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效果
俄红霞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俄红霞,. 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效果[J]. 预防医学杂志,2021.12. DOI:10.12721/ccn.2021.157118.
摘要:
目的:研究采用预防性护理模式,对脑血管介入术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中应用价值。方法:在我院的住院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脑血管介入术后的患者进行研究,将所有患者均分为两组。试验组患者采用针对性下肢静脉血栓护理,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围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血栓凝血功能更好,有较大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所占比例为2%,对照组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所占比例为14%,(P<0.05)。结论:采用预防性护理方法,在脑血管介入术患者中有重要应用价值,可以在临床上得到应用。
关键词: 脑血管介入术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治疗效果
DOI:10.12721/ccn.2021.157118
基金资助:

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脑动脉瘤、血管畸形等。目前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脑梗死和脑出血是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将导致患者偏瘫,甚至可能直接造成患者死亡[1]。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介入手术进行干预,然而手术往往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同时也可能诱发血液高凝状态,从而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采用预防性护理能够更有针对性的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因此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方式对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从而判断其疗效,并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循证参考。

1一般资料和研究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5月收治的需行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患者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50-80(65.17±7.25)岁;病程1-10(5.49±1.68)年。对照组患者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52-80(66.01±7.62)岁;病程0.5-10(5.03±1.4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围术期护理:入院后检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控制患者病情,术前积极宣教,缓解患者负面情绪,指导合理饮食和运动。进行术前准备,叮嘱患者排空膀胱、常规12h禁食、6h禁水;术中注意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术后防止并发症等。

试验组患者采用预防性护理[2-3]:①术前护理:入院后详细询问患者和家属的基本情况,对其身体状况进行评价,判断是否需要择期手术。进行术前宣教,使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和手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关注术前患者的情绪波动,防止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交流、听音乐和运动等方式排解心理压力。②术中护理:手术室温度调至25℃、湿度合理、采用紫外线灭菌等方式,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手术环境。密切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发生术中出血,及时预防性止血和补血、补液。护理人员在手术过程中采用良肢位摆放,避免出现挤压现象,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比例会极大降低。③术后护理:术后检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特别是防止术后再出血和脑梗塞。患者术后采取舒适体位休息,良肢位摆放,肢体功能正常的患者尽早下地活动。指导患者在活动和卧床期间尽量抬高患肢,降低下肢静脉淤血的风险。长期卧床患者每日进行翻身和坐起训练,被动活动患者的肢体和采用肢体气压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和压疮,定期复查彩超。

1.3观察指标

①通过对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进行检测,主要包括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清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②记录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计算发生率。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D)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均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采用c2检验进行统计,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

试验组患者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x̄±SD)

微信图片_20250303100701.png2.2对比两组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概率

试验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对照组为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所占比例(%)

微信图片_20250303100703.png3讨论

脑血管疾病泛指脑部各种血管病变所导致的临床疾病,其中缺血性脑梗死和脑出血最为常见,脑血管疾病往往导致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这将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脑血管介入手术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手术方式,通过术前详细询问病史、完善检查、预见性的康复指导以及心理疏导等方式,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护理[4]。鉴于此,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方式,探讨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的预防性护理策略,从而判断其疗效,并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循证参考。

通过本研究发现,试验组患者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避免发生血液高凝状态,减少血小板聚集,从而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试验组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所占比例比对照组低(P<0.05),说明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方法,可以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概率,从而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和降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路信,魏丹,赵玉洁. 护理干预预防脑血管介入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2(7): 164-165.

[2]王楠楠,刘晓天,王莉莉. 护理干预预防脑血管介入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探究[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9,6(10):110+112.

[3]贾小荣. 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效果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7(6): 87-87+91.

[4]王晨,邵明芳. 护理干预预防脑血管介入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J]. 心血管外科杂志,2019,8(4): 180-18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