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纳教育理念研究现状
1.1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
“全纳教育”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1994年世界特殊教育大会简介》一文中,而我国全纳教育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黄志成先生于2001年发表的《全纳教育: 21 世纪全球教育研究新课题》、《试论全纳教育的价值取向》,这两篇文章较为清晰的阐述了全纳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基本理念,文章认为受到大部分学者认同的全纳教育应该是一个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减少学生被排斥的过程。通过与特殊教育关系的对比,提出要紧跟世界的脚步对全纳教育展开实验研究,同时黄志成先生(2001)[1]也在文章中指出:“在教育中提出的全纳思想已被赋予了一种更为广泛的含义,远远超出了仅仅是对残疾人和有学习困难的人的范围。”随后全纳教育理念开始在我国生根发芽,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也为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助推的作用。在全纳教育的研究中,不少学者将全纳教育与回归主流和一体化归为一类或是相同的理念,为此,邓猛先生在《关于全纳教育思想的几点理论回顾及其对我们的启示》(2003)[2]中逐步分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国外研究进行了梳理,他认为:“回归主流是一种使特殊儿童尽量在正常教育环境中受教育的哲学思潮,一体化强调的是一步一步向普通教室转换的程序、过程,而全纳教育则与特殊儿童在正常环境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有更大的关联。
1.2我国全纳教育的发展现状
1.2.1全纳教育核心理念
普遍认为,全纳教育的核心是围绕教育公平公正来展开。王培峰、于炳霞在《教育公平是全纳教育的核心内涵》(2002)[3]中明确指出:“, 全纳教育是一种以教育公平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教育公平是全纳教育的核心内涵。”随着全纳理念的不断发展,它的含义并不仅仅狭隘于残疾学生的教育,它还包括天才儿童、文化和语言多样性的学生以及由于贫困、无家可归、吸毒酗酒等社会问题的学生。田山俊等人(2015)[4]认为:“国际社会对全纳教育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更加宽泛的理解,全纳教育超出了特殊教育的领域,与全民教育在范畴上更为接近。”可以看出,全纳教育早已打破特殊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辐射影响整个教育的理论体系。
1.2.2我国全纳教育的普及模式
我国全纳教育实施的主要形式是“随班就读”。1988年,随班就读作为发展特殊教育的一项新政策在第一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上被正式提出。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随班就读已经在我国有了一定的规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特殊学生长期封闭在特殊学校中无法与外界进行良好交流的困境,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尽管如此,随班就读在我国的发展仍然有诸多挑战,彭兴蓬(2021)[5]提出全纳教育正处于泛化与差异的冲击中面临着诸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其中强调的“零拒绝”受到本土文化的隔离,我国对残疾人的认识在残废、残疾和残障中逐渐发生变化,但“缺陷”思想根深蒂固,对残疾的认知仍然强调类型的划分范式。
2.全纳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的研究综述
陈曙在《论体育教学中的全纳教育》(2009)[6]中写道:“全纳教育的发展被时代赋予了广泛的意义,已经进入到普通教育的各个领域,引起了普通教育的体制、课程、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的改革。同样,全纳性体育教学也在教育理念、内容、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发生了质的转变。”刘立华等人在《全纳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2015)[7]认为:“我国正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探索实践从传统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身,全纳教育的兴起为我国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实践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思想精华和更有效的方法论。”体育教学的发展要与教育齐头并进,通过与新的教育理念不断融合创新,找到更加适应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路径。
体育主要是以身体运动为主要手段开展的,而特殊需要学生往往由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不足导致他们不能与普通学生进行一样强度或难度的体育活动,因此,李波等人(2016)[8]认为,将ICF(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and health)引入体育特殊教育对象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成分间的交互作用建立一种基于生理、心理和社会之间残疾人融入社会群体的新模式,推动全纳体育教学的发展。
3.述评
综上所述,我国对于体育教学如何融入全纳教育的研究尚有待发展,仅仅依靠理念推广、师资整合、资源教室等手段力量较为薄弱,运用这些手段的同时,在政策法规、政府财政、医学参与、学校相关独立机构的运行等方面共同发力,学校体育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全纳教育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体育教学在全纳教育的引领下也展现出它在特殊学生教育中所具有的先进理念及其重要性,为全体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品德养成的内驱动力,“零拒绝”的理念无论是为特殊学生还是普通学生都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和生活平台,为将来融入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1994年世界特殊教育大会简介[J].现代特殊教育,1994(05):44.
[2] 黄志成.全纳教育:21世纪全球教育研究新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1(01):51-54.
[3] 黄志成.试论全纳教育的价值取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1(03):17-22.
[4] 邓猛,潘剑芳.关于全纳教育思想的几点理论回顾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3(04):2-8.
[5] 田山俊,支艳娇.全纳教育价值取向下的基础教育教学变革[J].中国特殊教育,2015(12):11-15.
[6] 王培峰,于炳霞.教育公平是全纳教育的核心内涵[J].中国特殊教育,2002(03):3-6.
[7] 仲建维.全纳教育:定义与理念[J].全球教育展望,2003,32(05):34-38.
[8] 蒋维西,吴锐芯,杜萍.全纳教育理念下传统教师教育的短板与改革路径[J].教育评论,2017(08):115-119.
[9] 陈云奔,张宝玲.全纳教育理念下英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9):66-70.
[10] 彭兴蓬.融合与全纳:新时代背景下随班就读功能转化与生成[J].中国教育学刊,2021(02):81-87.
[11] 胡智锋,樊小敏.中国融合教育的发展、困境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20(02):1-7.
[12] 陈曙,罗永华.论体育教学中的全纳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09(12):18-21+27.
[13] 刘立华,武兴东,马尧.全纳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02):164-166.
[14] 陈曙,王京琼.全纳教育视域下弱势学生体育教育权利的实现[J].体育学刊,2017,24(01):105-109.
[15] 李波,朱琳琳,岗川晓.全纳教育视野下高校体育特殊教学设计的新阐释[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04):7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