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0年版)“核心素养”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具备维护个人健康的基本知识,掌握提升个人健康的技能,学会自我健康管理,了解职业健康安全知识;情绪稳定、自尊自信、包容豁达,善于与人交往与合作,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所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一般认为,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反馈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高低的间接表现,是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表现。
当今社会,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大力应用与普及,给人们的就业带来巨大压力。与此同时,最近几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生活负担与心理压力,特别是心理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有增无减。处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也自然感到压力巨大,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亟需增强。那么,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我们该如何依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呢?
一、立足所学专业特点,科学规划学习内容。在中职体育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另一方面还要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出发点,科学规划、系统设计体育教学内容,并将专业特点及学生学习需求纳入到谋划范围内,确保学习内容安排和规划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从而为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奠定基础。例如,在基础年级,侧重于基础课程的学习,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高年级则结合专业特点,比如汽车维修、电气自动化、焊接等专业需要比较强的体力,我们在设计体育活动与学习内容时,就可以强调中长跑、篮球、足球等高强度的体育项目的学习,并通过这样的学习与活动增强其体质,健全其体魄,培养并锻炼其耐力,尤其是有计划培养学生认真做事、尽心做事、敬畏职业的操守。
二、积极创设科学的学习情境,提升学生的社会意识。为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中职体育教师在规划、设计体育教学时,应该考虑将体育课程作为微型社会,或者设计成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一方面要团结协作,同时又需要竞争比赛,虽然其中一定伴随着成功和失败,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以及身体体能,甚至是合作精神、科学精神、竞争能力等一定会得到发展和提升。正因为如此,中职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创设科学的学习情境,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比如利用体育游戏,组织学生开展体育竞赛,让学生在其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并依据不同任务环境的要求完成相应任务,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三、培养并磨练学生意志力,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体育锻炼能够给学生心理和生理起到教育作用,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一方面能够起到锻炼身体,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另一方面学生的意志力也得到锻炼,尤其是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进而积极应对所面对的各种突发问题。为此,在中职体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通过适宜的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并细致观察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及帮助,逐步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当学生感到困惑,或者对所学感到压力时,我们不但要及时地给予激励和鼓舞,引领他们大胆面对挫折与困难,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坚忍、坚韧、坚强、坚持,从而科学地帮助学生走出迷茫和困惑,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四、科学优化学习内容,积极创设和谐、温馨、平等的学习氛围。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增进和学生的交流沟通,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耐心聆听学生的意见和看法,推进民主、自由、平等、温馨的课堂建设。与此同时,我们教师还要注重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健全和完善自身专业知识架构,努力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科学处理问题的能力,遇到突发事件时,我们自己首先要保持冷静和理性,从容应对,冷静思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以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积极引领学生既要彰显竞争精神也要讲究团队合作,在竞争中求合作,在合作中某发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下,我们教师首先要努力提升自身理论修养和专业能力,科学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并将其合理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比如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真正落实生本教育理念。我们在设计、规划教育教学时,既要考虑到社会发展要素,将其纳入到课程学习的考虑范畴,确保教学规划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又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特点这一要素,优化课程规划和内容选择,确保所学一定是社会发展所需,同时又是个体未来科学发展必备的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例如,我们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就一年级学生来说,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基础技能上,侧重于学习方法的传授和讲解;就二年级学生来说,可以将选修课和必修课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体育课程,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我们则必须引领其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与人生选择来选修或者参与那些适合锻炼意志品质、培养科学操守、历练人格品格的内容,并通过这样的学习不断地历练自己,逐渐积淀成适应社会的比较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基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视角下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 马志玲. 运动. 2013(21)
[2]浅析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J]. 程晓.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08)
[3]基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视角的中职学校体育的教学改革研究[J]. 胡志明.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