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工作可持续发展战略建构
程中收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程中收,. 中小学德育工作可持续发展战略建构[J].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2023.3. DOI:10.12721/ccn.2023.157147.
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新时期德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德育工作可持续发展
DOI:10.12721/ccn.2023.157147
基金资助:

一、科学发展观丰富了德育工作的理论内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重视德育工作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价值作用,德育工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正确的前进方向,背离了德育工作的发展规律,人的全面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一纸空谈。长期以来,由于未能对德育工作的本质、功能、目的与价值做出正确的界定,德育工作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功能被忽略、降低,德育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属性被置于从属地位。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指导学生在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更好的发挥德育教育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向和动力作用,这是当前德育教育工作者重点研究和解决的时代课题。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中小学德育工作遵循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德育工作真正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健康人格的统一。 德育工作只有真正做到培养人的个性意识、人文精神结合起来,真正让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实现自我,才能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贯穿于德育的本质、价值及其活动的理念,影响、制约着德育教育的育人质量。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德育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本理念、个性化理念、实践理念和责任理念。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发展的最终目的。德育教育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可持续发展保证了德育工作健康发展的连续性与传承性的有机统一。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既要遵循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也要结合不同地域、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最佳的育人成效。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二)  “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是现代德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未来走向,更是新时期德育工作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要求。德育工作的核心是培养出健康人格与健全体魄的全面发展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各类综合型人才,学生的发展始终处于德育工作不可动摇的中心。育人理念与育人场所的最优结合,都是为了培养出知识、能力、人格协调发展的时代人才,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三)(二)可持续发展是架构德育育人工作的时代要求与价值取向有机统一的桥梁。

(四)  德育工作要占领道德素质发展的主阵地,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理论引导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传承精髓的同时,自觉抵制社会上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这是围绕人的可持续发展,创新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施策略的基础保证。

(五)(三)中小学德育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教育。

(六)  德育教育以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为最终目标,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德育教育要把学校的育人目标和个人的成才需求有机结合,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一名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德育工作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策略,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有机结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育人实践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培养社会所需求的道德素质高尚的各类人才是新时期德育育人活动的中心任务。

(七)三、中小学德育工作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统一

(八)  中小学作为德育教育建设的先锋队,在构建全社会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中起着重要的表率作用。中小学作为发展教育和科学、繁荣文化和艺术,造就各类知识性人才的主力军,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重要历史使命。学生在理想的驱动下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德育教育的传承,离不开群体教育,包括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作用,也离不开学生个体的努力和配合,是一项需要我们共同去创造和奋斗的时代任务。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理念,就是要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达到有机的和谐统一。

(一) 德育教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社会现实依据 

(二)  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德育教育要成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坚力量。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以增强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也是公民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之一。 为了实现社实现会、经济、自然、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优先发展德育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举措,就是实行可持续发展德育教育战略。德育教育注重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究意识,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每个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展示,使每个学生个性得到发展,让中小学课堂教学焕发勃勃生机。

(二)可持续发展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统一

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德育教育内容是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的关系。可持续发展作为新时期德育教育的核心课题,正是时代的需要、人类的需要、个体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是德育教育内容外延的扩展和内涵的深化。德育教育要成为弘扬时代主旋律,培养民族精神的神圣殿堂。中小学德育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立足于学生,结合学校、学科特点,实现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为实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全面化和全过程化不懈努力。

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可持续发展是祖国繁荣昌盛的根基、民族兴旺发达的前提。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永恒扩展,是新时期中小学德育教育认知、情感、思维、行为的前瞻和深化。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德育教育的载体化.社会主义教育是政治方向、思想观念和方法论的教育,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制约德育教育的方向、目标和内容。可持续发展教育与高校德育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行为规范养成的现实化,人们的基础文明规范的养成,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的内核是集体主义价值观,整体、动态平衡地观察、分析、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才能在实现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2】

中小学德育教育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契合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通过提“神”、铸“魂”、升“温”,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追求。推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养、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中小学德育应树立与时俱进的育人理念,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育人创新之路,注重人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力求不断完善德育教育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机制,最终实现实现中小学德育整体共育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汉澜著《中小学德育教育教学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

【2】《新时期德育教育实效性应用》.胡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9.6.

作者简介:程中收 男 西华师范大学法学硕士 山东省洛河镇中心小学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