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个孩子都是家人的掌上明珠,这使得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缺少一些必要的劳动能力。因此,在中职学校的实践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让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劳动中来,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拓展学校劳动教育文化宣传阵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
在学校校园公告栏、实训室场室文化等方面,对中国人的劳动精神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学校专业组定期组织省级、市级劳动模范、技能大师进校园进行劳动教育专题讲座,利用当地著名企业“工匠精神”代表人物的精彩事迹,让学生们对劳动的重要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让学生了解到,只有在不断地进行实践劳动中,他们才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专业知识,并持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模范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二、加强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能力
为使中等职业学校更好地进行劳动教育,必须尽可能地培养一批具有较强专业素质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到学校兼职担任劳动教育实践指导教师,将他们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案例融入到中职实训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专业实训过程中,对企业生产问题进行思考,锻炼学生对专业知识综合能力的运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另一方面,学校要定期地组织在职教师,对他们进行实践教学中的劳动教育的业务技能培训,与此同时,有计划地将在职的专业教师,分批地送到企业进行管理和学习,让他们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之中,持续提升在职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的业务技能。
三、重新建立实训教学体系,开发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
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实践教学对实践活动的要求。中职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对实训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优化,对专业技能训练和劳动教育相结合的考核机制进行明确,并积极地进行中职实践课程体系的重组。要重建中职实训教学体系,就需要教育部门和行业尽快统一制定实训教学开展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和考核标准,与此同时,学校教师要积极将劳动教育课程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学校现有的实践设备为基础,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实践中。在实训任务指导书中,将与劳动教育有关的评估指标纳入其中,确保在实训过程中能够顺利开展劳动教育。
四、强化校企合作的实训功能,落实协同劳动教育模式
要在实训中更好地进行劳动教育,就不能只依靠学校和教师,还需要与企业合作。目前,“校企结合”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中,已逐渐形成一种较为常见的模式。把公司看成是一个生产和运营的地方,而把员工看作是公司成长的根本。在校企合作中,在进行实训的时候,要在已拥有的教学资源上,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价值,对实训中的劳动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和发掘。比如,将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将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并将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加强劳动教育和实训教育的融合,构建校企合作的劳动教育模式,实现学校、学生以及企业共赢的目的,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良好劳动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合理的实训教育方法
中职学生的基本专业知识与自身具有的工作经历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采用一种合理的操作方式。例如,在实践课中进行劳动教育时,要根据学员的差异性,采取分组授课的方式。在进行分组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每个小组都包括了一些专业基础知识较好、有较多劳动经验的学生,他们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通过不同学生各自的优势,来促进问题的解决,从而提升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其次,在中等职业学校中,采用“项目-任务”驱动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各种实践教学计划,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技能比赛。每年,学校都会举办一次“技能节展”,让全体学生都参加到“技能竞赛”中去;通过举办各种形式,如举办市、省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等。通过不同的项目任务,让学生们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能力和劳动职业素养。
六、为学生开展劳动创设良好的环境
以实训基地为基础,进行劳动教育,就要求实训基地要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劳动氛围,只有在这个氛围中,学生们才可以积极地参与到自己的工作当中,进而提升了他们对自己进行劳动的效果,最终实现了对学生进行劳动的培养。所以,在进行劳动教育之前,需要在实训基地中创造出一种浓郁的劳动气氛,例如,可以在实训基地中悬挂一些劳动模范的人物事迹,亦或是将一些劳动的片段进行展示,用这种方法,在整个实训基地中形成一种浓郁的劳动气氛。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此之外,在实训基地内,老师还可以在里面张贴一些有关劳动的名言名句,让学生能够在这些名言名句的影响下,在一个良好的劳动氛围中,让学生在无形中完成劳动,从而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并推进劳动教育的创新。当然,在学生劳动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加强对他们的监督和引导,例如,他们在劳动中的表现,他们在劳动中的积极性,以帮助他们了解他们的劳动习惯、劳动行为和思想,以便以后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以实训基地为依托,进行劳动教育,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七、教师应和学生一同开展劳动
许多学生会将老师视为学习的楷模,因此老师的行为将会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进行劳动教育时,老师应该积极地参加,并和学生一起进行劳动,从而发挥老师的教育价值和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特别是在实训基地进行劳动教育的时候,老师应该在实训基地中和学生一起进行劳动,让学生不仅能够学习老师的行为,还能够在一个良好的劳动环境中进行劳动,让实训基地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进行有效的劳动教育。例如,在劳动的时候,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并且在劳动的时候,老师要认真负责,让学生学习自己优秀的品质和习惯。因为许多学生都会将老师作为自己的楷模,因此老师的行为会对学生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这种方式下,老师能够起到起到自己的教育价值和指导作用,从而实现对学生进行劳动习惯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推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提升了劳动教育的有效性。
总结:中职校是中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个主要组成部门,将劳动教育引入到中职校生的实践中去,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实训教学中,教师要将劳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和开发各类教学资源,加强校企合作,保证学生培养良好的劳动精神,为其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佘丽,牟海美.提升劳动素养,实现立德树人——中职学生劳动素养状况分析与培养路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9,(19):6-7.
[2]马聪聪,张静.中职学校的劳动教育以及工匠精神的传承[J].现代教育论坛,2020,2(12):29-31.
[3]吴长汉,黄良永.新时代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9,9(2):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