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对个体的成长来说,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能帮助初中生缓解学习压力、增强自信、塑造性格,还能强健其体魄,极大提升青少年的心理与生理健康。在中学阶段,教师选择多元化、切合初中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策略,能够极大提升体育课堂的灵动性,增强个体主动参与运动的热情;同时,对进一步强化他们的体能、锻炼其运动意志、培养体育精神等方面,也有良好的推进作用。
一、通过引导,锤炼学生良好品格
在初中体育核心素养当中要求教师在开展体育技能教学的过程中,应向学生渗透体育精神,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坚韧良好的品格,进而使得学生不仅仅能够掌握体育技能,还能够形成良好品格,这种情况下能够满足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要求,不仅如此还能够构建高效课堂。处于初中学习阶段的学生,特别是对于女生而言,通常情况下在开展耐力跑教学过程中都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恐惧心理以及紧张感,不仅如此,当跑到一半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因为体力的消耗而产生放弃的心理想法,如果在此过程中教师没有加以引导,不仅仅会导致教学目标没有完成,还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因此,在进行耐力跑教学过程中,在学生产生放弃心理想法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加强引导,可以通过语言激励,通过陪伴的方式引导学生坚持跑完全程,进而促使学生的耐力获得不断提升,以此能够有效锤炼学生良好品格,使得学生形成良好品格。
二、丰富体育教学的形式,展开班级竞赛
从个体的发展角度来看,初中是学生从“少年期”向“青春期”转变的关键时段,个体的心理存在自我意识增强、意志不坚定、竞争观念强等特征。对此,在中学阶段的多样化体育教学中,为充分发挥“体育塑人”的积极效益,教师还可以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适当性地开展班级体育友谊赛,激发他们运动热情及体育精神。继而,引导初中生在体育合作与竞争中,不断锤炼其意志、磨炼其精神、锻炼其体魄,真正实现体育“塑人、育人、导人”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般会联合初中本部的其他体育教师,根据本班的体育教学进度及课程安排,共同商量班级体育竞赛的项目及时间等。随后,鼓励本班同学以自荐或举荐他人的方式,积极投入比赛。在学校的比赛有篮球赛、跳远比赛、1500m长跑以及100m短跑等项目。在教学实际中,由于初中生的精力较为旺盛、自我展示意识和集体竞争意识强,当教师向他们宣布接下来要举行班级竞赛时,不少学生均表现出强烈的兴奋感和积极性。而且,从往届的比赛情况来看,无论班级的胜负如何,学生们的班级集体荣誉感及“友谊第一”的体育精神都在不断增强,其在塑人与导人方面的作用可见一斑。
三、示范讲解,提高体育技能水平
在以往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时常采用灌输式教法开展动作技术的传授,如简单地向学生阐述这个动作应该是怎么的,然后让学生自行去练习。这种教学方法其实就是为了教而教,失去了教学的灵魂。鉴于此,初中体育教师应积极更新自身体育教学理念。以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球这一动作技能来说,我会先向学生展示正确的技术动作,并向学生进行一定的讲解,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相互指导。等学生对这一技术动作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后,我让学生利用生动形象的简洁语言对其动作进行阐述,如动作要领是什么,身体姿势应该怎样等。如有的学生这样说:在投篮球时应抬起肘部,向前上方伸臂,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通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整个技能动作,一方面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记住这一动作,另一方面能加强学生对篮球技能的认识,继而提高学生这一技能动作水平。
四、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全面发展
在任何教学中,评价作为衡量师生教与学成效的重要指标,有着难以忽视的重要价值。一方面,拥有一套成熟、科学、系统的评价方式,能帮助学生对自身的体育素养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进而根据该评价有针对性地专项技能提升,以达到切实强化其体育综合素养的目标。另一方面,教师也可通过学生的评价内容,及时了解到本次课堂的教学进度是否合理、教学设计是否存在哪些不足等问题。继而,通过即时性的“评价—反馈—调整”模式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的目的。基于此,为保证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及客观性,教师应当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即,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指标多样化。在日常体育教学中,为保证评价标准尽量客观化,教师一般会设置多个评价指标衡量学生的综合体育素养。如,在每节课程结束后,教师会引导学生填写评价表格,内容主要引导他们以打分的形式,对本节课的技能掌握情况以及课堂表现是否活跃等要素,进行自我评价。而后,教师会综合学生日常的运动积极性、期中期末的考核成绩以及同学对他们的评价等内容,对他们展开客观、深入的评价。此外,学生在日常评价表中也向教师反馈本课时中的教学氛围是否良好?教学进度是否适中?以便教师能够在及时获取学生反馈的基础上合理调整教学策略,达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
五、培育学生良好运动能力与习惯
针对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言,课堂教学内容必须做到简短意赅,让学生能够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所要学习的技能,并有效提升学生身体素质,进而达到高效培育学生良好运动能力与习惯的目的,而这恰恰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基本内涵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做到内容的朴实无华则为关键所在。例如:在《篮球基本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必须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精简。其中,在篮球转身技术的动作要领的讲解与练习上,主要针对转身的脚步移动、持球、身体协调三方面动作要领进行示范讲解,并且以两两一组的方式进行动作要领,以及脚步移动速度等方面的相关练习。而在一对一防守的动作要领的讲解与练习上,教师依然要以上述教学形式为模板,针对学生技术动作要领,以及向前、向左、向右的滑步动作进行讲解,并以小组形式来进行相关练习。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作技能,同时还在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上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肌肉记忆,形成一种良好的运动习惯,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也由此体现出来。
总结
综上所述,在中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为切实提升个体的运动素养、强健其体魄,教师可以以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及内容为切入点,通过创新运动形式、丰富教授体育技能的手段及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等方式充分提升体育课堂实效、有效锻炼初中生的体育意志力。
参考文献:
[1] 陆勇.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C]//.《新课改教育理论探究》第三辑.[出版者不详],2020:98-99.
[2] 曾霞.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模式[C]//.2020课程教学与管理云论坛(贵阳分会场)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0:196-198.
[3] 孙雷.核心素养下初中体育课程融合德育教育之策略探析[C]//.第一届陕西省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优秀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1:694-697.
[4] 代仁林.新时代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体育教学实践研究[C]//.2021年教育创新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二).[出版者不详],202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