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李炳琛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李炳琛,. 巩义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J]. 气候变化研究,2022.2. DOI:10.12721/ccn.2022.157011.
摘要:
文章从巩义市气象防灾减灾建设的背景和现状出发,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需求,提出了建设基层防灾减灾的策略,围绕智慧城市主线,从创新机制体制等方面加强基层防灾减灾建设,避免不利条件带来的社会损失,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关键词: 气象防灾减灾科普
DOI:10.12721/ccn.2022.157011
基金资助: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气候温度的升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出现,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关注[1]

基层是灾害防御的薄弱环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带来的气象灾害,更是给基层防灾减灾工作带来了挑战。特别是局部天气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构成威胁,给社会带来的灾害损失越来越多。

气象服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气象局作为基层气象服务机构,担负着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发布职责,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气象服务,为地方政府及公众主动防灾减灾提供支撑,对保障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引言

巩义,位于北纬 34°31′---34°52′,东经 112°49′---113°17′,处于中原腹地,位于嵩山北麓,东距河南省会郑州市82公里,西距古都洛阳市76公里,属于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

巩义全市面积1041平方公里,地形由丘陵、山区、平原组成,以浅山丘陵为主,境内起伏不平,沟壑纵横。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大: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及南部山区地势较高,气温低,雨雪多;中部丘陵和平原区雨水中等;地势随山势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气温增高,降水减少;西北邙岭及西南鲁庄地区,温度稍高,雨水偏少。

巩义市干旱、暴雨、干热风、冰雹、大风、寒潮等气象灾害频繁,真正风调雨顺的年份很少。同时,巩义地形复杂,对光、热、水等气候要素起着再分配的作用,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

巩义气象灾害的特点:旱涝不均。旱的时间长,影响面积大,发生频率高;涝的强度大,局部常造成重大损失。风雹、霜冻、雷暴等气象灾害也时有发生,但影响面积较小。暴雨、干旱、干热风、风雹(冰雹)等主要气象灾害在汛期前后频繁发生[2]

二、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的现状

(一)预警信息的区域精准度有待提高

强对流天气预报是一道世界性的难题。强对流天气有时可达数小时,有时从发生到结束仅30~50min,有尺度小、发展迅速、局地性强、破坏性强等特点。

局地强对流落区预报是暴雨预报中的难点。由于地形等原因,汛期中经常出现同一地区不同乡镇降水差异很大的情况,往往是个别乡镇出现短时强降水,街道已有内涝迹象,而某些乡镇仅为小雨甚至无雨。局地出现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系统,预警信号是针对全市用户发布,还是针对个别乡镇发布,给预报员带来了困扰和挑战。

(二)预警信息传递的时效性有待提升

以往,公众获取天气预报的方式采用12121声讯电话,后来逐步增加短信平台、彩信、网络等方式,但仍存在覆盖面有待扩展的问题。3G时代,手机短信是大部分公众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主要渠道。当气象灾害影响区域较小、受众用户较少时,相关责任人接收决策短信较为快捷,预警短信能够得到及时传递。

受电信运营商山区站点布局和通信技术限制等原因,遇到大范围强对流天气,气象部门向大规模公众用户发送预警短信时,信息传递往往存在时延的状况。有时,强对流天气已趋于结束,公众用户才收到气象部门发出的预警短信。在偏远山区等社会管理薄弱环节,仍有预警信号发布盲区,存在公众用户无法获得预警短信的状况。

“最后1公里”传递障碍造成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时效性、覆盖面大打折扣,一方面不利于公众防灾减灾,另一方面影响了气象部门的形象。

(三)气象科普难以满足不同行业的认知需求

气象专业性较强,社会公众对天气预报产品的理解和认知存在偏差。

公众对不同预报产品的含义理解有差异:雷阵雨是不是大雨,冰雹是不是冬天出现,霾是不是大雾……一部分老百姓对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知之甚少,对预警信号的含义不理解,也不能领悟预报中灾害天气的严重性,导致延误防灾抗灾的最佳时机;一部分农民朋友对所接收到的预警信息更是茫然,对所需要采取的防御措施,处于懵懂状态。

三、建设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策略

目前,市应急办、民政、国土、水利、河务、气象、农业、林业等部门都肩负防灾减灾任务[3],各部门职责不同,部门之间存在九龙治水的情况,构建“大应急”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势在必行。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4];从技术上进行突破,建设多种数据源融合的防灾减灾大数据平台;建立多元发布渠道网,让预警信息提速扩大覆盖面和入村进户;通过开展针对性的气象科普宣教工作,提升社会公众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认真科学对待天气预警信息。

(一)创新机制体制,构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由政府统一组织,建立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强化部门联动联防,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指挥)中心,在突发事件预警中心设置相关的岗位,负责全市突发事件预警信号的统一发布、保障等工作。

巩义市已为20个镇各配置1名气象协理员,290个行政村各配置1名气象信息员,为壮大气象信息员队伍,气象部门已联合应急管理部门、水利部门,将全市安全信息员和水务管理员纳入预警信息员队伍。为有效调动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巩义市已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和信息员考核奖励制度,并将气象信息员培训、补助费用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下,气象信息员将成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的中坚力量。

(二)打造防灾减灾大数据平台

建设气象防灾减灾业务支撑“一平台”,实现防灾减灾信息“全省一张图”。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通过该平台,实现各部门数据的数据综合显示分析,并立体呈现,以便政府应对突发事件。

整合各部门数据信息资源,综合运用云计算技术,打造应急大数据平台。目前已整合气象灾害数据、城区易涝灾害点、山洪沟隐患点、学校、医院、山塘水库、易燃易爆场所等数据资源,初步建立以数据为支撑的业务决策平台。

气象防灾减灾方面:实现上级气象部门气象服务指导产品、气象预报预警产品以及本辖区自动气象站、雷达资料,中小河流水情、实时灾情等数据的综合叠加、显示和分析。实现对气象灾害风险点(灾害隐患点、阈值等)、信息员(如:信息员、协理员、重点单位责任人等)、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设施(如大喇叭、显示屏等)等的动态监控。

(三)健全发布渠道,织起预警信息发布传播“一张网”

在省、市气象部门统一规划下,实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在本地的应用,市县各部门应急信息资源对接共享,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机制,通过广播、大喇叭、云智慧屏、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手段及时向政府、相关单位灾害防御责任人、基层气象灾害防御相关人员发布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信息。

建立气象防灾减灾短信群组。将市政府党政部门、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和镇级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村级气象信息员手机号码纳入气象防灾减灾短信群组。

共享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信息传播设备。积极推动本行政区域内各单位建设的广播、大喇叭、电子显示屏等设施资源统筹共享,依法传播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信息。

扩大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建立传播迅速、平战结合的多元发布渠道网。以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为中心,建立297套大喇叭、4套LED显示屏、8套云智慧屏,并结合手机短信、微信、微博、抖音等多种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初步建成一个覆盖全市的多元化预警信息发布发布渠道。

2019年,在防御山区强暴雨过程中,使用短信渠道为政府决策部门发布5万人次,使用微信渠道为各防汛成员单位发布预警信号、地质灾害预警信号,实现电视台、微信、微博滚动更新预警、雨情信息等,极大降低了我市的经济损失,做到应对大型气象灾害“零伤亡”。

(四)开展个性化、针对性的气象科普宣教

气象科普宣传有利于提升群众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推进气象科普宣教工作,是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重中之重。

编制符合实际、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材;对全市应急管理人员、防范隐患重点单位、气象信息员、重点人群开展科普宣教,配合做好对社会公众的应急演练等;联合教体局、科协,开展气象科普“进校园”、学生走进“观测场”活动,全力推进“研、学、行”教育体验活动:选拔培养小小气象宣讲员,由气象宣讲员对中小学生开展气象科普培训;丰富科普方式和内容,建设新型气象科普场馆,将气象科普知识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个掌握气象科学知识,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的平台。

巩义市气象局每年开展气象科普宣教培训20余次,年均达2000多人次,有效提高了社会群众和学生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

如果说气象信息发布是气象防灾减灾的最后一公里,那么气象科普将是公共气象服务的“最后一米”!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能否有效地被社会公众认知,气象科普将起到关键作用[5]

“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现实,让巩义工业长期一枝独秀,成为发展的“压舱石”。近年来,巩义从战略的高度,构建“四河一库”生态水系,按照大旅游、大产业的理念,侧重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气象部门将加大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力度,围绕智慧城市主线,在各行业的需求中,找准契合点,提升气象服务水平,为巩义全域旅游发展助力添彩。

参考文献

1. 海显莲,马占良,袁成鑫.2017年青海省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及预警服务分析[J].青海科技,2018,25(05):49-54.

2. 马文辉.河南省巩义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J].北京农业,2015(33):150-151.

3. 邓红.提高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的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13):273-274.

4. 张震.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的完善研究[J].科技风,2019(05):138.

5. 赵春森. 县域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现状及对策分析[A]. 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应急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学会,2008: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