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闭症相关概念
自闭症(Autism)最早由利奥·卡纳尔(Leo Kanner)医师于1943年提出,《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修正版)(DSM-IV-R)和《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版)(ICD-10)将自闭症均归于广泛性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人际互动发育障碍、语言沟通障碍、行为刻板三大特征。关于自闭症的致病原因尚不明了,治疗方法仍以干预式教育训练为主[1]。闭症儿童康复花园是环境疗法理论针对自闭症儿童康复的一种景观设计表达。其设计不仅要求整体环境的协调,还要求设计里每个小品的色彩与材质、造型具象与尺寸,以及空间流线规划、植物搭配满足自闭症儿童的身心需求[2]。
在孤独症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健康的关注和研究方面,国内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滞后许多, 20世纪80年代,国内许多城市开始建立以“孤独症儿童”为主题的康复机构,至今已达到500多家。目前,在我国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治疗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生物学康复治疗、特殊教育康复治疗和感觉综合训练等。
因此,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景观设计与一般性设计不同,既需要注重自闭症儿童的生理和心理表现又需要结合场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本文以江苏省扬州市杨庙镇特殊教育学校景观改造为例,通过对特殊教育学校内儿童的行为分析提出场地景观设计方案,希望对相关类型的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项目概况
(一)区位概况
杨庙镇位于扬州西郊,新城西区所在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东西有文昌西路延伸段通往境内,扬冶路穿越全境,南北有甘八路贯通,扬州火车客运站离镇区不超过3公里。杨庙镇特殊教育学校属于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具体为特殊教育用地。北侧现为荒地,西面为居住区养殖鱼塘区和蔬菜大棚区,南侧为建筑荒地和农业用地,基地北侧为居住区种植区,场地西侧现有一条水系,规划建设面积5.51公顷,其中建筑面积1.5公顷,绿地面积4.01公顷。
(二)设计分析
据市残联公布的信息,目前,扬州现有文昌杨庙镇两所自闭症康复中心,而扬州共约有4000名孤独症儿童,占儿童总数的千分之六.而两所学校现有自闭症儿童约200人。规划场地建筑室内面积达4000平方米,一层为0-3岁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二层为4-6岁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三层为7-14岁孤独症儿童巩固康教,四层为孤独症就业发展及孤独症资源中心。学生进行康复训练大多在室内进行,儿童缺乏与外界环境的接触。
根据与学校张老师的沟通中得知,患儿周一至周五上午在学校进行康复矫正治疗,下午和家长及老师进行辅助治疗,并对家长进行相关培训,目前患儿需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师生比为1:2.5,患儿的普遍特征是语言发育障碍,不爱说话,有时候说的好好地突然尖叫,并伴有自残行为:人际交往障碍,不知道别人在表达什么等,由于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损伤,人体五感知觉对于外界的事物及变化没有太大的反应甚至没有反应等。
康复空间发挥效益的基本途径大致为:1)环境因子(如新鲜空气、阳光、流水、植物香气等)直接参与影响人体生理过程;2)通过人的感觉器官给人以良好的生理、心理刺激;3)通过参与某些适合的游园或园艺活动强健人的体格和改善人际关系[3]。
张老师表示,患儿的康复治疗不光应在室内进行,更应与室外环境相结合,需注意患儿的安全,增加相应的配套设施,将治疗方法与室外场地结合,比如在认知教育上,对于智力低下的患儿,学校采用视频投影仪等手段教育孩子,不如向国外的学校一样,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之中亲身感受,效果更佳。所以建立室外康复景观与室内康复训练系统结合显得格外重要。
(三)文化分析
杨庙镇属于扬州市西北部地区,市花为琼花,自古有“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的美誉。它以淡雅的风姿和独特的风韵,以及种种富有传奇浪漫色彩的传说和逸闻逸事,博得了世人的厚爱和文人墨客的不绝赞赏,被称为稀世的奇花异卉和“中国独特的仙花”。整体设计方案以琼花为设计元素,通过提取琼花的造型,与场地的功能区相结合以体现出扬州的文化特征。
(四)自闭症景观设计原则
1.功能性原则
由于自闭症是特殊群体,其对于环境的要求比较高,需要通过儿童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来分开设置,以功能性为主导条件来设置不同类型的功能区域,并以植物围合的方式来隔断各个功能治疗区之间的联系,以达到相互之间最小的影响。此外还需要结合场地的实际功能,比如植物康养功能、交谈功能、休憩功能、观赏功能。
2.因地制宜原则
杨庙镇位于江苏省扬州市西部,气候适宜,在对于场地植物搭配和选取时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保证植物的合理生长,减少后期植物的养护成本问题。
3.参与性原则
杨庙镇特殊教育学校景观是通过刺激患者的感官来达到治疗效果,因此要体现患者的参与性,以患者为景观主体,通过设置不同的参与机制来达到治疗效果。
三、方案整体设计
自闭症儿童在学校内将接触父母、老师和同学三类人群,研究表明,当自闭症儿童和不同人群接触时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因为缺乏相关的感觉灵敏度,和老师在一起更容易使他们正确的明白别人所要向他们表达的意思;和父母在一起能够让他们更容易感觉到安全感,放下内心对于外界的防御机制;和同学在一起更容易释放他们孩子的天性。
利用景观植物对于人体不同感知觉特殊的医疗恢复效果,再结合场地的性质,场地中自闭症康复中心位于建筑位置的右下角,考虑到自闭症儿童的舒适行动距离为半径50米,所以将方案中核心疗养区的位置定位场地东侧,该核心疗养区主要是结合景观疗养效果和目前国内采用的室内治疗方法相结合,让儿童可以更加全方位的接受感官的刺激,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国内外自闭症儿童的物理治疗效果欠佳,其本身病因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康复过程的曲折漫长,在将景观结合医疗的设计中也需要更加灵活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来规划。根据功能的不同,场地内五大功能区形成三大景观轴线,主要景观节点分布于三大轴线之上,即满足了功能的需要,同时满足场地的形式美的原则。结合场地的实际需要,将场地按功能划分为,亲子互动区、核心疗养区、户外运动区、集散广场区和私密冥想区五大功能区,即满足自闭症儿童日常学习、治疗与生活的不同需要。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和心理分析,总结出一般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特点作为后面杨庙镇特殊教育学景观设计的前提;其次通过对场地现状环境的调研,总结出场地景观的环境问题;然后通过与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沟通,总结他们对于场地的功能实际诉求,最终按照自闭症康复景观的设计原则为指导来对场地进行具体设计,希望对以后自闭症康复景观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1]徐大真,侯佳.儿童自闭症治疗技术与方法的研究进展[J].消费导刊,2008(12):188-190.
[2]侯路菲,陈涵琳,胡添翼,殷小雨,申梦,季建乐.自闭症儿童康复花园的景观要素探析[J].安徽建筑,2019,26(10):74-75+167.
[3]张文英,巫盈盈,肖大威.设计结合医疗:医疗花园和康复景观[J].中国园林,2009(7):7-11.
作者简介:韩亚成(1994—),男,汉族,籍贯:江苏省宿迁人,学历: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设计,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