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当前教学中,不少学生会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厌学、学习困难等问题。因此,学校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大数据也被广泛地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拓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在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在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给学生的思维和知识架起了一座桥梁,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得课堂结构得到了优化。在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还能将知识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所以,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不但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而且在培养学生兴趣,帮助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不仅应用于文化课堂具有重要意义,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应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在课堂上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
(一)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心理课程的教学效率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时,教师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通过打造生动直观的心理知识课堂,以视频或画面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心理问题案例,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探索心理专业知识的兴趣,让传统的心理健康课堂“活”起来。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心理问题、主动分析心理问题、使其最终找到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还要向学生逐步渗透“心理问题不是洪水猛兽”、出现心理困扰时不要自卑胆怯、要勇敢面对的观点,让学生真正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处理心理问题,并在遇到困难时学会主动寻求帮助。教师通过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心理课堂教学中,不仅帮助学生对心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有了深刻的了解,还让学生学会了正确应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并锻炼其对心理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最终提升了心理课程的教学效率,实现了信息技术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的顺利探索。
(二)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良好健康的心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为了让学生勇于直面自己的内心困扰,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当成师生间“用心沟通”的桥梁。教师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先进性特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通过在学生群体中加强对心理专业知识的宣传,引导学生学会正视自身的心理问题,并愿意与人分享,能够主动请求专业人士的疏导,最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比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内网,在网站上设立心理聊天室,让学生可以匿名向教师一对一咨询心理方面的问题,以此让学生卸下心防,敞开心扉,拉近学生和心理教师之间的距离;又如,心理教师还可以在学校网站上定期发表关于心理问题的案例,并给出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同时加大在学生间的宣传力度,让学生在相关的心理问题案例中受到启发,学会自我调整;再如,教师可以组织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等,鼓励学生内心有困惑时可以同教师私聊,教师再对其有针对性地展开心理疏导,当然,鼓励学生私聊的前提是师生之间的关系要和谐,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教师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搭建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平台,不仅能让学生在一种“舒适”的方式中解开心结,还能在不知不觉中拉近学生和教师间的距离,从而实现信息技术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的成功运用。
(三)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家校之间的交流合作
教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因此在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要注意加强同家长之间的联系,通过及时和家长建立有效沟通,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有清晰的了解,有助于之后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如建立家长交流群、搭建家校交流平台等,在课后针对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与家长及时对话,了解学生在家的行为表现,对学生当前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扰做到心中有数,并对此及时做出专业的处理措施,同时借助家校交流平台组织线上家长分享会,通过共享优质的心理问题专业案例,为家长提供专业的应对方法。
(四)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学生的心理发展档案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由于学生多,专业的心理教师少,很容易出现心理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总结不到位,对学生的了解不全面的情况。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利用丰富的网络专业资源,将学生的个人资料和行为模式进行整理汇总,为学生建立全面的心理发展档案。在这一过程中,尽管教师面对的是几百甚至上前千名学生,信息整理的工作量很大,但实际上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智能性和便捷性,能极大帮助教师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使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更全面的了解,这一做法不仅促进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实现了信息技术在小学心理健康教学模式中的有效运用。
(五)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对学生心理干预过程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不断变动的阶段,且在面对一些不好解决的困难时,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尤其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受自身理解能力的局限,对某些知识点接受起来会比较吃力,倘若此时教师忽视了他们的学习状态,继续讲解新知识,长此以往,难点越积越多,学生内心的挫败感越积越强,可能会因为某次考试成绩过低,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成为压垮学生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当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对学生的心理干预过程,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智能化教学设备,向学生播放一些经典的育人故事,让学生在历史故事中感受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制作课后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制作一些疏解心理压力的趣味学习游戏,并在课后时间让学生寓教于乐。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十分必要。首先,应该积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更优质的课堂生活情境。其次,可以将多元互联网资源利用起来,以此丰富课中的情感体验。此外,还可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进一步优化课后教学环境,最终为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润.信息技术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0(08).
[2]李青.信息技术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效性探索[J].中小学电教,2013(Z1):72-74.
[3]宗家富.谈小学信息技术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5(06):80.
[4]窦芳.信息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与探究[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0(04):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