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四力”要求对整个宣传思想战线都是适用的,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一、全媒体时代的特点和挑战
(一)新媒介层出不穷
1.媒体业态蓬勃发展
互联网迅猛发展,新媒体层出不穷,媒体业态蓬勃发展。微信、小红书、抖音、喜马拉雅等音视频平台层出不穷。对于从业者来说,掌握每一种新型传播渠道的传播规律和方法势在必行。
2.消息来源多样
过去有较长地一段时间,从业者是新闻消息传播度最主要的来源,报道人占据消息传播中的一个主体地位,受众会相对被动地去接受消息传播内容。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直接在新媒体上进行公布,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消息和新闻的传播中,使新闻内容日益多元化。面对多样化的新闻来源,记者必须快速完成信息筛选。
(二)对新闻时效性要求和消息准确性提出更高地要求
1.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信息量增大
全媒体的传播速度是瞬时的,只有发挥时效性才能够受到关注,对于传统给媒体从业者是一大挑战。受众的需求越来越高,渠道多样,需采取有效策略,提升传播速度。
2.受众欠缺对准确性的把关
新闻报道的内容和消息来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更多的受众倾向于不限时间地点的新媒体传播形式,比如短视频、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也有可能不够真实。
(三)对报道的深度提出更高要求
在传统媒体时代背景下,从业者只需着重训练基本功即采、写、编三项。而在信息的传播途径已不仅局限于纸媒和电视,还包括以手机、电脑等为载体的新媒体,拍照、摄像、新媒体的运营等能力就需要掌握。
二、“四力”的内涵
不断地增强宣传系统工作人员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战线队伍建设的总要求,为做好新闻与传播工作做好准备,需要从这四个方向下功夫。
(一)脚力是新闻真实性的基石
脚力是根基,练好“脚力”,才能砥砺前行,走进新闻一线,推出有时效性、有逻辑性、能够直击心灵的优秀作品,使得新闻报道更具真实性。
纪录片《无穷之路》中的主持人获得了2021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正如颁奖词中提到的: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二)眼力是新闻报道的前提
眼力是第一前提,新时代的记者必须具有不同寻常的观察力、发现力和判断力,“眼界要开阔、眼光要敏锐、眼神要精准”,在报道内容选题更具广泛性的今天,改变报道方式和角度,不断发觉更加新颖的报道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需求。受众更容易关注与自身的利益相关性强的话题,因此记者在进行选题策划时需要具备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明确哪些问题是受众所思所想,哪些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
(三)脑力是记者素养的核心
脑力是核心,多动脑、勤思考,想得细、想得深、想得全,才能破解重点难点,多出精品,守正创新。避免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同质化问题。
(四)笔力是报道的关键
笔力是关键,好的文采,巧的构思,美的笔法使得新闻价值得到有效传播。新媒体环境下,一定要合理把控舆论导向,积极向社会大众传播正能量。
三、全媒体时代下践行“四力”的方法与途径
(一)用“脚力”扎根中国土地,了解基层生活
脚力体现记者的基本功,是做好新闻的逻辑起点。前辈邵飘萍创办《京报》以新闻为主,以“探求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凡事必力求实际真相。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应当扎根中国土地,了解民生,只有走进基层生活才能真正明白报道的意义。
(二)用“眼力”提升新闻敏感,辨别事件真伪
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期间,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结合时代特征并凭借自身卓越的才能与博大胸襟看待新闻素材,从中提出正确的见解,为受众提供科学的引导。因此,合格的记者务必具有明理、洞察的能力,帮助受众找到事实真相。
以小见大,透过现象看本质,练就一双慧眼。全媒体时代记者是社会守望者,能够创作出反应心声的好作品,必须练就各方面的知识,提升政治站位,及时传递新闻价值。例如:人们认识了青岛女孩刘佳丽,被她天使一样的“遗言”以及大爱捐献器官组织的父母所深深感动,“当一切结束时,愿我还能被需要”,青岛女孩刘佳丽为年轻一代做出了榜样。
(三)用“脑力”学习传播知识,拓宽传播思维
记者应当培养自身善于思考的能力。新闻采访工作是一项逻辑性较强的工作,尤其是新媒体时期,要适应受众的阅读习惯。新闻报道的可视化趋势,读者获得新闻信息越来越直观,不是简单地通过文字呈现出来,图像、视频等方式让观众能够看到信息,感受信息,更加强化视觉冲击,实现新闻报道的可视化。学习新的传播思路和途径,找到传播规律,才能更好地传播知识,写出好的报道。
(四)用“笔力”写好中国故事,传递精神力量
记者在采访中需要做好记录工作,并将采访内容整合成具有观看价值的有效新闻,为受众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一方面,记者需要深入采访现场,深度挖掘有用素材;另一方面,记者应在遵循职业要求的基础上确保创作的新闻报道具有引发情感共鸣、传递温情的价值。
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我们用中文讲好中国故事,能够更出彩地进行报道和传播,能够向受众传递一种精神的力量是做好报道的最终目标。
四、结语
全媒体时代已势不可挡,如滔滔江水般向我们涌来,在给我国媒体行业带来发展的同时,也给新闻从业者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这个挑战是巨大的,也是必须克服和战胜的。迎难不畏是中国媒体人的优良传统,正是这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弘扬正确价值观的良好的从业作风,收到了受众的广泛好评。
形式在变化,但新闻的本质不变,其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变,只会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而变得越来越清晰和透明,优化从业环境,促进新闻行业的良性发展这是一个契机,也是必然。
宣传系统工作人员加强“四力”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谆谆教诲。践行“四力”要求,兴起“四力”建设,必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增质提速起到催化剂作用,对记者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本刊评论员. 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J]. 前进, 2018(9):1.
[2]崔晶. 在锤炼"四力"中赓续新时代党刊使命——以奋斗杂志"重走抗联路""党刊记者走百村"主题采访实践为例[J]. 新闻传播, 2021, 000(019):P.66-67.
[3]杨红娜.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业务创新发展研究[J]. 新闻传播, 2020.
[4]刘文蓉. 灾难事件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J]. 青年记者, 2011(9Z):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