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土地整理作为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主要手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通过其能够维护生态平衡,实现持续发展。但是在土地整理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范围比较大,需要积极制定管理制度,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约束土地整理工作,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1土地整理的内涵和要求
土地整理是指人类在土地利用中不断建设、改造,并重新配置土地资源的过程,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产出率的重要途径。我国土地整理要求各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意耕地资源的动态平衡。具体要求:首先要实现数量的平衡,即“占一补一”;其次是要注意质量的平衡,通过土地整理补充的耕地,不能只看面积和数量上的平衡,也要考虑其地力水平是否平衡,而且在耕地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补充耕地的地力水平应有所提高,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于耕地产品数量的需要;最后是要做到耕地环境的平衡,要防止污染,如果补充耕地的数量和地力或耕地的总生产能力都达到了要求,可是耕地的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那么还是会威胁到粮食生产的安全,看似补充合理的耕地事实上仍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2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2.1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
经济水平的提升,对各领域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在发展过程中对资源需求量在不断增加,比如:建筑业、农业,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与日俱增,土地资源越发紧张。有很多相关部门对土地资源管理不够重视,盲目开发创新,过于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忽略了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导致其遭到破坏,对生态系统的发展极其不利,严重还会引发环境问题等。例如:过度开垦土地资源,没有进行园林建设,都会阻碍土地整理工作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是监管力度不够,无法统一管理土地资源,不法分子会趁虚而入破坏环境。站在农业角度,农业作物种类单一,很难平衡发展,会加重病虫害的严重程度,农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影响种植户的经济效益。
2.2乡镇污染情况越发严重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开始重视并加强城市建设,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城市经济水平,忽略农村经济建设,导致城乡经济差异过大,阻碍土地整理工作的高效进行,对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很大的影响。从城市发展现状出发,虽然有与企业合作,但是因为企业规模小,未能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部署,采用的管理方法过于单一落后,大多都是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为重心,没能应用有效的管理模式,企业产品质量一直得不到提升。加上对其的资金投入不够,缺少基础设施,在应用中很容易出现故障,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企业对其不重视没有及时处理,会污染周围生态环境,威胁自然生态体系和谐发展,对土地管理极其不利。
2.3生活污水污染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经济发展迅速,乡村开始朝着城市化的趋势发展,城市人口在逐年上升,给土地整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城市发展面临着新挑战。在数据统计中,近几年,我国城乡人口已经超出八亿,大多数都集中在城市,农村居住人口在下降。现代化城市就业机会比较多,从农村迁往城市的人群都在从事不同工作,会增加城市资源使用负担,其中包括水资源,产生的污水会对土地资源造成污染,还有一些生活垃圾,虽然城市有设立多个垃圾站,但是依然有很多垃圾被随意处理,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无人处理,降低城市空气质量,危及居民的身体健康。
3提升土地整理与生态保护效果的对策
3.1实现产业化管理
综合分析各区域的土地整理及相关产业工作情况可以发现,基本上体制能够顺利执行且社会经济不受影响的区域都是融合了社会投资、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等多项理念所建立的融合性体制,立足于积累更多的土地资源,同时基于自然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发展和当前社会结构建立了对应的生产管理及生态处理产业,能够基于可持续发展需求和环境变化,对政府资金等基本数据进行统筹调控,并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来完成经营体制优化,从而寻求一条创新性较强的优化途径。另外,之所以土地整理工作在各个地区的执行效果参差不齐,主要是由于其具有较明显的工艺化优势,其各项工作执行效果的提升并不能直接提高企业的经济营收,而是通过对周边环境的养护调整及土地资源分配来缓解资源短缺现状,进而稳固市场,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损失。
3.2完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近些年,相关人员通过对土地资源整理及管控现状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土地整理其实是一项对整体性和精确度要求极高的工作,过程中不仅会涉及工艺技术,还会牵扯到社会经济、国家法制、行政管理等多个领域,所以科学合理的规划能够确保资源合理利用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管理风险,确保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能够平衡发展,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所提倡的核心思想。基于此,首先,在进行土地开发管理及后续生态修复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以生态系统工程为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妥善处理好土地资源利用和分配工作,并正视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客观联系,在理论层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在编制土地整理开发规划时,需要合理利用系统方法处理好各项信息的客观联系,使整体效益得以发挥,同时对林木资源进行合理管控,将土地整理正式从土地资源规划转变为土地资源及其周边资源全面性的提升,并对技术经济进行分析评价,结合现场客观条件与群众反馈信息进行规划完善、填充内容,确保其具有多变性和权威性。
3.3推行优惠政策
政策文件会直接影响群众的基本权益,进而影响土地整理体制的落实效果,所以过程管理必须足够规范合理。基于此,首先,相关人员要以土地管理法为核心,依据撤销与现实情况不符的工作需求,针对产业管理与发展来进行政策维护,进一步完成收益分配,确保社会经济体制中的各个产业能够更积极的配合土地整理工作,实现增收与稳定发展。其次,优惠政策的对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团体还有群众,因此相关人员需要结合自然信息,本着物尽其用和以人为本等理念,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并明确各项资金的主体权,保障群众自身基本权益不会受到侵害。
结束语
土地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化有促进作用,相关人员必须确保各地区经济发展稳固的同时,土地资源不会被浪费,能够有效开发,将其经济效益最大化。对此,土地资源相关管理部门开始以土地利用率为核心,提升周边产业的产量和服务水平,并针对现存的人口众多,后备资源较少等现状,建立对应的优化体制,进一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发展。但考虑到土地资源整理会涉及多种因素,所以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根据其途径和手段做好全面调控,为社会未来的转型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柳晓军.农业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及利用措施[J].南方农业,2021,15(27):172-173.
[2]孙蓓蓓,张丹,马振英.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探讨[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14):112-113.
[3]王光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问题分析及其应对策略[J].华北自然资源,2021,No.103(04):127-128.
[4]李杰.土地开发整理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农经,2021,No.301(13):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