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供热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孙毅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孙毅,. 智慧供热系统关键技术分析[J]. 动力技术研究,2021.2. DOI:10.12721/ccn.2021.159016.
摘要:
近些年经济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发展,智慧供热系统的发展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在近些年受到来自国家政策的大量支持与鼓励。随着城市建设规模在近些年的不断扩展,智慧供热已经成为传统供热工程的重要发展方向。又因为国内智慧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智慧供热系统已经形成了以物理系统为核心的绿色共享供热工程。我们基于现有情况,以现有智慧供热系统的发展为例,充分论证其发展现状、面临问题以及关键技术的使用改造。
关键词: 智慧供热供热系统关键技术
DOI:10.12721/ccn.2021.159016
基金资助:

前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迅速,传统供热系统只能基本满足城市居民供热需求,无法做到大面积的工厂与机构稳定供热。同时,因为传统供热系统的污染严重、质量不佳,智慧供热系统的发展是新时代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对智慧供热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分析,创新改造关键技术,促进智慧供热系统向好发展。

1.智慧供热系统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1.1现有智慧供热系统发展的综合情况

在现有情况下,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们在生活中和建设施工中的热力需求不断增加,智慧供热系统作为现有供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显得极为重要。又因为供热工程关系民生发展,其分布范围广、跨度大、管理困难,这就需要供热系统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加强创新性与智慧性,提高供热系统的效果与效率。现有互联网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也使得传统供热系统越来越智能化和系统化,以智慧供热系统为研究对象的能源供给研究人员更重视智慧供热系统的关键技术的完善与更新改造。在传统供热系统的基础上,加强对其安全性、效率和供热稳定性的监测,加大对供热系统自动化和智能化研究,提高供热的范围和供热系统的覆盖面积,是新时代研究人员加快对智慧供热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的最终目的。

1.2目前智慧供热系统面临的问题简述

目前,面对更为严峻的供热需求压力,现有智慧供热系统仅能勉强达标,完全无法满足大工厂和建设单位大面积集中供热的要求。特别是由于政府和供电责权部门重视程度低,现有智慧供热系统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因为供热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并不是一个完整的集体,它是由几个相互独立的供热系统组成,彼此之间相互关联也相互独立,仅仅在供热交互时有短暂的联通。因此,现有智慧供热系统在进行智慧供热时的的协调控制难度大,甚至可能出现难以维持系统内部交互的动态平衡的情况。同时,因为传统的供热系统搭建较早,其供热系统的内部元件和设备使用时间普遍过长,会出现零部件老化现象,在智慧供热系统代替传统供热系统时,所继承的零部件也会出现老化现象。跟不上时代的供热设备严重影响了指挥供热的效果与效率。但要将传统设备全部更新换代,又需要超出预期的成本投入,这是目前智慧供热系统负责单位难以承担的位置成本。除此之外,智慧供热系统的运行时间短暂,即使效果有目共睹,我们也不能完全保障其使用的安全性。新系统的应用还存在许多的位置问题和安全隐患,管道的交相错杂,供热距离长短不齐,供热系统设施的生存环境和寿命等,都是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

智慧供热系统的关键技术的应用构成与改造

2.1构成智慧供热系统的关键技术内容分析

智慧供热系统包含物理系统和全面供热等方面,是着重于信息控制和自动化供热的新型供热模式。现阶段,我们要进一步促进对智慧供热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强对智慧供热系统智慧性的研究与应用,根据居民使用需要和工程建设集中供热需要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规范。现有的智慧供热系统,主要依赖热协同技术对用户的热量需求进行统计整理,将不同地域的热量需求反馈到系统的中央控制平台,对储存热量进行相应合理的分配。同时,系统利用智慧化储热技术对内部热量峰谷进行平衡协调,充分收集外部余热,缓解内部热量分布不均的问题。智慧供热系统还会利用物联感知的关键技术,对供热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热量耗费进行感知,通过自动的热量感知和信息处理,明确供热系统在供热过程中的热量损耗与花费。热力的物联感知技术可以通过热量流入与流出的数量差距和获取热源的数量进行对比,通过精密的计算推导出热力损耗与存储数据。依据这些关键技术建立其的现代化智慧供热系统,通过供热系统的智能中枢联通协调各地域和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及时发现地区的热力需求,合理分配热量的供给与运输,将热能及时传输到有需求的部门,并利用相关技术时刻监测热量的流转路径,最大程度减少损耗和过度供热。热联传感技术可以通过可视化的数据传输,将供热系统供热途经地区的相关数据提前采集,对供热管道内部的实时讯息进行密切监视关注。除此之外,智慧供热系统的负责人员还要加强对关键技术研究与完善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专业的智慧供热系统关键技术更新维护人员,提升其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争取在经济效益保证的同时带来更好的供热效果。

2.2智慧供热系统关键技术的改造完善

对智慧供热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改造完善时,需要特别重视供热系统的节能控制,加强对智慧供热系统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完善。近两年来,蓝天计划和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在资源使用同时,如何进行节能减排成为了能源供应领域技术研究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供热这种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能源资源供给领域。现有的智慧供热系统中已有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但是其效果不够明显,还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同时,考虑到供热系统智能化的成本,更多智慧供热单位会选择回避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的提升与改造,他们满足于先行的智慧供热系统,忽视了对其关键技术的研究发展。其实,现有互联网云计算技术融入智慧供热系统的节能控制领域,就能带来更好的节能减排控制效果。将云计算技术作为智慧供热系统中枢控制控制的工具,将其与感知互联技术相结合,时刻把握能源的流向,再由云计算工具进行提前的排演计算,选择最为节能减排的供应路径进行容量运输。以此实现智慧供热系统的负载预算减少,通过热力仿真和大数据信息计算相结合,达到了降低能量损耗与污染排出的目的。除此之外,智慧供热系统还可利用无人机巡视进行供热系统的运行监测,针对供热运输区域进行检查和把控,使智慧供热系统更有针对性,完全满足了居民供热需要和工程集中供热需要的分配协调,有利于智慧供热系统关键技术的完善优化与未来发展。

2.3智慧供热系统关键技术的实际应用研究

新技术和科学发展下,智慧供热系统的关键技术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与更新,随着工程集中供热和居民供热需求的提升,我们对于智慧供热系统关键技术的实际应用越发重视。通过监控供热系统的各环节参数,智慧供热系统的控制中枢可以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物理供热系统有机结合,对其进行自动化的智能优化升级,增加供热系统的稳定性与效率。新时期智慧供热系统关键技术的优化提升,在实际应用中体现在热源点的供热稳定和供热管道网络的安全性和范围扩大。智慧供热系统基于对热源出口的优化升级,对热量运输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确保热量运输的效率和最终目的地的正确。除此之外,热用户通过计量收费模式实现了峰谷热量供应与收益的平衡,减少了热量损耗,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提升了供热的性价比,有利于整体城市的热量分配。这是目前智慧供热系统关键技术的应用发展现状,在未来,随着其关键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提升,智慧供热系统将会带给城市居民和建设单位更优渥的供热体验。

结语

新时代我国各行业都迈入了高速发展时期,通过研究分析现有的智慧供热系统关键技术,我们对于智慧供热系统整体有了一定了解与认知。热力资源作为现有的重要补给能源,在热力资源的供给方面要求有更加安全完备的智慧供给系统,智慧供热系统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利用现有科学技术,对智慧供热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完善,集中解决了近年来供热不稳定、不全面、不环保、不安全等问题,有利于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建设。

参考文献

王洪伟,郭振宇,陈爱军,陈秀云.智慧供热系统提升改造技术研究[J].建设科技,2020(18)45-48

吴卿晖,陈建平.基于工业集中供热的智慧供热系统技术及应用[J].科技与创新,2020(16)122-12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