如果缺乏必要的理性分析及判断能力,很容易受负面新闻所蕴含的消极甚至错误的价值观所影响,从而在价值选择的关键时期迷失方向。若长期受到此类负面信息的影响,会动摇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政治认同感,对社会现状产生质疑,淡化主人翁意识,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意志方面:网络负面新闻加剧焦虑与失落,导致大学生悲观厌世,意志消沉。

“00后”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尽成熟,面临着就业和升学压力:一方面,部分企业产能未能恢复到疫情前的巅峰状态,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结构性失业增加、职业竞争加剧、就业形势严峻,从而为前途担忧;另一方面,研究生考研人数逐年递增,升学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其人生规划往往建立在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的基础上,在社会负面新闻的错误引导下,会加剧焦虑和失落,导致对未来丧失信心[5]。随着浏览社会负面新闻的增多,且对负面新闻背后的真相缺乏正确的了解,过多地看到社会阴暗面,对社会现状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从而导致悲观厌世、意志消沉,长此以往,不利于个人身心的成长。

(三)情绪方面:网络负面新闻容易造成盲动、诱发过激行为,产生不良后果。

网络负面新闻作为时代的产物是无法避免的,但是部分负面新闻却会无意之中地对大学生的情绪造成盲动,容易诱发错误的行为。目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利用其自身的科技优势,借助互联网的便利性加紧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6]。一些不法分子在背后操控舆论大肆宣传负面新闻,过滤、裁剪、篡改真实信息,散布不实言论,诱导非主流意识的传播,使不正确的思想观念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潜意识中。如果不能加以正确引导,容易被利用,产生过激行为。

三、缓解网络负面新闻对“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消极影响的应对措施

为有效缓解网络负面新闻对“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本文从信息的传播不同阶段入手,探索新思路,分析各个责任主体改善网络媒体环境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信息获取及传播阶段

从新闻源头以及传播上遏制负面新闻是缓解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有力举措。

1. 网络新闻媒体方面:要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加强新闻道德约束,注意舆论导向。(1)要实事求是,坚持客观报道。为了更准确还原事实真相并缓解“00后”大学生内心的疑惑,网络新闻媒体应对负面新闻发生的根源进行深究,能够让“00后”大学生从中学习到应有的经验教训。(2)要坚持合理引导,进行正面报道。“00后”大学生在面对网络负面新闻的相关报道时,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及很强的参与欲,乐于参与互动及评论,因此网络新闻媒体要采取合理的报道策略,尝试融入人文关怀,引导人们的认知判断和价值评价,纠正负面新闻报道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7]

2. 网络平台方面:要主动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加强自身的监管和审核职能,避免一味追求流量。网络平台要利用自身的高科技手段,拦截虚假、低俗、反动、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有效减少网络负面新闻对“00后”大学生的潜在不良影响。

3. 政府方面:要积极应对负面新闻,加强宏观把控。政府可通过完善立法,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管和引导力度,充分发挥法律对网络新闻的规范作用;坚持信息公开透明,积极应对舆论监督,加强沟通,及时澄清负面新闻真相,避免舆论恶意发酵。这既能满足“00后”大学生的知情权,也能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二)信息消化阶段

“00后”大学生获取到负面新闻后,会进一步对信息做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非常容易被负面新闻影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要充分贯彻“三全育人”的理念,在负面新闻产生作用前,缓解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

(1)强化大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大学要继续加强时事教育,与时俱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引领,引导大学生正确理性地看待社会中正在发生的负面新闻;此外,也要灵活运用好易班网络平台、学校官方公众号、校园广播平台等校园传媒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再者,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主题教育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导大学生能够辩证看待网络负面新闻,避免走向极端。

(2)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价值引领职责。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给予人文关心关怀和心理辅导;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要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树立互联网思维,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媒体素养,能够将负面新闻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巧妙地从负面素材中提取正向价值,引导学生客观分析负面新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培养“00后”大学生的主体意识。“00后”大学生作为网络负面新闻的受众主体,也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和辩证思考能力。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负面信息,要能够提高信息分析能力,学会去伪存真。

(三)情绪输出阶段

如果“00后”大学生在网络负面新闻的传播和消化阶段不能妥善处理,长期受到负面新闻的影响后,不可避免会有情绪的输出。在这个阶段如果不能顺利过渡,容易诱发过激行为,产生可怕的后果。

学校发现大学生的异常行为后,要及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情绪输出的后果。此外,“00后”大学生还要自觉抵触浏览网络负面新闻所带来的盲动情绪反应,避免情绪上头,盲目“伸张正义”,而被不怀好意之人利用。遇到无法疏导的可能会爆发的情绪,要善于求助,及时寻求心理疏导;要换位思考解读社会中的问题,理解和包容社会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问题;要分清网络与现实的客观差异,主动走出网络虚拟环境、走出象牙塔,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CNNIC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互联网天地,2023(03):3.

[2]竭婧,杜杰,张凡凡.大学生对网络负面新闻的情绪反应特点及原因分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36(05):147-149.

[3]葛映婷.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宣传能力的提升——基于“00后”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2020(12):217-218.

[4]武林.探究负面新闻对高校思政课的影响及解决之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7(02):234-235.

[5]徐健.浅议如何消除社会负面新闻对大学生的负面心理影响[J].科技信息,2010(35):156.

[6]杜梅.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分析与思政课教师的责任[J].大学,2020(24):134-136.

[7]林红.论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J].高教学刊,2015(19):241-24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