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进步让人们有了对环境和天气做出准确预判的能力,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进步也需要人们逐渐的掌握更多方面的能力和技术。气象灾害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会带来不便,同时大型的气象灾害还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对于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价需要在有效的评价体系指导下才能够得到可靠的评价模型,也才能够实现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的有效性结果。
一、气象灾害应急管理
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主要指的是针对气象灾害来临时所采取的一些列防灾减灾措施。其应急管理流程主要包含了灾害预警、气象灾害信息上报、应急措施、灾后恢复重建等。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主要是指城市在面对气象灾害时所具有的应急反应能力、措施执行能力、快速的防灾减灾管理能力等。在受到气象灾害侵袭时所应采取的应急处理措施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灾害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失,有着极为重要的生命安全和经济财产保障作用。
二、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必须要能够实现对能力评价的有效性体现,所以在进行评价体系构建时须谨守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从气象灾害的种类上可以看出其不同种类的灾害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这也就明确了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的效果必须要能够提供准确的数据,如此才能够确保在面对气象灾害时采取与之相对应的应急措施和处理办法。所以在进行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构建时必须要遵守科学性原则,以保证应急管理能力的价值体现。
(二)可比性原则
气象灾害分为很多种,对生产活动的影响和危害也各有不同,例如雪灾、水灾、台风等自然灾害对生活和农业生产都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评价体系构建时就需要按照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进行性质上的重点考虑,并结合实际的气象灾害规模上、性质进行客观的评价。遵守可比性原则能够实现对不同种类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对比指标设定,以增强最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1]。
(三)协调性原则
气象灾害的范围较广,所在成影响的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评价体系构建时需要在其评价能力上进行动态与静态的协调性调整,确保其动量和定量的灵活协调,以使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结果更具参考性和灵活性。
(四)可执行性原则
对于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的重要性来讲,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必须要具备极高的可执行性,如此才能够使得气象灾害的应急措施更具效果和防灾减灾的作用。也能够使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的运用更加合理,进而提高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可续评估,达到极高的灾害预防和处理效果。所以在进行评价体系构建时需要参照较高的可执行性原则。
三、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点
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基本功能是进行气象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理,以达到将气象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与影响降到最低水平的目的。因此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制定就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2]。评价构建要点主要包含了:
(一)能力评价体系构建要注意合理的目标层设置
目前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当中通常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的分析。按照国家关于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要求和防控措施的实施标准内容考虑,在进行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构建时需要注意对目标层的合理设置,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实现准则层具体指标的高度概括,以从实际上提高评价体系实践应用效果的提升。
(二)能力评价体系构建要注意保持合理的准则层
准则层的合理设置是基于层次分析法作用下对目标层进行有效反映效果的体现,在准则层的支持下能够确保气象灾害应急预警防御能力以及应急保障能力的有效评估,进而达到能力评价体系的功能性与准确性的提升效果[3]。
(三)能力评价体系构建要注意完善的基础层设置
基础层的建立是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当中对于信息收集能力的支撑,同时基础层的设置是实现气象灾害实时监测、预警设施有效性、合理性反应、防灾意识强化作用的保证。也能够确保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所采取的紧急应急预案的可行性提升[4]。
四、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分析
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时需要进行评价模型的构建,其是用于进行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综合分析,并可以根据实际的模拟数据进行结果的准确判断。而评价模型的构建主要是依据。具体的模型构建要素流程如图所示:
图示: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流程
其一是将各地区政府作为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执行者与组织者,再根据当地实际的气候特点以及区域性条件进行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估与分析,其二是在进行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构建时结合基础层建设、准则层的设置进行信息技术软件应用,并构建出涵盖气象灾害实时监测功能设施、预警设施、应急启动设施、气象灾害信息发布设施、灾害种类分析和结果预估能力、防灾减灾设施装备供应等一系列气象灾害应急能力的动态分析模拟模型,并以此为基础依据对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5]。
结束语:
生产技术与生产水平的发展与提升为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以进一步提升人们的气象灾害的应急能力。在进行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构建时必须要严守科学性、可执行性、可比性以及协调性原则,并要做到对构建要点的明确和重点分析,合理配合有效的评价模型,以切实提升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的效果,为防灾减灾水平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郑传新,陆虹,胡维,李颖婷,刘晓君,所妍枫.新形势下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方法及研究[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8,39(03):112-115.
[2]王雪林. 城市气象灾害应急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3]郭萍. 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4]陶建光.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02):227-228.
[5]郑传新,刘远,李向红,赵洁妮.层次分析法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7,38(04):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