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没有强大的体魄,就算拥有大量的知识和技巧,也很难将其运用到实际操作之中。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每天都要学到很多的课程内容,这就造成了他们的疲劳和体质的不断衰退[1]。在这一阶段,除学业繁忙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缺少锻炼,导致参加体育锻炼时产生的运动损伤。因此,小学体育老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减少学生运动损伤,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小学体育课中运动损伤的成因分析
1.学生自身因素
相关研究显示,在运动训练中,小学生的运动损伤主要是由自身的体能因素决定的,特别是一些天生的体质比较弱或者是疾病后才康复的学生,在此期间不宜参加高强度的运动。大多数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或者参加了很多年的体育运动之后,都会有一定的运动损伤,但是有些人却不太在意自己的伤势,或者在受伤之后没有及时的处理,导致新旧伤病纠缠在一起,从而加剧了伤病的严重性。同时,由于身体的特殊性,身体的某些部分在训练中受到了伤害,在接下来的训练中,这个部分的伤害会变得更加的糟糕。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是机体的疲劳,一些小学生由于没有认识到自身的疲倦状况,不能分辨出自己的疲劳水平,从而导致了运动损伤。另有相关调查,运动心情的波动也是导致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师教学因素
由于大多数小学体育老师由于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很难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安全的体育锻炼,以及在进行锻炼之前没有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导致了他们对运动损伤的认识不足[2]。此外,由于学校本身的知识结构不健全,安全意识不强,导致了体育伤害的发生。特别是在学生受伤后,由于没有及时治疗,导致新伤变成了老伤,对身体造成伤害。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预防对策研究
1.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在小学体育课教学中,要做到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安全教育,以达到有效的防止学生受伤的目的。在进行体育教学之前,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具体状况,重视备课,强化对每个课程的学习过程的理解,引导他们进行相关的预习,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参加训练的重要性。无论是在运动或训练前后,老师都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特别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他们的自卫能力,因此在小学体育训练要坚持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教学理念,广大师生要深刻认识预防运动损伤的实际意义,并贯彻到行动之中[3]。目前的准备活动比较单一,有些同学难以主动参与,此时老师可以将预备活动的兴趣度提高,或是进行专门的预备。如果老师在运动教学中为学生进行跳远练习,应该让他们在做好预备时伸展双腿、双臂,或进行就地跳跃;在进行的运动项目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肩部、颈部和手臂的预备,这些准备活动旨在调节人体的运动神经,促进机体的运动。
2.合理地分配运动负荷
由于训练中的负载较多,导致的运动损伤很大,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训练负载率来减少受伤的几率。在进行训练负荷设定时,要做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体能等各种状况,并根据学生的腕部、膝关节等耐力状况,从各个方面来进行详细的训练;其次,了解学生有无有陈旧型受伤,若有陈旧型受伤,应立即进行相应的锻炼计划,并针对学生的体质适时进行适当的修正,避免再次受伤;通过设定清晰的教学任务,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适时地进行相应的训练和强度的调节,避免体力耗尽,同时,合理的安排训练的时间,避免过度的练习[4]。
3.做好场地和器材的检验
学校要对场地和器材进行经常性的巡查,并对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置,防止在训练中受伤。对不能再用的或已报废的,应及时进行更新和维护;必须对体育服装进行严格的管理,避免穿着不当;根据项目的具体内容和性质,对体育项目当天的天气和学生的体质进行调查,确定最好的锻炼计划和锻炼的时机。
4.教学过程的科学化
小学体育教育要做到对学生的伤害进行有效的控制,必须重视整体的课程设计,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责任感,提高其职业素质,提高其工作效率,保证学生的安全[5]。同时,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天气状况和运动强度来进行适当的调整,特别是一些困难和易受伤的运动,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以达到减少运动损伤的目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状况。体育项目通常在室外进行,当遇到不同气候条件的时候,会对教学工作产生一定的不利作用,从而使学生产生多种运动损伤。
在体育教学中,要采取激励措施,强化对体育教学的指导,使学生在自己的力量下进行体育锻炼,以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另外,运动中的一些心理问题也会对学生的生理反映产生一定的作用,当老师在进行运动的时候,发现有分神、有抵触的情况,要立即终止练习,并进行心理辅导,以免对学生造成伤害。总之,在进行运动训练之前,要对运动强度进行适当的调节,并在制订运动方案之前,要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与交流,根据学生的体质和功能进行教学。比如,根据学生爆发力、耐力和身体状况制定相应的训练项目,并进行有目标的培训。
对于学生训练中的突发运动损伤情况,需要老师重视训练前的准备工作,从而达到预防和康复的目的,而对于陈旧性的再伤,要加强训练的针对性,保证不会再发生伤病,并采取相应的训练措施,提高学生的自卫能力,减少陈旧性损伤的发生,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具体、科学的训练手段,这也是降低体育训练运动损伤的关键途径。
5.加强体育心理辅导
一些受伤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对自身体质的认识不够透彻,有一种盲目的信心,所以要对小学生进行体育心理咨询,从体育指导和运动技能的认识等角度,综合地分析他们的体能、耐力,以利于他们对自身的健康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这样可以让学生建立一个合适的训练计划和目标,让他们在训练中随时进行自我调节,避免盲目的练习。体育教学要充分认识和关注体育教学中的问题,针对不同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保障他们的身心发展,使他们具备较强的自控能力和适应能力,提高他们的训练水平和能力。
结语
文章对小学体育运动损伤的有关知识进行了阐述,并给出了一些预防运动损伤的有效对策。小学体育老师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针对性强的体育锻炼计划,以达到增强学生防护和运动技能的目的,从而减少受伤的几率,保障体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斌.体育锻炼小学生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3):104,106.
[2] 王根深.探讨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当代体育科技,2018,8(18):137,139.
[3] 苏怡怡.小学体育课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与对策浅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00(003).
[4] 林敏.小学体育课中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体育风尚,2019,000(011).
[5] 徐小兵.小学体育训练中防范学生运动损伤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9,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