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社会生活中,“爱”历来是一个充满温馨、洋溢芳香的字眼,还是一座表达情感、显现道德的桥梁。“如果春天没有花,人间没有爱,那还是一个什么世界?”校园是一处用“爱心表达教育”的地方,“有了爱,就有了爱的一切”。尤其在特殊教育学校中,一群与众不同的孩子更加需要“爱”的涵养和滋润。“让爱常伴左右,让爱与你同行”,这是特殊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内在初衷和教育本色。那么,如何大写“爱”并用“爱心”来表达教育呢?笔者结合特殊教育的实践与思考,立足于“德育渗透”这一角度,试对此做出一些简要性阐述。
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现状
特殊教育之所以特殊,就是教育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殊教育的教育对象都属于身心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缺陷或残疾的少年儿童。从当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整体运行情况来看,在教学理念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变,特别是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都能够深刻认识到既要培养特殊儿童的身体健康素质,也要在开展康复训练等方面狠下功夫,这也使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比较明确。有的特殊教育学校还将“终身体育”纳入体育教学体系中,更加强调体育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而也使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拓展性。有的教师将“社会治理”思想融入体育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并且能够持续开展体育锻炼。尽管从总体上来看,绝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以及广大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方向、目标都比较明确,而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按照较高的标准和要求来看,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少数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直接导致体育教学有效性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这就需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加强和改进体育教学工作的重大意义,特别是要着眼于解决体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使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上升到新的层面,进而实现特殊儿童身心缺陷的补偿与康复取得更大突破。
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优化对策
(一)强化体育教学科学性
要想使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一定要在强化体育教学科学性方面狠下功夫。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从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入手,把身心缺陷的康复与补偿作为重中之重,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提升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和特色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爱好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教学,因而可以将“分类教学”作为开展体育教学的重要方法和策略,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强化身体素质,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强化体育教学科学性,也要更加高度重视体育教学的吸引力,因而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具有“游戏化”特点的体育项目,使学生能在玩中学、学中玩。一旦学生的兴趣被“激活”,必然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体育水平的提升具有基础作用。
(二)在细节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一个人的品德素质表现于他在学习、生活以及与人交往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德育教学的目标并不是让学生做出多么轰轰烈烈的伟大壮举,而是塑造出具备健康人格和优质品格的人才,一个班级就是一个集体、一个团队。每个人都必须融入团队,树立团队合作精神,服从团队的决策,荣辱与共。这显然需要教师从每一个细节入手,以身边的真实事件为依据,就地取材,抓住身边的小事,随时随地教育学生,感化学生。比如,在有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练习速度较慢时,教师组织小组合作练习活动,鼓励那些学习速度快,基础扎实的学生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采取“一帮一”的形式,营造出和谐互助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在整理队形时,要求学生做到快、静、齐,不影响整个队伍的队形效果,增强集体荣誉感。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自己练习时,在教师不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完成任务,不偷懒、不干扰其他同学,严格要求自己,不欺骗老师,课程结束后主动帮助体育课代表归还体育器材。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是德育工作落实的主阵地,只要学生将这些习惯坚持下去,他们的行为习惯一定能够逐渐改变,从幼稚、自私变得成熟、有担当、有团队合作精神。
(三)体育教师言传身教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良好的形象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
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自身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敬业精神。其次,上课时教师要比学生早到教学场地,严格整理好自己的仪容仪表,给学生一种整齐和整洁的印象;课程中要积极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参与到学生间的活动中去。最后,在夏季和冬季的时候,经常会有学生怕热或怕冷,显露出焦躁不安、畏首畏尾的不愿情绪,这时候就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地去给学生做示范,充分展现自身的职业道德。教师自身都勇于克服困难,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去面对全体学生,学生自然会感受到老师给自己带来的榜样作用,从而鼓励自己勇敢地克服困难,消除自身畏难和怕苦的消极情绪,并向老师学习,以激情洋溢的饱满热情投身到体育学习中去。
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无形中也给学生传达了一种认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的精神,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无形中形成德育融入体育的教学模式。
(四)实施因材施教,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众所周知,特殊儿童的残疾情况是不同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采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方法进行教学,既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同时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根据特殊儿童的不同情况,巧妙地实施因材施教,重点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实现对特殊儿童身体素质的培养与锻炼。
(五)利用教学评价鼓励学生
有些时候,学生在受到了正面的表扬和肯定后,会迅速做出改变,变得积极学习,主动表现。其实,每个人都渴望被肯定,正面的评价如同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可能,并努力向好的方向发展。作为教师,决不能打击任何一名学生,面对可塑性很强的高中生,一定要善用正面的评价来激励他们,改变他们。
这里需要应用到分层评价法,也就是为不同学生制订隐性的层次化目标,在学生达到相应的目标时即可得到肯定性评价。
比如,在跳远训练中,教师按照学生的身高、体重、体育训练基础、日常表现、性别等,为他们制订不同的目标。当然,为了避免学生产生惰性,教师设定的目标不必告知学生。一堂课的训练结束后,进行成绩汇总,学生只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达到了相应的目标,即可得到教师的肯定或奖励。又或者,教师看到了学生的努力,但没有达到理想的成绩,也应该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不要忽视学生的付出,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结论:总之,“德”乃精神之魂,“爱”是力量之源。只要我们心中充满“爱”,从各个方面给予重视与关注、教育与引领,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把特校生逐步地引向独立生活、拥有自尊、全面发展的人生之旅。
参考文献:
[1]朱静.以“爱”打开特殊教育德育之门[J].百科知识,2020(15):63+65.
[2]覃琳.关于特校德育教育途径的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20(17):66-67.
[3]冯文玉.对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实践的感悟[J].吉林教育,2019(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